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師師德師風建設策略

時間:2022-05-13 09:13:57

導語:高校思政教師師德師風建設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思政教師師德師風建設策略

[摘要]作為新時期高校思政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思政教師師德師風建設直接關系著高校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及高等教育改革的成效。當前,高校思政教師師德師風建設仍面臨著價值觀多元化、師德教育單一等諸多挑戰,文章重點從組織協調機制、學習教育機制、考評激勵機制、監督保障機制四個方面構建了高效思政教師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旨在規范思政教師師德師風行為,全面助推高校思政教師師德師風建設。

[關鍵詞]高校;思政教師;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

作為職業道德的重要組成,師德師風指向的是教師在職業生涯中以善惡評價方式調整個體與他人、與社會關系的思想行為規范。在當前這個高等教育改革逐步深化、教學質量持續提高的重要轉型期,加強高校思政教師師德師風建設意義重大。黨中央組織部、宣傳部及教育部黨組聯合頒布的《關于加強和改進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要推進師德師風建設,全面貫徹《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建立完善的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但應注意的是,由于多數高校思政教師師德師風建設仍未成體系,缺乏長效機制,這導致高校思政教師師德師風建設仍阻礙重重。因此,有必要對高校思政教師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的構建策略進行研究。

一、構建高校思政教師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的必要性

高校思政教師師德師風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程,需要建立高效可行的長效機制,方可穩健推進這項工程,促進教師自身發展與學生成長成才。長效機制的構建是思政教師師德師風建設的關鍵環節。立德樹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習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曾明確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關鍵在于教師,要充分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全面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高校思政教師要承擔立德樹人重任,除了要傳授思政專業知識,還要以身作則,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做一個什么樣的人。思政教師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其師德師風直接關系著教師隊伍整體素質與大學生的長遠發展,而長效機制的構建為師德師風建設規劃了一個基本框架,對于保障思政教師師德師風建設的穩健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長效機制的構建是思政教師師德師風建設高效開展的重要保障。師德師風建設是一個常說常新的話題,隨著新時代的到來,高校思政教師師德師風建設面臨著新目標、新要求、新使命,迫切要求通過強化理想信念教育與學術道德建設,培育優良的學風學氣,引領思政教師靜心研究、全心育人、專心治學。為了辦人民群眾滿意的高等教育,積極回應社會關切,切實關愛思政教師的成長發展,必須探索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的構建之路,在校園內形成良好的輿論氛圍,使師德師風建設逐步由抽象走向具體、由表層走向深層、由務虛走向務實,使師德師風建設切實落地,真正持續高效地貫徹落實。[1]

二、高校思政教師師德師風建設面臨的困境

改革開放以來,各院校均采取多元舉措推進思政師資隊伍建設,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體來看,思政教師隊伍仍未很好地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思政教師師德師風建設仍面臨如下困境:

(一)政治覺悟低,道德觀念嬗變

部分思政教師政治覺悟較低,除了完成教學工作以外,鮮少關心時政大事,對于黨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也不注重系統、深入的學習,這導致其理想信念不堅定,其消極的態度勢必影響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不僅如此,受西方資本主義腐朽思想的影響,部分教師價值觀扭曲,道德失范、厭崗怠業等情況屢有發生,既不能依循思政教育工作任務、內容及對象的變化而調整教學方法,又不注重貼近生活、貼近社會、貼近學生思想實際,導致思政教育缺乏吸引力、感染力,無益于大學生科學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此外,還有部分教師功利心過強,為了職稱晉升、提高薪酬而淪為投機分子,利用學術造假等不良行為敗壞了原本風清氣正的學風學氣,影響了為人師表的良好形象。

(二)育人意識弱,理想信念薄弱

思政教師除了要傳輸思政理論知識,還要教會持身公正的做人之道,以自身言行舉止作為表率,感召并引領學生成才。但部分教師并未意識到這些,只負責教書、不負責育人,對學生思想問題視若罔聞,更談不上教書、育人的有機結合了。不僅如此,部分教師不能安心本職工作,對思政教學投入精力與時間少,甚至為掙錢而開展第二職業,忽略了育人之責,加上理想信念不堅定、職業理想弱化、愛崗敬業精神不足、鉆研業務能力不強、教育實踐能力較差,嚴重影響了思政教學質量,背離了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要求。[2]

(三)理論素養低,職業能力退化

思政課的性質要求教師必須具有堅定的政治信仰、淵博的理論素養,能夠精準洞悉國內外最新時事、提升思政教學能力。但就當前高校思政教師總體情況而言,雖整體素質有所提升,但由于思政隊伍新老接替嚴重,青年思政教師專業素養與實踐經驗欠缺,因而無法很好地適應新時代思政教育工作的新要求,也難以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除此以外,部分思政教師職業能力嚴重退化,不僅對國內現實國情認知不足,還欠缺社會實踐經驗,這導致理論與實踐、傳統與現實相脫節,加上教學方法單一,致使思政教育缺乏針對性、實效性。

(四)師德教育單一,長效機制缺乏

當前,高校思政教師師德師風建設還存在教育培訓單一、體系不完善、長效機制缺乏等問題。一方面,多數思政教師師德教育采取的是崗前集中培訓方式,關于師德知識、規范等多為空洞灌輸,這導致教師參與感弱、體驗效果不佳,師德教育淪為形式,部分教師參與政治理論學習熱情不足、敷衍了事,這導致政治學習形同虛設;另一方面,當前高校思政教師師德師風建設隨意性強,過于松散的管理模式與不規范的制度機制無法凝心聚力,難以從整體、全局上把握師德師風建設,導致師德師風建設效果不佳,部分學校過分關注專業學科或課程建設,對思政教師“管得多、關懷少”“用得多、培養少”,有些領導只強調表面建設,不關注內涵建設,激勵機制欠缺、考核機制錯位,評價方式粗放、操作性不強,這導致思政教師師德師風建設遭遇瓶頸。[3]

三、高校思政教師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的構建策略

作為思政師資隊伍建設的根基與靈魂,師德師風建設不僅涉及面廣、影響深遠,而且對于專業性和科學性要求較高。在構建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的過程中,不能盲目行事,而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充分發揮高校辦學優勢,尤其要發揮好名師示范作用和德育專家的優勢,構建起完善的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全面激發思政教師的職業理想,使之切實肩負起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光榮使命。

(一)分工明則,建立組織協調機制

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涉及一系列的制度體系,在構建時需要著眼整體性目標要求,突出重點,切忌顧此失彼,更不能因小而失大。在構建制度體系時不能只關注某一項內容,而要謀劃全局,協調處理好長期與短期、總體與局部、理論與實踐等多層次關系。思政教師師德師風建設并非一蹴而就之事,長效機制建構受制于諸多因素的影響,也要考慮與其他制度體系的精準銜接與高效聯動。因此,構建組織協調機制乃師德建設的基本要求與強大支撐,也是師德建設長效機制建設過程中的重要內容之一。要推進思政教師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的構建,首先要分工明則,構建起完善的組織協調機制,實現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凝心聚力。一方面,高校要設置獨立的思政教育部門,作為高職院校直屬的二級教研機構,從機構、人員、場地、經費及教師待遇等方面給予支持,避免專業混置,人員配置方面,要科學把握“老、中、青”教師比例,選拔政治立場堅定、業務能力強、師德師風優秀的教師擔任,黨委干部要充分認識到師德建設的價值,將其全面納入高職院校內涵式發展的戰略范疇體系內,經費方面應根據學校經費情況逐年增長,并將教師培訓、社會實踐活動支出納入常設性單列經費范圍內,不斷提高思政教師收入水平,體現對思政教育的重視及對思政教師的關愛;另一方面,要成立由校長、院系領導親抓親管,教務、人事等職能部門全面參與、協同配合的領導小組,實現分工明確、責任到人、各司其職、各盡其責、統籌協調、齊抓共管的新格局,將思政教師師德師風建設貫穿于管理全程,推動師德師風建設的制度化、規范化、有序化發展。[4]

(二)發展導向,優化學習教育機制

理論學習與培訓教育是促進思政教師專業發展與成長的主要途徑,也是推進思政教師師德師風建設的題中之義。因此,學習教育機制理應成為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針對師德教育單一等問題,高校要以思政教師職業發展為導向,把握思政教師發展規律,持續優化學習教育機制,使師德師風教育全面貫穿于教師職業生涯,實現教師職業生涯發展與師德師風教育有機結合,建立完善的師德培訓制度與師德檔案,推動職業培訓、師德培訓的制度化、規范化發展。不僅如此,建立學習教育機制旨在推動思政教師師德師風學習的常態化,使學習全面貫穿教師的整個職業生涯,雖然師德師風已有相對穩定和成熟的內容要求,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師德師風的內容也在不斷豐富和發展。因此,要立足長遠,以發展視角看待師德建設內容及學習培訓要求,避免局限在職業規范等具體條陳等的生硬記憶上,而要依循師德師風的具體指標要求作為重點,聯系思政專業知識、教師深造發展要求及工作生活實際,開展集中式學習、典型案例經驗交流、影視資料學習等多元教學方式,提升教師對師德、師風的全面認知。除此以外,要注意師德建設不僅僅是關乎個體的事,也是關乎集體的事,因此,高校既要注重提升思政教師個體的主動學習意識與慎獨精神,又要注重營造良好的群體性學習氛圍,充分發揮規模效應,建立示范引領機制,通過校內外典型示范教育相結合及示范教育手段的創新,將抽象的目標進行“具體示范”,使個體學習有“參照”。[5]

(三)以人為本,完善考評激勵機制

為了驗證師德師風建設成效、明晰不足,持續優化和提升,高校必須以人為本,構建考評激勵機制,對思政教師師德師風建設情況進行科學考核評估,為激勵和約束決策提供依據,充分發揮考評機制的正面導向作用。首先,在師德師風長效機制建設中,定期的考核評價必不可缺,這也是長效機制構建的關鍵環節。在優化師德師風評價方法時,高校要充分考慮思政教師的特點及職業發展等具體情況,遵循科學的評價標準,確保評價的科學性、合理性、公正性,通過師德師風評價促進思政教師責任意識的覺醒,繼而促進其師德師風水平的穩步提升。高校要結合思政教師特點,明晰考評目標,制定細化、可操作的考核指標,使之全面覆蓋政治思想、依法執教、文明理性、愛崗敬業、教書育人、關愛學生、教學科研、勤奮學習、業務精通、團結協作等多項內容,評價主體涉及學校、教師個體、學生、專家、社會等,構建起一個涉及多元主體、覆蓋全面內容的考核評價機制,并將考核結果與職稱評定、評優評先、福利待遇相掛鉤,實現以師風促教風之效。其次,高校要充分發揮青年教師群體的優勢,如精力充沛、事業感強等,構建重點針對該群體的高效激勵約束機制,以充分調動思政教師的主觀能動性,為其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既能夠激勵其上進,又要約束懲罰失職懶散,與此同時,高校要建立院系二級聯動協調、穩步推進的獎懲機制,將建設師德師風的柔性要求轉化為機制體系的剛性約束,確保思政教師能夠主動、高效踐行此類要求,以身作則,做學生的指引者和引路者。

(四)四位一體,構建監督保障機制

思政教師的師德行為具有外在性、主動性、可塑性等特點,因此,其思想行為極易受到外部諸多客觀因素的影響,若無完善的約束監督制度,僅靠個體自覺性很難形成良好的教師風范,也不足以推動高校師德師風建設。因此,高校必須通過建立健全師德師風建設監督保障機制,對思政教師進行有效引導,提升思政教師師德師風建設的透明度,有效約束教師的師德師風行為,推動思政教師嚴格自律,促進其持續提升責任意識、愛崗敬業精神。具體而言,要推動監督保障機制的建設,高校要立足辦學特色及人才培養全局科學規劃,即要建立思政教師道德規范實施細則、育人準則等,明晰師德師風的具體標準,全面構建組織監督、教師監督、學生監督、社會輿論監督“四位一體”師德師風監督保障機制,實現校內與校外監督、組織與群眾監督相結合。其一,高校要組建監督巡查小組,定期或不定期對學校各院系的師德師風建設工作進行檢查,并建立完善的管理機制和領導問責機制,以全面加強組織監督;其二,在高校內部,師生對思政教師的師德師風建設也有一定的標準和具體的要求,有顯性的,亦有隱性的,因此,高校要全面拓展民主監督、教師自律監督、學生監督等多元方式,形成強大的現實約束力,規范調控師德行為,使思政教師自覺履行師德義務;其三,高校是培養人才的主陣地,也是培育優秀教育工作者的平臺,社會各界對其報以希冀,這無疑對高校思政教師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因而可將輿論監督作為一種外在監督形式,納入監督保障機制體系中來,高校要積極引入社會輿論監督機制,結合社會對師德師風的要求,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督促教師不斷進行反省自律,持續完善自身道德修養,不斷朝著慎獨的崇高境界發展。[6]

四、結語

綜上所述,思政教師師德師風建設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系統性工程,雖然近年來高校思政教師師德師風建設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面對改革開放的深入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的影響,廣大思政教師思想狀況不斷變化,師德師風建設面臨諸多挑戰。為了突破發展困境,高校要始終堅持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以人為本,構建集組織協調、學習教育、考評激勵、監督保障于一體的長效機制,穩步推進思政教師師德師風建設,切實提升思政教師的綜合素質,為高校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張紅紅.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師德師風建設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9.

[2]李沐函.高校思政課教師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構建研究[J].管理觀察,2016(7).

[3]李明芳.高師院校青年教師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探析[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2).

[4]趙志偉.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師風建設的長效機制研究[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

[5]王艷秋.關于高校思政課教師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構建研究[J].教育探索,2013(8).

[6]黃樂覽,黃偉萍.科學發展觀視野下構建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師德建設長效機制[J].中國成人教育,2011(16).

作者:徐蓮 單位:安徽財貿職業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