社會主義新農村生態道德教育探討
時間:2022-01-08 04:03:46
導語:社會主義新農村生態道德教育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十一五”開局之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公開發表,自此,農村面貌煥然一新,但農村生態環境問題也日益凸顯,為改善農村的生態環境現狀,應將農民生態道德教育擺在突出的位置。本文就新農村進行農民生態道德教育的意義及其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措施和方法。
【關鍵詞】社會主義;新農村;生態道德教育
一、進行農民生態道德教育的意義
(一)有利于社會主義新型農民的培育。加強農民生態道德教育,樹立生態道德意識,倡導綠色消費,減少環境污染,避免資源浪費,形成有利于生態保護的自然觀念和消費觀念,構建節約型社會,使農民過上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二)有利于農村青山綠水的建設。對農民生態道德教育,能提升農民的生態道德素質,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改變農村“臟、亂、差”的現象,整體上改善農村的居住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形成良好的文明鄉風,最后實現農村綠水青山的繁榮景象。(三)有利于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黨的提出了鄉村振興發展戰略,其中必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是鄉村振興的實現路徑之一,因此對農民進行生態道德教育是內在要求,能夠幫助農民提升生態道德水平,提高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做到經濟效益、環境效益與社會效益三者有效結合,由此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進行農民生態道德教育是一項任重道遠的任務,因此加強新農村農民的生態道德教育意義重大。
二、農民生態道德教育的現狀
(一)農民的生態意識普遍淡薄。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民的流向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外出務工,這部分人主要以出賣勞動力為主,他們接受生態道德教育的機會比較少;另一部分在家務農,忙于春耕秋收,除管理好農作物之外,閑暇的時間比較少,他們注重提高物質生活水平,對于提高精神境界的動機不強,即使在接受生態道德教育的時候,學習的積極性并不高,接受能力相對較弱,最后導致農民的生態道德水平相對低下,生態意識淡薄。(二)農民生態道德教育途徑單一。農民接受生態道德教育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選定一個空閑的時間將村民集中在一起,由村里開大會傳達生態相關政策;另一種方式是由政府指定工作人員以宣傳車的形式在鄉道上進行移動宣傳。因此在特定的空間內,農民接受的生態道德知識有限,教育途徑也比較單一。(三)從事農民生態道德教育的人員較少。近年基層事業單位招聘中,招聘專業的生態道德教育者和生態學專業的人員較少,那么分配到鄉鎮從事生態道德教育的人力資源缺乏,開展生態道德教育工作比較困難。(四)農民生態道德教育的物質基礎薄弱。根據政府每年的預算可以看出,政府對鄉村基礎設施的投入逐漸加大,但資金主要傾向于交通、水利及能源等方面,而用于農村生態環境的資金較少,主要用于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污水處理和水流域治理等方面,因此可以得出結論:農民的生態道德教育物質基礎薄弱。
三、解決農民生態道德教育問題的措施
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農民是鄉村振興的主體,不僅要提高農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更應該豐富農民的精神世界,而生態道德教育則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因此對農民進行生態道德教育意義深遠。想解決農民的生態道德教育問題,需從以下方面綜合考慮問題。(一)加大對農民生態道德教育的力度。1.進行生態知識教育,培養生態意識。首先,嚴禁帶火種進山林,加強農民的森林防火意識;禁止濫墾亂伐,保護已有的森林資源;同時提倡保護退耕還林的區域,培養保護森林的意識。其次,普及科學使用農藥與化肥,著重強調過度使用化肥、農藥會破壞土壤和生態系統,并且對人的身體危害更大。最后宣傳環保知識,從身邊小事入手,糾正農民亂丟亂扔的不良行為習慣,提高環保意識。層層深入,培養農民的生態意識。2.開展環境綜合整治教育,提高環保意識。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教育,主要圍繞污水治理、飲水保護、日常垃圾生活和固體廢棄物治理、人畜糞便污染治理和利用等方面開展工作,對重點流域、區域和問題突出地區開展集中整治,同時對污染和破壞農村環境的違法行為依法查處。實施“以獎促治”政策,提高農民的環保意識。3.重視生態文明榜樣教育,樹立看齊意識。在村、鎮及縣評比保護生態環境出色的個人或者集體,并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同時在每個村根據每家每戶的衛生情況評定衛生等級,頒發獎牌懸掛于門口,樹立榜樣形象,增強農民的看齊意識,從而整體提高農村的生態道德素質。(二)創新農民生態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1.利用網絡新媒體宣傳生態道德知識。當前宣傳生態道德知識的方式主要靠村委會面對面傳授知識,并沒有合理利用現代資源,我們應該結合時代特征,跟隨潮流,拓寬宣傳渠道。在大數據時代,手機是傳播生態道德知識的最佳途徑,比如微信、QQ、抖音及快手等頗受大眾青睞的社交軟件,這些社交平臺可以幫助我們傳遞知識,而這種方式也是農民喜聞樂見的,可以利用這些新媒體幫助我們宣傳生態道德知識。2.建立鄉村書屋普及生態道德知識。根據調查,大多村莊只有村委建立一個小的閱讀室,生態道德方面的書籍較少,不能滿足農民的閱讀量。為了方便村民了解生態道德知識,應增加更多的閱讀室及生態相關的書籍,這樣才能拓寬農民生態道德知識的視野,提升農民生態道德素養。3.開展特色旅游節強化生態道德認知。我國幅員遼闊,物產豐富。每個地區的地域特色不一樣,在宣傳生態道德知識時,可以利用地域特色,在特定的時間開展旅游節,匯集四方的游客,結合當地的風土人情,對生態道德知識進行強化,從而提升農民的生態道德水平。(三)加強生態道德教育隊伍建設。1.重視對基層領導干部生態道德意識的培養。基層領導干部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中堅力量,他們的思想認識高度與深度,對開展農民生態道德教育工作起著關鍵性的作用,但是基層領導干部的教育背景各不相同,決定了對生態道德認知水平參差不齊,所以要整體提高基層干部的生態道德水平。作為基層干部,應該在國家大政方針的指導下努力學習生態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思想,內化為行動,到廣大人民群眾中去實踐,樹立良好的榜樣,從而潛移默化影響農民對生態道德的認知。2.加強農村生態科技工作者生態道德素質的培養。農村生態科技工作者主要是農業科技服務站的工作人員,主要從事農業技術的研發、服務及種植等工作,他們直接接觸農民,給予農民生產、種植及銷售等方面的幫助,在農業、農村、農民三者之間,農業科技工作者起著中介的作用,對生態道德知識的傳播也最直接,因此提升生態科技者的生態道德素養意義重大。3.支持大學生志愿者深入新農村傳播生態道德文化。由于農村的生態道德教育工作者比較少,而我國每年大學生志愿者的人數遞增,他們工作的積極性高,性格熱情活潑好動,樂于溝通與交流,同時也有部分學生出身農村,貼近農民生活,更了解農民的思想及行為習慣,因此派遣大學生志愿者深入新農村傳播生態道德知識是重要途徑之一。(四)政府加大資金投入發展經濟,夯實生態道德教育的基礎。1.支持鄉村創新創業,發展新型服務業。自黨的提出鄉村振興的戰略后,各級政府紛紛開始貫徹落實,根據政策大力支持鄉村創新創業,如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構建電商平臺、種植大棚蔬菜、種植經濟林、發展鄉村旅游業以及辦養殖等各個項目,拓寬了農民的增收渠道,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夯實了生態道德的基礎。2.打造特色品牌,促進生態農業健康發展。各個地方的地域特色不同,應因地制宜發展當地特色,利用網絡新媒體,拓寬市場,打開銷售渠道,打造特色品牌,形成生態、健康、綠色的農產品生產產業模式,構建種植、生產、加工及銷售一體的產品鏈條,促進生態農業健康發展。3.增加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資金支持與人力投入。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由于需要大量的土木材料,因此濫墾亂伐造成了生態環境的破壞,由于追求經濟的發展,而忽視了環境的保護,導致先污染、后治理的舉措,為了改善生態環境,政府應該增加農村生態環境治理資金的投入,并派遣專業人士對治理過程進行指導、監督,對治理結果進行檢查,對治理效果進行評估,這樣才能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張娟,鄭春華.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農村環境治理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9,44(01):157-161.
[4]鞠昌華,張慧.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模式[J].環境保護,2019(2):23-27.
作者:劉洪珍 張國忠 單位:佳木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上一篇:盧梭道德教育思想分析
- 下一篇:儒家人性論對道德教育的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