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教師師德內化機制研究
時間:2022-07-25 09:43:31
導語:中小學教師師德內化機制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興國必先強師”,教師作為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承載著新時代加快實現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全面提升國民素質和人力資源質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的時代重任。為此,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對我國重視教師隊伍建設傳統的繼承和延續,更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由黨中央、國務院出臺的最高級別的專門面向教師隊伍建設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意見》突出強調教師師德在教師隊伍建設中極端重要的地位,將“突出師德”作為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的基本原則之一,強調“把提高教師職業道德水平擺在首要位置”,教師師德水平的提高“推動教師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必須“突出全員全方位全過程師德養成”。“中小學是我國基礎教育的主陣地,是教育事業塔式結構的底基。”[1]中小學教師隊伍師德水平的高低決定著基礎教育的質量,決定著整個教育事業的基礎是否牢固,直接關系著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因而,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要把提高中小學教師師德水平擺在首要位置,努力“健全師德建設長效機制”[2],而其關鍵就在于師德內化機制的構建。
一、中小學教師師德內化的內涵
(一)“兩個轉化”+“兩個統一”法國社會學家迪爾克姆在20世紀初首次提出“內化”這一概念時認為:“內化是社會價值觀、社會道德轉化為個體的行為習慣。”[3]因此,教師師德內化是指國家社會發展對教師職業道德的規范要求轉化為教師個體對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要求并形成自我認知、情感、信念的價值體系,在其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以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要求作為基本行為準則。因而,師德內化的內涵可以歸結為實現“兩個轉化”和“兩個統一”。從師德內化的層次、階段出發劃分,將師德內化歸結為“兩個轉化”。一個轉化是將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標準由外顯的生硬的文字表述、制度表達轉化為教師自身內隱的職業道德修養,這一轉化也是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由外在的道德“他律”轉化為教師自身內在的自我職業道德“自律”;另一個轉化是教師自身內隱的職業道德修養轉化為高水平且嚴格符合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要求的語言、行為、習慣。第一個轉化是師德內化的基本層次,第二個轉化是師德內化的高層次境界。從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意識與行為的關系出發,將師德內化歸結為“兩個統一”。第一個統一是教師個體主體的自我職業道德價值觀念與國家、社會主體要求教師應然具有的職業道德價值觀念保持一致、協調統一。第二個統一是教師自身內在的職業道德意識觀念與教師教育教學活動中的語言、行為和習慣達到統一狀態。教師內在的道德信念,通過師德行為具體呈現、外顯出來,外顯出的道德行為和道德意識體現出高度一致的特征。這個統一是師德內化的高級層次。(二)持久穩定性+自覺必然性1.持久穩定性。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一經內化轉化為教師內心深處鞏固化的自我職業道德修養,就會具有持久穩定性。在其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面對包括與學生、領導、同事、家長的各種復雜關系時,面對自身個體利益與學校教師集體利益、國家社會利益的價值沖突時,能夠始終一貫、穩定地加以面對,做出符合規范要求的判斷和選擇。2.自覺必然性。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實現內化后,道德規范的外在規約轉化為了教師內在律令,規范標準成為教師教育教學實踐活動的必然的基本行為準則,尤其在遇到突發的情況和事件時能夠自覺主動地選擇正確符合規范要求的行為。
二、中小學教師師德內化機制構建的價值和目標
(一)中小學教師師德內化機制構建的價值。師德內化機制的構建是教師素質提升的內在要求。教師的勞動是具有特殊性的勞動,教育是教書育人的勞動,育人是最終目標,教書是載體和手段,要求教師必須具備教書育人的能力和素質,包括教師技能和教師品質兩個方面,而在教師技能和教師品質二者中,教師品質、人格魅力對學生的影響是更加深遠的,因而必須提高師德水平。雖然在廣大教師隊伍中絕大多數教師師德良好,但是仍然存在師德失范的行為,仍有不重視師德的現象。因此,必須構建具有實效性的師德內化機制。師德建設中外在力量只是手段,內在動因才是根本。師德內化機制的構建是現實狀況的必然選擇。與其他教育階段的教師相比,中小學教師勞動更具特殊性,這是由中小學階段學生特點決定的。中小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都還未成熟,并正在形成階段,因此,這一階段是其身心成長的關鍵時期。相關調查顯示,年齡越小、年級越低的學生受教師的影響越大,尤其是師德的影響更大。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如果我們能構建一種有效的師德內化機制,不僅可以大大減少現實中的師德問題,也有助于學生快樂地學習與成長。如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構建師德內化機制的根本出發點。(二)中小學教師師德內化機制構建的目標。構建中小學教師師德內化機制既有內在的目標又有外在的目標,是內在目標和外在目標的統一。1.師德內化機制的內在目標師德內化機制的內在目標體現為教師內心觀念、內在精神層面,即通過構建有效師德內化機制養成中小學教師內在正確的師德觀念體系,如師德意識、情感、信念等。師德內化機制的內在目標包括多個層次:自知——清楚完整地知道師德內涵,師德的重要意義,師德遵循的原則與規范,從而形成正確的師德理念、師德價值觀念,主要從理論性、知識性視角出發,屬初級層次。自律——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嚴格遵守師德規范內容,不違反師德規范。自覺——自覺做出正確道德判斷和道德行為選擇,表現出道德意識自覺和道德行為自覺,即內心自覺和行為自覺。自省——對自己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的思想和行為進行自我反思,從而不斷提升師德水平和師德能力。自由——是師德的最高層次水平,形成教師道德觀念,而且發自內心地尊崇,自然而然地遵循。2.師德內化機制的外在目標師德內化機制的外在目標體現為言談行為外部層面,即通過構建有效機制達成中小學教師正確行為習慣:不違背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不觸碰師德紅線,杜絕師德失范現象,采取正確行為。實現此外在目標包括以下幾個層次:接受師德規范文本要求,不觸及師德底線、紅線,不去做師德失范的行為。因此,師德規范文本不僅要詳細,更要具有操作性,且文本內容要來源圖1中小學教師師德內化三級機制于基層。遵從師德規范環境要求。在輿論評價、評職、評獎等獲優要求的推動下,積極采取正確行為。師德行為的規范需要相關制度的完善與輿論的監督。三、新時代中小學教師師德內化機制構建的途徑與方法《意見》中強調,在師德建設過程中必須“突出全員全方位全過程師德養成”,這是師德內化機制建構過程中必須堅持的總原則。在這個總原則下,新時代中小學教師師德內化機制構建也要遵循內外雙修、“三全”的原則,它包括三級機制。如圖1所示,內化機制包括兩大類型機制,即師德內化的內在發展機制和外在助推機制,二者構成師德內化機制的二級機制,協調統一,形成合力作用,實現師德內化目標。師德內化的內在機制和外在機制內部又可分別包含多種機制,構成師德內化的三級機制。(一)建立與完善教師內在發展機制1.內外聯動,激發教師個體內在動力所謂師德內化的動力機制就是師德的原動力建設,這個原動力來自于教師自身,是教師的師德主體力量。內在動力機制強調發揮道德內化過程中教師這個道德主體的自覺性、主體性。有調查顯示:有三分之一左右中小學教師師德內化的主體性意識較淡薄,因而建立激發教師內化主體意識、增強師德內化自覺性的內在動力機制非常重要。如何提升教師師德內化的主體意識?教師個體主體的道德需要是師德內化的原動力。師德內化要滿足教師自身發展的需要,正如美國20世紀著名的道德哲學家弗蘭克納•威廉所言:“從道德上講,任何道德原則都要求社會本身尊重個人的自律和自由,一般地說,道德要求社會公正地對待個人;并且不要忘記,道德的產生是有助于個人的好的生活,但不是說人是為了體現道德而生存。”[4]所以,師德的內化動力一是教師個體對師德重要性的認識,二是關注與提升師德對教師個體的專業發展及生活質量有重要積極影響。只有在這兩個條件下,才能實現教師師德的自我鍛煉、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從而推動內源式教育力量。同時,我們還應注意內在動力機制的構建還要依賴于外部力量——外源式教育力量。外部教育包括軟教育和硬教育兩種手段:軟性教育包括各種類型、各個層級的教育培訓、榜樣示范等方式;硬性教育包括獎勵、懲罰、激勵等獎懲機制。這些外部力量對師德內在動力機制的建設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2.協同發展,建立教師協同發展共同體教師共同體是中小學教師師德內化機制構建的重要內容。“教師共同體是一種專業性的團體,是在學校推動下或在教師自發的情況下,基于教師共同的目標和興趣自愿組織的、旨在通過合作對話與分享性活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教師團體。”[5]教師共同體成員掌握著共同的基礎教育理論,共同從事中小學教育工作,擁有共同教育信仰和師德追求,群體中形成統一的師德氛圍。教師共同體是教師群體在自愿基礎上成員間彼此平等分享、交流教育體悟、經驗從而達到群體內部自我教育的目標。正如美國教育學者帕克•帕爾默所說,“如果想要在實踐中成長,我們有兩個去處:一個是達成優質教育的內心世界,一個是由教師同行所組成的共同體,從同事那里我們可以更多地了解我們自己和我們的教學”[6]。教師共同體中教師群體成員之間協同影響、共同進步,這改變了“外控式的師德教育”轉化為內控式的師德教育,從而增強推動教師共同體群體成員的師德內化程度。這個教師共同體的建設應以教師專業發展為切入點,在引領教師專業發展的過程中逐步滲透與規范教師的師德。教師共同體的建設是因為成員有相近的目標與利益追求,正因如此,在師德規范上也會達成一致,并相互學習與幫助。(二)建立與完善教師外在助推機制。1.進一步完善宣傳解讀機制——提升教師師德規范的認知度(1)利用全媒體進行廣泛宣傳經過相關調查,很多教師對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并不熟知,這就需要加強對規范的宣傳工作,使教師掌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內容、師德底線等。在宣傳上不僅要利用主流媒體進行廣泛深入的報道,更要利用全媒體時代多種媒體的渠道充分宣傳,如通過相關網站、報紙、廣播等宣傳報道,也可利用APP終端等大眾廣泛使用的移動通信設備,擴大受眾群體。(2)全方位多視角權威解讀了解規范只是第一步,如何正確理解規范是第二步。只有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才能增強師德規范的執行自覺性。我們不僅要利用全媒體進行深入解讀,還要請相關的規范制定者、學者、實踐者、關心者等從多視角進行全方位的解讀,不僅在理論上進行解讀,也要在實踐操作上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不僅讓教師們對規范有個正確的理解,更讓他們知道在實踐中如何去做。這也是規范能否落到實處的關鍵所在。2.建立生活式的榜樣示范機制——提升教師師德規范的感性認識通過榜樣示范可以增強遵從師德要求的體驗感,通過大量具體鮮活的榜樣塑造教師模仿的楷模形象,不僅產生道德認同感,而且具體事件、具體人物、具體態度、具體解決方式都是良好師德的示范,都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榜樣可以是全國典型的師德楷模或標兵,也可以是本地區、本學校的師德楷模。離教師越近的榜樣,背景、經歷越近似,其對個體教師的影響作用越大。同時,在榜樣示范的同時,也可以有反面的現身說法,特別是那些典型的反面案例,如體罰學生、有償補課等,這些對教師都有警醒作用。3.建立更具實效性的獎懲激勵機制——促進教師師德規范的遵守對教師在實際教育教學實踐工作中履行師德規范的情況進行評價,并予以獎勵和懲罰,通過這種硬性手段使得教師首先在利益驅動下去認真履行師德規范,不去逾越規范紅線,久而久之,這種外在約束就會在教師心中固化,從而表現為正確行為。精神獎勵與物質獎勵并用。對于多年師德表現優良的教師,不僅要頒發榮譽證書,還應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這種獎勵不僅僅是獎勵個人,還會對其他教師產生引導與效仿的作用。對于師德表現不好的教師,以教育、引導為主,但對觸及底線的教師必須進行嚴厲的懲罰,形成火爐效應,不僅使其本人以后不會再犯同類的錯誤,也警示其他的教師避免出現類似的情況。當然,一切獎懲機制的有效運行必須“制置先定”,并且應是由下而上民主式討論的結果,只有讓大家都了解了相關內容,并能心悅誠服地接受它,這種獎懲機制才會發揮有效的作用。4.建立與凈化社會輿論支持機制——助推教師師德規范的踐行道德提升的一條重要途徑,就是依靠社會輿論的力量營造一種積極、正確的環境氛圍,以此引導教師師德的規范并產生推動力量。其直接推手是社會的各種媒體與報道,其責任則是政府與文化媒體的監督職能部門。因此,要加強各職能部門對社會輿論報道的監督力度,建立層級化的責任制度、首問責任制度等,進行精細化管理,避免將個別師德問題以娛樂化形式進行報道,擴大負面影響。要積極引導社會對教師師德問題的正確認識,也要為廣大教師營造一個包容的、促進其不斷提高自己師德水平的和諧環境。加拿大學者羅伯特•比塞隆曾指出,“在教育制度迫切需要變革的情況下,成功實際上依賴每個人根據其作用和能力所做出的負責任的承諾,依賴于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學校校長以及那些從事教育日常工作的人”[7]。所以,師德內化機制的構建是一個系統工程。師德的內化不是自然而然發生、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過程,它的實現是教師自身努力和教育行政部門、整個教育系統以及全社會共同努力的結果。
作者:穆惠濤 趙 嵐 單位:1.長春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2.東北師范大學 教育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