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爾伯格的道德及啟發透析

時間:2022-12-30 09:27:05

導語:科爾伯格的道德及啟發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爾伯格的道德及啟發透析

本文作者:周懷紅孫樹平工作單位:遼寧師范大學

然而,問題總有復雜的一面。道德發展心理學測量的結果表明,大學生的道德發展并非處于直線式上升狀態,而是呈現波浪式前行的特征。甚至,在某些情況下,還可能會出現“倒退”和下滑。科爾伯格借鑒心理學大師克雷默對青年學生道德發展的追蹤案例研究發現,“幾乎有25%的被試者在青年晚期出現了階段‘倒退’或下降現象?!保?]337雖然,科爾伯格、克雷默后來都修正了他們關于青年學生道德水平“倒退”“下降”階段的判斷,并進一步指出,這是一個大學生道德依然處于上升狀態的所謂“過渡階段”。但是,他們還是敏銳地觀察到了部分大學生在這一階段的道德特征,他們指出:“他們的懷疑、沖突以及對他們所處階段(即階段四)的疑問,是他們反應的主要特征,而他們的推理卻像階段二那樣膚淺。”[1]337盡管科爾伯格等人對于這個特殊階段的描述著墨不多,但頗耐人回味。我們認為,從科爾伯格等人的研究來看,關于這個特殊階段的定位似乎顯得有些相對兀立,存在著科爾伯格等人為維護其學說進行辯護之嫌。但是,在一定意義上,這也充分說明,大學生的道德發展階段實際上處于不穩定期,現實存在著倒退的危險?;蛘哒f,在這一時期,青年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轉變存在“向前走”和“向后退”兩種可能?!袄顔懓浮薄八幖姻伟浮卑赴l后案犯的言行,不僅恰恰印證了科爾伯格關于部分大學生在道德推理方面的“膚淺”和幼稚,而且也進一步確證了部分大學生的良好道德素質還沒達到穩定成熟的程度。這就愈加表明,加強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形成清晰明確、健康文明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操守顯得多么重要,而推動正確價值取向和道德心態“向前走”、防止“向后轉”又是多么急迫??茽柌竦热怂l現的青年道德階段“倒退或下降”現象,確有復雜成因。關于這一問題,如果僅從大學生自身的角度分析,難以理清頭緒。但是,如果站在皮亞杰發生認識論的角度看,則不難找到問題的癥結。皮亞杰把認識的成長問題作為發生認識論的特有問題。在個體認識發生中,有兩個重要概念———“適應”和“平衡”?!斑m應”包括“同化”和“調節”兩種機能,在這兩種因素作用下,認知結構不斷發展,以適應新的環境。認知結構事實上是個心理智力結構,而適應的最終結果是機體和環境之間的平衡。因此,在皮亞杰看來,認識“是一種連續不斷的建構”[2],而建構的目的是維持平衡。大學生在大學生活后期,接觸和認識社會的機會逐漸增多,這時,其早期所接受的理想化、模式化的道德理念和行為規范在現實中容易找到反證,形成心理落差,造成道德推理和判斷“向后轉”。由于建構是持續不斷進行的過程,這樣在大學時期出現道德“倒退”,便是心理認識建構的必然結果。隨著大學生走出校園,融入社會,這樣的建構還將繼續發生,其道德判斷和心理建構將呈現加速變化的態勢。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滿腔熱血、充滿理想的青年學子在融入社會較長時間后,會逐漸變得理性冷靜甚至精明世故。部分大學生的道德出現倒退,是否意味著前大學時期的道德教育枉費了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就某種程度和某些大學生來說,的確會出現道德倒退現象。然而,就整體而言,大學生群體道德素質狀況依然處于社會發展前列。根據科爾伯格的觀點,“道德階段與認知發展、道德行為密切相關”,“行為要高度符合道德就需要高級的道德推理階段。假如一個人不理解或不相信道德原則,就不能遵守這些道德原則。”[1]163換言之,從社會群體的分類來看,大學生的理解認知能力無疑是較高的,只要道德教育內容正確、方法得當、力度加大,絕大多數大學生的道德人格將逐步固化,其中,少數人的思想道德將繼續發展并得以升華,在思想道德領域,這些人的高尚追求將成為人類精神的楷模。反觀歷史,在國家和民族危亡時刻,走在時代前列的往往就是大學生群體。因此,當代大學生群體依然會成為社會民眾中最具責任感、最富進取心的精英分子。這里,我們之所以把大學生群體的道德素質發展狀況定位于“會成為”,主要原因在于他們本身具備了這種潛質,此外,也有待于他們在后續社會化實踐和“主客體建構”中如何選擇和堅守?,F在,我們仍需繼續關注少數大學生的道德倒退問題。那么,科爾伯格等人關于道德發展階段二在思想道德上具有何種屬性和特征呢?在科爾伯格看來,這是“樸素的工具性享樂主義”階段,它以對自己是否有利作為判斷事物的標準。所謂享樂主義就是以自我利益為價值取向,以醉生夢死、縱情浸欲等為生活方式。堅持享樂主義價值觀和人生觀的人,會逐漸演化為自我中心主義、個人主義、利己主義。他們往往以自私自利的方式看待社會事物,漠視法律規范和道德律令,而去挑戰社會公序良俗。享樂主義人生觀流傳久遠,危害巨大,不僅令人易于獲得現實感觸,而且還有理論體系的佐證。無疑,在社會生活領域中,享樂主義是一種徹頭徹尾的消極墮落的人生觀,而在享樂主義者看來,卻是“積極”“快樂”的利益追求。因此,他們往往認為自己的言行具有理由“正當”性、現實感受性,進而對他人形成輿論麻痹和蒙騙。享樂主義如疥癬頑疾,難以根絕。大學校園并非凈土,大學生亦非生活于真空之中。受社會大環境的浸染和各種腐化思想的影響,大學生同樣會感染享樂主義。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末,就有人指出大學生的享樂主義傾向。其后,我國在思想道德領域對享樂主義進行了持久的反思與批判。在上個世紀80年代,享樂主義再次抬頭,社會領域再次形成了一股批判和遏制享樂主義的熱潮。迄今,享樂主義依然是危害當代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根源。近年來,受市場經濟影響,在網絡傳媒工具的推動下,伴隨國際化步伐和西方國家享樂主義的傳播,大學校園里的享樂主義傾向呈現加速滋生蔓延的勢頭。多項關于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調查報告顯示,一夜成名、不勞而獲、盲目攀比、高消費、謀權傍富等心態,已非個別現象,并逐漸影響到了校園亞文化的走向。目前,大學生價值觀呈現形式多樣化、目標功利化、來源多渠道化、傳播隨意化的態勢令人感到憂心。“李啟銘案”“藥家鑫案”從表面上看,是他們在道德修養方面的“膚淺”和幼稚,而從價值觀和人生觀層面上看,則是享樂主義價值觀使然。

享樂主義易于導致各種消極腐敗思想,是滋生拜金主義、利己主義的根源,也是榮辱觀、是非觀、善惡觀混淆雜亂的淵藪,必須有效遏制和清除。然而,要有效清除享樂主義毒素,培育“四有新人”,必須正本清源,系統思考和構建新時期大學生德育的方法策略體系。德育乃“樹人”工程,德育方法不僅包括德育理念的更新,也包括對德育技術和操作路徑的重新審視和定位。從目前各高校普遍開展的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來看,我們的德育方法無疑存在著切入點不準確、路徑實施不系統和德育觀念落后等問題,其中,德育觀念落后是關鍵。結合實踐,應該從德育理念創新、學生需求定位、教師角色轉換和環境優化四個方面思考和改進新時期大學生德育方法體系。第一,以觀念創新為原點,變“外在評定”為“內在取向”。所謂“外在評定”是指老師、家長和社會等大學生主體之外的評價引導體系,基本特征是要求學生“你應該成為什么”,而不是要學生自主自愿地“我要成為什么”。這一德育方法事實上存在一定缺陷,即從一開始就偏離了主體,是社會本位。以社會為本位的德育觀念使青少年一直處于“被動”地位和從屬角色,容易形成簡單、狹隘的“他律”道德觀。當一味的“他律”與內在動機要求發生矛盾時,“他律”道德便顯得較為脆弱乏力。在極致狀態下,大學生會產生反叛和扭曲心理,導致享樂主義的滋生和抬頭。顯然,在前大學時期,這樣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就應該適當加以改革,增強學生的“自律”性。德育最終取得的成效在于是否能夠有效激發受教育者的主觀意愿和內在動機,即有效增強德育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只有“促進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盧梭在研究青少年德育時,細致入微地注意到這種現象。他認為,“我們首先是要對自己盡我們的責任;我們原始的情感是以我們自身為中心的;我們所有一切本能的活動首先是為了保持我們的生存和我們的幸福。所以,第一個正義感不是產生于我們怎樣對別人,而是產生于別人怎樣對我們。一般教育方法還有一個錯誤是,首先對孩子講他們的責任,而從來不談他們的權利,所以開頭就顛倒了。”[3]103比如,在撒謊問題上,盧梭認為,“撒謊的事不是孩子的天性,而是服從的義務使他們不得不撒謊,因為服務別人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所以他們就悄悄地盡可能設法不服從別人?!保?]109增強“自律”性和主觀能動性,就要改革德育方法。其中,首要的就是更新德育觀念,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自己管自己”“自己成就自己”作為根本價值坐標,適時引導和強化他們自己的“糾錯”能力。第二,以現實需求為導向,牢牢把握德育發展階段特征。德育的根本任務是“做人”的教育。從“人”的實際出發,根據“人”的變化調整德育方法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在道德發展的水平A、B階段,堅持“好孩子是夸出來”的理念和方法,尚能發揮作用;可是,在后來的大學水平C階段,如果繼續沿用和強化這一德育方式,其成效雖然存在,卻會大打折扣。經觀察也表明,一定數量的大學生對大學德育教學持抵觸心理,主要原因在于外在、抽象、枯燥、空洞的說教式德育,不僅令人感到重復和厭倦,而且從受教育者即大學生的內心來說,“拿教育小孩子的方式教育我”,似有不屑之感。因此,嵌入式、體驗式德育應該是這一時期德育的主要方法論特點。這也體現了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德育要求。上述問題與未能正確把握大學生的需求相關。大學時期特別是大學后期,學生的需求較之以前的單純學業需求出現了巨大變化。他們要考慮自身的婚姻家庭、經濟需要、住房就業等現實狀況,因此這一時期的學生需求呈現復雜、艱巨、多樣的態勢。生理安全、尊重和自我實現等需要,已綜合交織和疊加在一起。依據馬斯洛的人的需求層次學說,總的來看,這一階段處于統領地位的是學生自我實現的需要。馬斯洛把“自我實現者”的特征歸結為12個方面,其中,有關道德的維度包括5個方面:他們獨立于環境和文化;他們以持續新奇的眼光欣賞事物;他們關心全人類,而不限于朋友、親屬和熟人;他們往往只有少數幾個朋友;他們有強烈的道德感但不一定接受傳統的道德標準[4]。綜合科爾伯格和馬斯洛的觀點,我們有理由認為,大學德育應以辯證討論和體驗教育為主,同時加強社會實踐鍛煉,圍繞提高就業能力這一課題,就如何適應社會人際關系、規劃職業生涯、創業立業等重大問題,科學合理地設計德育課程。如此,在情境之中,才能夠促使大學生主動理解德育的理論和規則,并演化成為他們內心的準則和律令。第三,以角色轉換為要務,不斷提高德育工作藝術。德育是育人工程,是一門科學和藝術。作為育人工程,其核心任務是觸碰大學生的心靈,轉變他們的思維觀念、行為方式,使之能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調適、自我進取。但是,如果德育教師不能獲得學生們的起碼信任,那么,教育獲得便只能事倍功半甚至南轅北轍了。關于教育的方法,盧梭明確論述到,“我寧愿把有這種知識的老師稱為導師而不稱為教師,因為問題不在于他要拿什么東西去教孩子,而是他要指導孩子怎樣做人?!保?]31甚至,盧梭充滿深情地說,“如果可能的話,我希望他本人就是一個孩子,希望他能夠成為他的學生的伙伴,在分享他的歡樂的過程中贏得他的信任?!?/p>

由教師變成導師,由導師變成朋友和伙伴,這一角色的轉變實際上代表著教育方法的轉變,代表德育藝術的提高。只有這樣,才能與學生交心、怡情以至最終的互信,進而推動德育事業的發展?!盎バ拧笔情_展德育工作的通行證,在互信的氛圍中,雙方可以認真地討論金錢、地位、名利等問題,在這個討論和互動之中,德育教師便可抓住契機,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區分真善美與假惡丑,掌握“如何做人”的事理。這樣一來,就需要德育教師有一個徹底的角色轉換,走進宿舍、操場、圖書館,走進學生的視野和心靈。這樣的要求不是降低了德育教師的工作標準,而是向他們提出了新出路和新挑戰。就德育教師而言,其時間精力、臉面自尊、溝通能力等,都將面臨新的考驗。就大學生自身而言,也可以通過角色轉換、角色導入等方法,增強感性認知、心理體驗和覺悟提升。傳統形式的夏令營、郊游、社會考察等集體實踐活動,對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進步發揮了積極作用,應該堅持創新使用。此外,近年來,不斷有國家和地區創新手段,開展各具特色的德育教育活動,取得了良好成效。例如,美國硅谷科研人員開展子女“老土體驗式”活動,要求學生拋棄手機、電腦等現代化工具,所有設計的活動任務需要精誠合作才能完成,這樣便推動了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溝通。還有的學校開展“當一天盲人”(用眼罩把眼睛徹底蒙?。?、“當一天媽媽”(把脆弱易碎的玩偶“寶寶”背在身上,定時撫摸入睡,喂奶)活動,不僅激發了孩子們的興趣和樂趣,增強了參與意識,而且培養了青年學生換位思考的能力,培育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激發了其對父母的愛心和對家庭的歸屬感。這樣的方式在大學生德育中可以廣泛地借鑒使用。第四,以品質塑型為根本,不斷營造德育環境氛圍。人是環境的產物,大學生所處的德育環境,對德育素質提升具有重要影響。古人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除了現實的社會環境外,德育工作者還要努力創造條件,不斷營造有助于提升大學生德育素質的各種環境。首先,要積極創造勞動環境。勞動對德育發展具有重要價值,勞動是促成勤奮敬業和自食其力觀念形成以及自我價值滿足感的有效手段。世界上具有優秀品質的民族莫不重視勞動。據統計,全世界猶太人共有1200萬人左右,只占世界人口的3%。但在世界政治、藝術、科學和思想各領域,十個領導性人物中就有一個是猶太人或猶太后裔[5]159。猶太人之所以優秀,有多種因素,其中,重視勞動是一個重要原因。在猶太人看來,“勞動能夠體現精神的價值”,它“是神圣行為的開端”[5]159。從青少年時期開始,培養和強化勞動神圣、勞動光榮的觀念,也可以為其日后走向社會,形成正確的職業觀、職業道德、職業精神奠定扎實基礎。其次,要高度重視社團組織。人以群分,物以類聚,同聲相和,同氣相投。共同的語言和心理追求,易于把大學生凝結在一起。須知,這樣的條件也是開展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利契機和載體?,F實而言,大學生積極建立和參與社團等非正式組織活動,不但可以鍛煉提高組織協調能力,還能夠開拓知識視野,培育團隊意識、合作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按照科爾伯格和皮亞杰的觀點,良好道德觀念正是在人與人相互之間的互動中“建構”起來的,因此,經常組織集體性的非正式組織活動,有助于樹立和強化大學生團結協作、和諧共處的理念。最后,大力開展情感教育??茽柌裰赋?,道德領域的內化與情感有關,而且“道德角色承擔本身也有許多情感成分,正如我們討論共情、內疚、反對和尊重等態度成分時所表明的那樣。”[1]75通情方可達理,感情教育是德育的重要措施和手段。情感不僅是德育的前提,也是德育的催化劑。無論對個體來說,還是對群體而言,情緒都具有擴散性、感染性?!爱斚鄳那榫w節點被激活后,激活便會擴散到所有相聯系的節點。如果一個人很愉快,那么與愉快的個人經歷相聯系的節點以及與快樂(happiness)類似的概念,如歡欣(euphoria)、喜悅(joy)和滿意(con-tentment)等就會被激活。激活的擴散將促進與愉快相關的信息加工,提高對任務的成績?!保?]情緒、情感、情操是三個逐步提升發展的階段,在德育實施中日益重要。在初級階段,要訓練大學生控制情緒,避免急躁盲目、粗魯沖動和攻擊型傾向。在中級階段,要通過學習先進人物事跡以及音樂美術等藝術陶冶,培育其積極健康的情感。最終這種積極健康的情感就會內化為穩定的具有高尚追求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