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道德與政治的統(tǒng)一
時間:2022-12-28 09:40:54
導語:初探道德與政治的統(tǒng)一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鄭臣工作單位:福建師范大學
道德的政治旨歸———仁政說
正是由于孟子在性善論的基礎上發(fā)展出完備的儒家仁政說,將道德領域的性善論拓展為社會政治領域的仁政說,從而將儒家內(nèi)圣心性之學和外王政治之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孟子看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孟子•公孫丑上》)他認為,人所皆有的不忍人之心不僅成為個人成德成圣的內(nèi)在根據(jù),更可以通過發(fā)揚它而成為“不忍人之政”。如果上至君王,下至臣民,都能推其不忍人之心于他人、于社會,便有發(fā)展為不忍人之政———仁政之可能。因而孟子的仁政說秉承了孔子德治之教,以仁心性善為論,擴而充之,發(fā)展出一套十分完備的社會政治學說[2]。首先,孟子認為,欲施行仁政必先要“推恩”。所謂“推恩”,也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為政者只要以不忍人之心,推己及人,行推恩之政,始于親親敬長,極于仁民愛物,天下便可運于掌上。“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孟子•公孫丑上》)其次,行仁政還必須以民為本,要愛民、養(yǎng)民、教民。具體措施:制民產(chǎn),省刑罰,尊師重教,使民安居樂業(yè),所謂“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在此基礎上,他甚至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倡導“民貴君輕”之說,實為中國民本思想之宗師[3]。此外,強調(diào)政治與教化的不可分離,詳盡地闡發(fā)了二者之間內(nèi)在統(tǒng)一關系。他認為,這兩者是相輔相成、交相為用的。在他看來,滿足民眾的基本生活需要并不是政治的惟一目的,只能說是基本目的,更高目的在于通過政治實踐去完成每個人的德性,完善人格,最終使人成就道德。政治或國家的根本目的不僅在于人民的豐衣足食,更在于有優(yōu)良的品德和行為。教化在任何時候都是政治的理想目的,同時也是為政者的規(guī)范性活動。教化在于人的品質(zhì)的自我轉化,但教化者必須先自化才能化人。也就是說,君主首先必須被教化,成為道德的表率,爾后才能談得上正己正人,此即所謂“一正君而國定矣”(《孟子•離婁上》)。孟子還認為“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孟子•盡心上》),認為教化比一般的政治活動更能取得民心,更有利于治理天下。善的政治使民畏,而善的教化使民愛;善的政治能得民財,而善的教化能得民心。因為在他看來,政治不僅是一種使民安居樂業(yè),過上幸福生活的手段,更是一種使人們在“善的生活”中成就仁義道德的實踐活動。這樣,在孟子那里,教化才是政治的最終目的,政治的根本在于教化,“政道與治道統(tǒng)一于教化。”[4]換言之,一般的政治活動(治道)只是教化的輔助手段,它必須與教化統(tǒng)一起來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政治行為(政道)。“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養(yǎng)人,然后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孟子•離婁下》),修身行善不是為了使別人臣服、屈服,而是為了以身作則,表率天下,然后使人們心悅誠服,同歸善道,從而起到教化世人的作用,最終達到王化天下的目的。
道德與政治的統(tǒng)一
性善論與仁政說相為表里、相輔相成,性善論是仁政說前提和基礎,性善論以仁政說為目的和歸宿。孟子通過性善論和仁政說深刻地闡明了道德與政治的內(nèi)在統(tǒng)一關系。第一,政治必須有道德基礎,道德是政治的前提。因為仁政王道說到底就是“不忍人之政”,它建立在“不忍人之心”的基礎之上。如果君王、當政者,都能體認到自己的“不忍人之心”,并自覺擴充、發(fā)揚,從而推己及人,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并從修身、齊家的道德實踐領域推廣至治國、平天下的政治實踐領域,做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那么“不忍人之政”就有了道德的根據(jù)和現(xiàn)實的基礎,從而實行仁政,使王道遍行于天下。毫無疑問,孟子以性善論為其邏輯起點,由不忍人之心推至不忍人之政,把政治生活看作是倫理生活的擴大和延伸,把倫理道德原則作為政治的基本原則予以闡發(fā)。因此,“性善論”是“仁政說”的前提和基礎。第二,道德有政治目的,道德的旨歸在政治。孟子認為,有兩種類型的政治:“王道”與“霸道”。這并非只是流俗意義上政治的外在手段的劃分,而實際上更是政治的內(nèi)在目的的劃分[5]。他認為,施行仁政為王天下之本,“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離婁上》),不同于“以力假仁”的霸道,“以德行仁”的王道才能得民心,才能使人心悅誠服,也才能長治久安,使天下人歸服。因此,孟子的“外王之學”就不僅僅只是一種“經(jīng)世致用”之學,而是關乎如何王化天下、使天下歸仁的“王道政治”。王道政治就是將人人都具有的仁愛之心發(fā)揚、推廣,從而使每個人都完善他自身的人格,充分地顯露其固有的道德本心而不使其被遮蔽,仁義禮智諸德因而得到完全的發(fā)展和完善,并最終不僅在倫理道德領域中實現(xiàn)個體的“善”,而且更要在社會的政治生活中實現(xiàn)整體的“至善”。因此,孟子旗幟鮮明地主張“王道政治”,認為“以德行仁者王”,“德”并非實現(xiàn)政治目的的外在手段,而是政治本身所追求的內(nèi)在目的。正如西方古典政治哲學所認為的那樣,“國家(城邦)是人們?yōu)榱藢崿F(xiàn)最好的道德生活而聯(lián)合起來的群體。”[6]因此,政治活動和倫理道德活動必須統(tǒng)一起來,不能截然分開,政治活動無非是倫理道德活動的延伸和擴展。孟子力圖通過性善論和四端說來建構其心性論,以為人的成德成圣尋求理論依據(jù);又在此基礎上提出系統(tǒng)的儒家政治學說———仁政說,以為“平治天下”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實踐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一方面強調(diào)人要“獨善其身”,盡心知性,成就個人的德性;另一方面,他更強調(diào)要“兼善天下”,通過擴充“仁義內(nèi)在”的良心本心,從而發(fā)政施仁,以王道平治天下。因此,對孟子來說,政治不僅必須以道德為基礎,而且必定有道德的目的;而道德不僅是政治的前提,同時也以政治為旨歸。這體現(xiàn)為性善論與仁政說之間的有機統(tǒng)一關系:仁政說以性善論為基礎和前提;性善論以仁政說為目的和歸宿。總而言之,性善論與仁政說不但有力地闡明了政治的有機統(tǒng)一,而且共同構建了孟子特有的政治哲學思想。性善論與仁政說的有機統(tǒng)一意味著道德與政治在孟子思想中的高度統(tǒng)一。
- 上一篇:縣志辦機關效能活動小結
- 下一篇:道德資本的二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