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對道德的干擾

時間:2022-12-27 01:02:39

導語:儒家思想對道德的干擾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儒家思想對道德的干擾

本文作者:王志琳張偉杰工作單位:南京醫科大學醫政學院

“修”自我與“塑”人格

儒學自我觀在對塑造道德人格方面為我們提供了一劑良方。所謂自我觀,即是對意義的追問與反思。從現實自我向理想自我的轉化過程中表現出認識論與價值論的高度統一。這樣的理想自我則表現為一種自由人格,表現為人的本質力量的充分發展。自我觀在內容上主要包含了靈與肉問題和生死問題。儒學自我觀肯定人的人格尊嚴、倡導生命的超越。提供了從修養目標到修養途徑及如何對待生死等方面的有益啟示。那么,理想的人格應是如何?是否人人可以實現?儒家對此作了回應。總體來看,理想人格應當具有仁的內在品格,且要自覺地承擔好某種社會角色,實現內在的我與外在的我的統一。仁在理想人格中表現為一切道德品質的總匯,在個體的意志品格上最終達到“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的境界。孔子所講的理想人格典范有圣人和君子兩類。圣人是人格的最高境界,現實中常人難以實現,而君子雖及不上圣人,但也不像圣人那樣難以企及。其存在于日用倫常之中。按孔子的想法,每個人都有達到理想人格的潛質,但最終能否達到則要看各人的后天行為。孟子的自我觀奠基于孔子思想上,“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也,舍我其誰?”孟子把歷史由人主宰的信念與自我的使命意識相融合。產生以天下為己任的信念。由此可見,雖然儒家倡導人們要從內到外不斷提升自己,向圣人、君子看齊,但也知道常人的局限性,認為只要真心實意做對社會有用的人,也就達到理想人格了。

以“慎獨”內化道德人格

慎獨是進行自我道德修養、完善道德人格的根本途徑。自修者要從內心興善去惡,只有這樣,才能說自己的意念誠實,心安理得。因此,對于道德人格的健康成長有兩個因素顯得格外重要。一,道德人格的健康成長需要為人師者的努力。在授業的同時,要激發道德需要和道德情感,注重對和諧人際關系、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良好的情緒控制能力等道德認知能力的培養。二,道德人格的健康成長還需要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因此,評價一個人人格的健康甚至完善與否,不僅要根據他在有他人在場時所表現出的道德行為,更要根據他一個人獨處時所表現出的道德行為。當一個人獨處時,不可能依靠外部制約機制來強迫,只能依靠個人內心的自我約束,依靠“慎獨”的修養功夫。首先,完善道德人格就要心懷真誠。茍子日:“不誠則不獨”,“君子養心莫善于誠,致誠則無它事矣。”真心誠意的美德,是慎獨的關鍵和核心。之所以要強調真誠性,乃是因為個體的外在行為直接取決于其內在意志、內心意念,換言之,個體有何種內在意志,就會有何種外在表現。所以,要修養道德行為就要首先端正內在意志、內心意念,從根本上、源頭上杜絕不道德行為,這也是儒家所強調的“內省”的修養方法。其次,完善道德人格就要心存敬畏。不容忽視的是,無論承認與否,道德感都是決定人們生活幸福感和滿意度的重要方面。所謂“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前兩句道明了人類的道德處境,后兩句道明了改變這種處境的途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其意是指人心易逐于外物而流于不善,而道心又潛藏在內心深處微妙難見,那么,為了不使人心放任自流,就要壓制那個不善的、危險的人心,將那個大善的、微小的道心從內心深處呼喚出來。如果“心常存敬畏”,敬畏“頭頂的星空和內心的道德法則”,用心于內,就不至于泯滅“堯舜相傳之心法”,就能達到“慎獨”,就能形成完善的道德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