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城務工人員子所在女學校德育創新研究

時間:2022-09-01 03:30:38

導語:進城務工人員子所在女學校德育創新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進城務工人員子所在女學校德育創新研究

一、利用真實情境德育教學模式的探索

(一)背景與意義

目前,大多數中小學的德育工作還僅僅局限于思想品德課堂中,教師通過故事、名人名言、法規的說教進行德育工作。這些虛擬的道德情境,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脫離,與受教育者切身利益關系甚微,從而也就難以引發受教育者真實的道德沖突。學生內心沒有真實體驗,無法促進形成真正的道德行為。可見,虛擬的道德情境對學生思想品德發展所起到的作用并不樂觀。與虛擬的道德情境相比,真實的道德情境與學生切身利益掛鉤,能夠引發學生真實的道德沖突,對學生提出明確的道德行為要求,因而蘊含著直接的道德教育價值。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道德成長除了發展之外有其獨特的問題,他們面臨著比一般兒童更多、更現實的道德認同危機、道德心理沖突以及潛在的危害問題,這為利用真實情境實施德育的方法提供了更多的現實基礎。

(二)利用真實情境德育教學模式的探究

1.利用真實德育情境教學模式的程序

利用真實情境德育教學模式一般可依循“真實情景的利用或創設—體驗—認知—踐行”這一操作程序展開。第一步,真實情景的創設和利用。可以由教師安排一個貼近生活的情境,也可以直接利用身邊的某個事件,情境的利用或創設應注意以下幾點:(1)要以尊重學生為前提,應從正面的例子來引導學生,而不是指責做錯的學生。(2)情境的創設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尤其是對于低年級段的學生來說,他們原有的認知水平低,對于一些抽象的概念還無法真正去理解,這就需要教師發現學生實際生活中的真實道德沖突,以形象生動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循循善誘,逐步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3)并不是所有的沖突都有利于學生的道德成長,情境創設要有利于正面引導學生,這需要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的真實生活,發現合適的教育契機。(4)所面臨的道德沖突,應該是教師有所準備或比較熟悉的領域。特別是一些突發事件,教師應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而定,避免錯誤的引導,這就需要教師有較高的道德修養水平和教育能力。第二步,體驗。陶行知先生曾指出,“行是知之始”,德育成功與否關鍵是要讓受教育者的心靈在切實行動中產生某種體驗。正如關懷理論所提倡的,想讓學生學會關懷,首先要讓他有被人關懷的體驗。只有學生對真實道德情境有所體驗,與原有的道德認知發生沖突,才能進行自我反思,進而學會自我教育。同時,教師通過學生的體驗能了解學生已有道德水平與不足之處,從而在了解的基礎上因材施教。第三步,認知。如果沒有認知,以上兩個步驟都起不到任何的作用,或者說其教育意義是微乎其微的。正是由于學生對行為背后的認知不夠,所以無法對正確的行為作出判斷和學習,以至于無法提高其道德水平。認知或是由學生通過反躬內省,或是需要教師的點撥與引導,讓學生認同某一種行為的合理合宜性,知道為什么要這么做,以后應該怎么做。第四步,踐行。學生認識到行為背后的內在價值,在此基礎上從內心產生想要實踐這些行為的情感與意志,再由這種情感與意志支配新的行為,經過反復的踐行,逐漸將之內化為自己的良心或道德自我。從體驗到認知再到踐行,達到提高學生道德水平的目的,這個過程可以一次性完成,更可能是一個反復的過程,不斷強化的過程。學生不斷地面對道德沖突,反復實踐、認知,最終形成良好的品德。

2.實施措施

(1)根據學生現實存在的思想品德問題,建構融知識、行為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為一體的德育目標系統;(2)從學生的生活出發,以校園生活、社會實踐活動、家庭生活為場域,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采集豐富的生活德育資源,構建真實的道德情境;(3)實施“創建真實情境-體驗-認知-踐行”的德育教學模式;(4)及時、全面、客觀地對學生的道德行為實施評價。肯定正面行為,充分發揮榜樣的作用,促進良好品德的形成。

二、師范生作為導師的德育導師制創新研究

師范生作為導師的德育導師制是指由在校師范生與相應的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所在學校建立合作關系,師范生作為導師,一個導師負責一名學生或者幾名學生,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進行思想品德的指導。德育導師制要求導師關注每個學生,特別關注“潛能生”(主要指行為上存在偏差的學生),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各個方面進行教育和指導。

(一)背景與意義

目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學校德育工作存在著班主任“孤軍奮戰”的格局;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普遍存在著自卑、焦慮、叛逆等心理問題;大部分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基于這種特殊現狀,采取以在校師范生作為導師的德育導師制模式,可以照顧到每一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道德成長,從而真正提高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學校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師范生作為導師的德育導師制有如下意義:

1.德育導師制一對一或者一對多的方式可以充分照顧到每個學生的個別差異性。因為每個學生的成長背景,個性發展是不同的,若采取統一的德育內容和德育方式,不僅不能提高德育的實效性,還可能起到消極作用。

2.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由于其成長環境的影響,使其在道德、心理素質等方面面臨著更多的問題與困難,德育導師制在一定程度上可彌補家庭教育的不足。

3.德育導師制的特點是促進師生之間建立起親密關系和信任關系。對學生的心理素質,尤其是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心理健康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4.師范生作為導師一方面可以緩解在校教師的教育壓力,另一方面為師范生提供了良好的實踐平臺,有利于他們了解學生,提高教師素養,達到“雙贏”的目的。

(二)加強德育導師制的組織與制度建設

首先,要加強對師范生的師生觀教育。引導他們學會建立互相尊重、互惠互助的師生合作關系。在人格上,師生是平等的關系,教師和學生是一種朋友式的友好幫助的關系。在思想品德上,師生是相互促進的關系,積極與學生互動交流,關心關愛學生,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其次,建立激勵和考核機制。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所在學校應充分發揮評價的規范、導向與激勵功能,建立健全的導師工作評價體系,對每位導師實行育人工作的科學管理,以職業道德、工作量、工作表現、專業發展、育人效果對導師的工作業績進行綜合評價。定期舉辦優秀導師評選,優秀受導學生評選。再次,開展師范生培訓工作。定期開展師范生培訓,不斷提高師范生在教育學、發展心理學、德育論等相關學科的理論水平。定期進行導師之間的交流,介紹成功育人經驗、展示育人成果。討論在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出一些可行的解決辦法和意見。開展教研活動,撰寫育人成功案例,提高師范生的實踐能力。最后,建立學生品德成長檔案袋。學生品德成長檔案袋是由師范生記錄學生每段時間參加的活動、行為表現、思想狀況以及出現的一些問題等,并記錄導師采取的措施與方法以及取得的一些效果,是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的一個見證,是師范生教育效果的一個重要考核依據。

三、面向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校本德育課程開發

(一)德育校本課程開發的背景

由于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具有其特殊的成長背景和特殊的德育問題,原有的思想品德課程已經不能滿足所有民工子女的實際需要。所以學校除了關注學生普遍的道德成長問題,還應考慮學生實際情況和發展需要,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存在的實際思想品德問題。學校德育工作要體現出德育的標準化與個性化相統一原則。而開發面向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德育課程正是對原有德育課程的一個補充和拓展,更加體現出學校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時效性。

(二)德育校本課程開發的理論設計

課程的設計開發可以依據“確定目標、選擇經驗、組織實施、評價結果”四個步驟展開。課程目標的確定要綜合考慮學生、社會和學科三個維度,筆者認為,德育校本課程可以著重體現以下三點德育目標:(1)提倡文化的多元、平等。增進學生對不同文化的認同感,促進學生平等共處,相互尊重,從而建立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2)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針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自身存在的行為偏差,有針對性地實施文明禮儀、勞動衛生、誠實守信、團結友愛、法治法制、社會公德等方面的德育工作。(3)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將思想品德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德育校本課程內容的選取應以課程目標為出發點,密切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有針對性地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普遍存在的思想品德問題,同時還要與學生、學校教育的特點相結合。德育校本課程的有效實施依賴于有效的教學方式和適合的學習方式。首先,內容的實施要根據德育課程的特點,即德育應該注重知、情、意、行相結合。其次,在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上,要適合學生道德成長的特點,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更應注重活動實踐。第三,改進德育校本課程評價,德育課程的評價不能僅僅局限于思想品德認知方面的評價,應結合學生道德行為表現,全方面、綜合地對學生進行評價,同時還應注意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四、以學校德育為主導,建立學校、家庭和社區一體化德育網絡

(一)建立家校合作,指導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礎和起點,與學校教育密不可分、相互促進。但進城務工人員受教育水平比較低,親子教育存在很多問題,這為學校教育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阻礙。如果能充分調動家庭教育的積極力量,學校德育工作將事半功倍。因此,學校德育工作必須主動出擊,承擔起引領和提升家庭教育的重任。

1.增強學校與家庭的信息交流。學校可以通過家長委員會組織學生家長開展或參與各類專題教育活動。在學校建立獨立辦公室和交流區,開設教育咨詢,創辦家長信箱,建立微信群、校訊通,編印家校簡訊等等。

2.學校還可以通過組織各種豐富的活動。例如親子活動、公開班隊課、游園活動等,促進彼此交流,提供情感支持。及時了解和應對學生的成長問題,特別關注學生行為習慣、思想品德素養方面的表現,為促進孩子思想品德的健康發展共同努力。

(二)聯合社區,開發利用社會資源

1.充分利用社區人文資源,營造和諧氛圍。首先,加強德育知識的宣傳。學校與社會聯合,在社區開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法治社會教育、環保教育等宣傳欄,營造積極向上的社區文化,發揮社區環境潛移默化的作用。其次,加強文化市場執法隊伍建設,加大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學校周邊的網吧、游戲廳、影院、書報亭等文化窗口的監督與管理,改善未成年人成長環境,為孩子打造一個安全、和諧的環境。

2.聯合開展豐富的社區活動。學校可聯合社區舉辦豐富的德育主題親子活動,例如參觀當地博物館、科技館,做義工活動,環保行動,親子運動會等等。社區也可配合學校開展豐富的育人活動。例如社區鄰居節,評比“楷模家庭”、新居民十佳少年等,促進城市居民與進城務工人員及其子女之間的交流和彼此的了解,打破城市居民對農民工的偏見與隔閡,促進和諧社區的創辦。

作者:張曉瑜 吳佩群 單位:溫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