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務融入思想道德論文
時間:2022-02-04 04:49:16
導語:志愿服務融入思想道德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思想道德教育與志愿服務的融通性
首先,思想道德教育與志愿精神的合目的性。“立德樹人”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標。志愿精神的核心是“奉獻、友愛、互助、進步”,它不僅是促進志愿服務活動的精神動力,更反映了人類本具的道德良知。通過志愿活動加深對志愿精神的體悟,能夠喚醒人們內心存有的崇德向善的能量,使人們逐步擺脫物欲的枷鎖、回歸社會道德成為可能。事實上,志愿精神不僅承續了中華民族的仁愛精神和行善積德、扶危濟困的傳統美德,而且與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要求相呼應,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人們在志愿服務中追求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過程,也就是不斷對社會思想道德內涵認知、認同與踐行的過程。因此,加強思想道德教育與倡揚志愿精神是相融相通的。在志愿服務活動中,教師應逐步引導中學生在體驗“我奉獻、我快樂”的過程中,感受內心的道德力量;在思想道德教育的熏陶中,逐漸體會到志愿服務實踐的快樂。通過這種合目的性的理論指引和實踐體驗的碰撞,學生必然會激起強大而持續的內在動力,積極參與志愿服務奉獻社會,實現人生價值。
其次,思想道德教育與志愿服務的相互促進性。一方面,思想道德教育能促進、提升志愿服務的質量和水平。道德作為調節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規范的總和,其標準是善與惡,其維持手段則依賴人們的內心信念、傳統習慣以及社會輿論。志愿服務是一種公益性行為,屬于思想道德調節的范圍。實際上,是否參與志愿服務和志愿服務水平與質量等情況,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理想信念、道德與精神境界相關聯。因此,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既能提高他們參與志愿服務的意識,甚至影響到志愿服務的質量。另一方面,志愿服務能檢驗、深化思想道德教育。中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不僅要靠教育,更要注重踐行落實。志愿服務正是當前我國思想道德教育有效的實踐載體。通過志愿服務能夠有效考察個人和群體在思想道德方面的表現。廣為贊譽的優秀志愿服務團隊,如“郭明義愛心團隊”和“本禹志愿服務隊”等,業已成為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標桿。事實上,志愿服務能夠喚起人類心靈深處最純凈的道德良知,這種良知與情懷是支撐志愿服務事業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在幫助他人、奉獻社會的志愿服務過程中,既是學習處理人際關系的過程,也踐行理想信念,實現人生價值的過程。在助人自助的過程中,可以不斷體味道德與精神的力量,不斷感受成長的樂趣,提升思想道德的境界。深化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有賴于通過志愿服務這一實踐載體逐步落實與顯現。只有在具體的實踐中才能檢驗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此外,通過志愿服務可以提升志愿者的自信心與滿足感,能夠使其真正體會思想道德的價值魅力所在,既可以糾正錯誤的觀念,又能樹立并強化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思想道德教育的實效性。
基于思想道德教育與志愿服務之間互動促進的正向關系,可以在志愿服務的整個過程中,持續性地融入思想道德教育,并用志愿服務活動檢驗和強化思想道德教育的實際效果,形成寓道德教育于實踐的活動模式,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實效性。
1.在志愿服務意識培育中滲透思想道德教育。對志愿服務理念和精神的認知與認同是踐行志愿服務的前提和基礎。為此,在進行志愿服務意識宣傳與培育中有意識滲透思想道德教育,可以有效提升人們對志愿服務的認同感。在日常生活中,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廣播、電視、報刊以及手機短信、微信等方式向學生宣傳志愿服務的理念與精神。不僅如此,在宣傳志愿服務活動的過程中,應該不斷滲透理想信念教育。因為志愿服務的精神中包含了人類的道德良知、信仰和使命,展現了對生命價值的尊重與追求,是對他人和社會的積極擔當與奉獻。在志愿服務理念的宣傳、志愿文化的建立和志愿精神的弘揚過程中,有助于擴大志愿服務的認知度與影響力,有利于培育學生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增強對志愿活動的信心與歸屬感,在奉獻社會中獲得自我成長和全面發展。
2.在志愿服務培訓中突出思想道德教育。志愿服務培訓是志愿者參與服務之前的關鍵環節,也是志愿組織有效運作的必要步驟。志愿服務在項目建設或者團隊建設中,組織內部的凝聚力尤為重要。要想使項目順利進行,志愿者之間的交流思想、生活和學習至關重要。教師及時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往往能疏導學生志愿者彼此間的隔閡,使團隊內部更加團結并富有凝聚力和感召力。在對學生志愿者進行相關培訓時,應該告知他們盡量要處理好彼此之間的關系,其中包括與志愿服務組織的負責人之間的關系。因為在現實的服務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志愿者之間或與組織負責人之間出現某些誤會或矛盾,涉及的志愿者往往會采取退出志愿服務活動,甚至脫離志愿服務組織。因此,教育學生志愿者端正志愿服務理念、實現人生價值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就不可缺失。被培訓人員應該知道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是為社會大眾服務,是奉獻社會實現人生價值的方式,并不是為志愿者或者組織負責人服務的。此外,在志愿者服務中不可避免地會遭遇到不被尊重、冷落甚至嘲笑等現象,因而在培訓中也應該通過思想道德教育,加強學生志愿者受挫的心理準備,端正奉獻心態,確立正確服務行為,提高志愿服務水平和質量,養成奉獻愛心的自覺與習慣。事實上,志愿者用愛心、熱心、耐心傳遞愛心,在給服務對象解除困境、帶去快樂的同時,同樣感受到了內心的快樂與滿足。在宣傳、培訓和交流中,只有讓學生對志愿精神在思想上認同,達到心靈上契合和感情上交融,才能真正激發志愿者持久的熱情,在志愿服務活動中不斷通過體驗和實踐,做一個崇德向善的人。
3.在志愿服務活動中強化思想道德教育。在志愿服務過程中,教師通過引導、鼓勵志愿者積極思考,諸如,“參與志愿服務想得到什么”、“能得到什么”、“從事此項志愿活動的社會意義”等,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參與志愿服務的目標,而且能夠激發志愿者參與的積極性和熱情,心無掛礙地全身心投入到志愿活動中。事實上,參與一次志愿服務或許不算難,但是若能一直堅持愿意做志愿者是不容易的,這需要勇氣、毅力和受挫折的心理準備。對于學生在具體的志愿服務中遇到諸多的挫折和困難,教師若能及時給予相關的心理疏導和思想指導,就不會使學生志愿者出現消極情緒。這些思想道德工作的投入往往會及時有效化解不利于志愿服務發展的負面影響。
4.在志愿服務總結中彰顯思想道德價值。志愿服務是一種“傳遞崇高精神追求和塑造良好社會風尚的向善之舉”。在豐富多樣的服務實踐活動中,學生志愿者通過具體的幫扶和付出,并與社會群眾面對面接觸和交流,能夠傳遞正能量,增強大眾的社會責任意識。另一方面,在服務他人的過程中可以陶冶情操和提升道德品質。因此,充分發揮志愿服務互助進步的平臺功能,有利于培育和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良好社會文明風尚。教師可以通過定期的志愿服務總結活動(年度或階段性總結、慶祝儀式或聯誼活動等),表彰和檢討志愿服務活動中的成功案例與不足之處,并借助于新媒體對先進學生及其事跡的大力宣傳,既能夠使先進者充滿成就感、滿足感,激勵其更上一層樓,也能促使落后者明確服務目標、增強自信心。這就是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有效方式之一。通過積極地正面宣傳和引導,能使廣大學生受到精神感染、自覺學習和踐行楷模精神,從而取得了積極的示范帶動效應和良好的社會效益。這種方式既有利于志愿服務的持續性發展,也有助于彰顯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價值所在。及時對志愿服務進行總結至關重要,因為這不僅關涉到志愿服務活動可持續發展問題,也是通過思想道德教育來全面分析和指導志愿服務,提升志愿者綜合素質的大好機會。對于服務中存在的問題應該及時改正,并促使志愿者不斷思考和查找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而對于取得的成就也應該及時總結與分享,進一步激發他們認識社會、奉獻社會的激情與興趣,以及在獲取成功時的自信心與成就感。雖然學生志愿者在服務過程中難免會體驗到艱辛,但同樣也會收獲自己的成長和幸福,并且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與幫助。從而使得廣大中學生在參與志愿服務中認識國情,理解當前我國的社會現實,逐步認同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追求,有助于培養其對社會責任的擔當精神,成為國家建設的棟梁之才。
三、結論
志愿服務的規模和水平體現著一個國家一個社會文明進步的水準。倡導志愿服務,弘揚志愿精神,是有效治理當前社會道德缺失的最現實選項。通過參與志愿服務可以逐步引導中學生在關心他人、服務社會中獲得快樂、感悟人生的真諦,用身體力行的方式踐行志愿精神,實現自身價值。人的思想道德品質不是天生的,需要在實踐中逐漸養成。學生在踐行志愿服務時,能夠真正把志愿服務的快樂之感深深地灌注于自身,通過志愿服務逐步承擔社會責任,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服務于更大的社會價值。十八大以來,在中央精神的指引下各地各部門重視并加強了志愿服務建設,各種形式的志愿服務活動蓬勃發展,我國的志愿服務邁上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尤其是近來對華中農業大學“本禹志愿服務隊”和“南京青奧會志愿者”的回信及其鼓勵,在全國掀起了一系列的公益熱潮。自1993年以來,“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已在全國各省區市、主要行業系統以及大多數市、縣和高校建立了分會,建成13萬個志愿服務站。”它們成功服務過諸如北京奧運會、殘奧會、上海世博會、亞奧會等大型賽會活動。學生志愿服務使參與者在實踐中感知國情、感受社情民意,不僅增加了自己的見識和才干,也引領了社會風氣,傳遞了正能量,促進了整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正如指出:“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實現我們的發展目標就有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因此,思想道德教育是學生保持志愿服務持續性的重要手段,在有效引導學生了解志愿服務、踐行志愿精神、積極參與志愿服務的過程中,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與此同時,在弘揚志愿精神的同時,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也將變得更加有效。讓思想道德教育貫穿于學生志愿服務的全過程,做到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最終使二者互為助力,持續發展。
作者:陶新宏單位:南京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上一篇:職校學生思想道德論文
- 下一篇:執法局工作自查報告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