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德育如何應對消費異化

時間:2022-12-27 09:00:00

導語:學校德育如何應對消費異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校德育如何應對消費異化

消費異化也是一種文化現象,一般指消費與“使用價值”和“實際功能”相背離,使消費從滿足需要的手段變成滿足欲求的手段,欲通過消費彰顯自己的身份、財富、地位和權力等,以對物的占有為衡量生活幸福與美好的指標,使物成為主人,人變成物的奴隸,可以認定為是一種扭曲了的消費觀念和消費形式。

一、消費異化給學校德育帶來的困惑

青少年的飲食消費追廣告、服裝消費追名牌、娛樂消費追時尚等消費方式已帶有明顯的符號價值消費、炫耀性消費等消費主義特征。消費異化在給社會倫理、價值取向、個性發展等帶來沖擊的同時,也給學校德育帶來了以下的困惑。(一)學校德育的價值如何體現。面對復雜的環境,學校德育首先要解決的是教育立場問題,消費并不完全是個人私事,還關乎自然、社會、人性、倫理等諸多領域。我們如何弄清學校的消費教育是否必要?條件是否成熟?學校德育如何在對學生消費思想和消費行為的引領、約束甚至限制方面體現出自己的價值?約束和限制究竟是利還是弊?(二)學校德育的目標如何實現。學校德育只有目標明確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但面對“消費主義”文化中虛榮、攀比、炫耀等不良意識和高消費體現高存在感等錯誤價值判斷的影響,學校德育如何引導學生用物質以外的東西來滿足學生社會、心理及精神成長的需要?如何削弱消費主義的影響,實現學生良好的消費習慣和健康道德人格的養成?(三)學校德育的內容如何選擇。過去以從事艱苦的勞動為榮,現在崇尚創新創意;過去以艱苦樸素的生活為榮,現在推崇時尚潮流;過去強調欲望的節制,現在重視需要的滿足。許多習以為常的行為規范在當今瞬息萬變的各種思潮和理念中喪失殆盡。學校德育要與時俱進,但究竟應該選擇哪些內容,是學校德育不得不面臨的又一大困惑。

二、學校德育如何應對消費異化

消費異化給整個社會的消費方式、價值取向帶來很大沖擊,對學校德育也是新的挑戰。學校只有在實踐中明確德育的使命和立場,確立針對性的德育目標、德育原則和德育方法,才能有效應對消費異化的挑戰。(一)樹立“有道德地消費”的德育目標。1.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消費生態觀。培養學生的生態意識、生態素養、生態行為,必須首先提倡綠色消費。綠色消費作為一種生態消費觀,以方便快捷、簡樸健康為目標,倡導“夠用就好”“與自然和諧共生”基礎上的科學合理消費,摒棄“消費更多的財富就是幸福”的誤區。因此,要對學生進行保護環境的教育,增強可持續發展的環保意識,引導學生改變追求“最新、最多、最好”等浪費資源、不利于環保的消費習慣和消費心理;為學生提供正確的消費價值判斷標準,使學生能夠從日常微小的生活消費入手,逐步轉變消費觀念,自覺控制消費行為,使有利于環境保護的消費方式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選擇。2.培養學生維護社會平等的消費正義觀。平等是人對人的一種態度,是人和人之間的一種關系狀態,既體現為精神追求和信仰上的相互理解,也應體現在物質消費能力和水平上的彼此尊重。學校要引導學生在消費過程中正確對待和處理與同學及他人的關系,明確消費只是滿足自身基本需要的一個手段,而不是炫耀的資本;消費水平的高低和消費能力的強弱也不是衡量人高低貴賤的標準;明確秉持平等的消費理念既是社會公正平等的體現,也是和諧社會的應有之義。學生要在消費中體驗到個體的完滿和幸福,就要樹立平等消費的正義觀,明了自己消費行為的社會存在價值。3.培養學生繼承優良的傳統消費價值觀。“崇儉”是中華民族傳統消費價值觀的核心,是中華文明得以傳承、中華民族得以繁衍的優良品質之一。“儉”是一種節約,適可而止,不鋪張浪費的生活習慣和消費行為。“儉是聚寶盆”“勤儉持家”等中國人崇尚的言行,都充分體現了我國傳統消費生活中的主要價值規范。“勤儉”“節約”等不僅是我國傳統消費價值觀中的合理因素,在中國當今現實的國情條件下仍具有很大的提倡和存在價值。中國傳統道德教育中也非常重視對下一代的節儉消費教育,在歷代社會主流價值觀教育中節儉消費都是其中的主要內容之一。因此,對學生進行消費價值觀教育要繼承我國傳統道德文化中的精髓。(二)遵循“有引領地消費”的德育原則。1.尊重消費教育對象的主體性。消費是一種自主性行為,消費者就是在消費過程中逐漸為自己的人生賦值和定位。受消費異化的影響,學生作為消費主體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因此,學校德育必須通過賦予生活體現時代精神的價值品位,來影響學生的生活方式,進而使他們自主地選擇積極的、有意義的人生,從根本上實現消費方式的轉變。2.堅持消費教育內容的方向性。消費教育的內容應超越技術層面,以科學發展觀為引領,堅持正確幸福觀、審美觀的價值導向,從實現人生價值的角度,賦予消費教育以方向性。這就需要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激發學生對健康生活、積極生活的內在需要,提高消費實踐活動中的價值自覺能力,抵制欲望的誘惑,形成體現時代精神的消費價值觀念。3.挖掘消費教育內容的創新性。社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學校德育是一個復雜的工程。國際政治經濟文化大背景的影響、國內消費環境的成熟狀況、與消費關系密切學科的發展情況等,都會不斷地賦予消費教育內容以新內涵。因此,消費教育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將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納入消費教育內容當中去,實現消費教育內容的創新。4.分辨消費主體行為的真實性。借助傳媒的力量,符號消費能夠刺激人的消費欲望,成為消費行為的主宰,導致無法分辨清楚是客觀需求還是主觀欲望。這種價值符號消費一定程度上能夠滿足學生內心的某些渴望和虛榮,使其放棄現實而沉溺于幻想,4陷入非理性消費。因此,培養學生自我認同應建立在真實且具有穩定價值的社會環境中。5.發揮消費教育的示范性。消費教育要正視物質消費的存在,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物質消費,但不片面追求物質消費,通過制定具體可行的措施引導和規范學生的物質消費行為。同時,促進學生消費行為的改進和消費觀念的轉變,有賴于社會良好消費風氣的示范性,家長正確消費行為的示范性,以及同伴群體健康消費文化的引領和示范。(三)選擇“有生活地消費”的德育方法。1.教育走向學生的“生活世界”。消費教育要與學生的生活世界密切聯系。應對消費異化必須與教育對象日益豐富的經濟生活相對應,將德育理想與學生現實統一起來,幫助學生克服日常生活消費中的理想主義和享樂主義,密切關注學生的消費行為、消費習慣,避免虛榮和攀比,鼓勵學生中簡單適度的消費行為,間接遏制高端名牌消費。告訴學生消費特別是物質消費,是獲得自身滿足的有效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現在的學生對精神消費的需求也很高,比如購買精裝書籍、高端旅游等。無論是物質消費還是精神消費,都要適時、適度、適可而止,學校德育要實現學生消費觀的轉型,就必須走入學生的生活,了解他們的真實需求,搞清楚學生中的超前消費、畸形消費等究竟是外在誘惑,還是內在需要,鼓勵學生明明白白地消費,使消費成為既滿足自主需要、又實現自我價值的理性行為。2.活動貼近學生的“生活世界”。學校可以組織一些消費主題參觀、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走出校門,走向社會,親自觀察和訪談人們在消費中存在的一些消費理念、消費行為甚至消費價值判斷問題,并通過思考和分析,提高自身正確消費的實踐能力。學校還可以開展一些消費觀教育的專題講座,請消費理論研究專家或知名人士、成功人士結合自己的消費能力、消費實際、消費經歷等,給學生提供科學的理性消費建議;或在特定的學期開設以消費知識和消費倫理為主要內容的校本課程,提高學生消費的自主性和選擇性;或成立各種學生消費研究會,開展模擬消費演練;或舉辦消費知識競賽活動;或成立學生社團,就學校某種消費現象進行討論、辯論,等等。這些活動都有助于形成學校科學、健康的消費環境,使學生在各種活動中形成正確的消費價值觀。3.凈化學生“生活世界”的環境。校園文化是學校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消費觀教育要利用校園文化的輿論氛圍和傳播功能對學生消費觀的形成發揮重要的影響。因此,加強校園文化環境建設,營造校園環境的文化氛圍,對消費觀教育的成敗至關重要。首先,學校應聯合工商、社區等部門,凈化校園的外部環境。許多學校周圍都有網吧、飯店、KTV、臺球社等娛樂場所,為學生不良消費習慣的形成提供了便利,助長了校園不良消費風氣,甚至干擾了一些學生的學習。因此,要與相關部門聯系,加強整頓與治理,還學生一個清凈的外部環境。其次,凈化校園內部環境。充分利用校園網絡、校園廣播站、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等,營造積極向上、和諧、健康的師生關系、生生關系,為師生創設共同成長的空間。

作者:崔立宏 單位:沈陽師范大學教師專業發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