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學校德育工作的問題與對策
時間:2022-03-12 02:42:13
導語:中職學校德育工作的問題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章在分析中職學生特點的基礎上,提出必須打破原來的重技能輕品德、重管理輕育人、重言傳輕身教、重局部輕整體、重智育輕德育的德育工作方式,落實教學育人、加強管理育人、創新活動育人、抓實文化育人、踐行勞動育人、強化協同育人、注重新媒體育人等有效途徑,把新時代的中職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新時代;中職學校;德育
進入新時代以來,無論是黨的報告,還是全國教育大會,以及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都在著力強調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從而為職業教育“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我國職業教育不僅要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更重要的是培養“有擔當、有本領、有理想”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由此可見,在新時代背景下,必須加強中職學校德育工作。
一、新時代背景下中職學校學生特點
在新時代背景下,受到新媒體、新環境、新事物的影響,我們面對的是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的復雜環境。社會環境在變,學校環境在變,學生的成長環境也在變。中職學校學生特點較之原來也發生了新的變化,主要表現為“五提高三差”。“五提高”指的是:第一,隨著支付寶、共享單車等互聯網應用的普及,學生的誠信意識不斷增強、契約精神不斷提高。第二,學生的文明素質不斷提高,打架、翻墻、踐踏草坪的現象不斷減少。第三,學生的法律意識不斷提高,能夠運用法律手段來處理自己周圍發生的問題,維護自身權利。第四,隨著網絡游戲的興起、社交媒體的應用、人際交往范圍的擴大,學生的團隊意識不斷提高。第五,社會整體素質的提高及環境的變化,促使學生的排隊意識、規則意識不斷提高。“三差”指的是:第一,學習習慣差。部分學生基礎知識比較薄弱,對學習不感興趣,缺乏學習自覺性,學習沒有目標,職業生涯規劃模糊。第二,行為習慣差。部分學生不能很好地處理人際關系,不禮貌行為突出,如說臟話、大聲喧嘩等。第三,心理素質差。中職學生對自我的認知不斷發展,但部分學生也存在自卑心理嚴重、逆反心理強烈、情緒不穩定等心理特征。
二、新時代背景下中職學校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
在新時代職業教育理念的推動下,中職學校德育工作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1.重技能輕品德。“普通教育有高考,職業教育有大賽。”當前,從國家到地方積極舉辦多層次的技能競賽,技能競賽成為檢閱中職學校教育教學成果、展示學生專業技能、彰顯學校辦學實力的重要平臺,這使得中職學校往往把對學生職業技能培養放在首位,而忽視對學生職業道德、職業行為習慣、職業意識的培養。2.重管理輕育人。中職學校德育工作往往注重運用“定制度”“立規矩”的方法來加強學生道德的形成,用“高壓”制度加強學生管理,強調學生的“服從”“聽話”“不出事”,制度上多責之、禁之、壓之,而導之、引之較少,手段比較單一,忽視通過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來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和思想素質。3.重言傳輕身教。盧梭說:“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訓,而在于實行。”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事,教師應首先帶頭做到;凡是禁止學生做的事,教師應首先堅決杜絕。教師要注重用自己的言行舉止、氣質風度、良好形象影響學生、感染學生,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然而當前中職學校在德育工作中,教師仍然以德育課本為中心,采用“灌輸式”教學方法,講一些空話、大話,脫離學生生活,脫離學生實際,學生自然就不能將道德要求內化于心。4.重局部輕整體。中職學校往往把德育工作看成是德育課教師、班主任、學生處的工作任務,認為德育課教師所講授的德育課是學校德育的主渠道,認為班主任是班級組織管理和德育的直接實施者,認為學生處是德育工作的領導者,只要抓好這幾個點的工作就可以搞好德育工作。殊不知,中職學校德育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整體工程,涉及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如學校的教育教學、校園文化建設、制度管理、實習實訓、學生活動、后勤服務等,以及與家庭、社會的配合。只有發揮整體協同作用,才能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最大程度地發揮中職學校德育工作的功效。5.重智育輕德育。當前,教師在德育教學的過程中,主要還是以傳統的教授德育知識為主,給學生或講一些德育相關理論,灌輸道德知識,或是照本宣科,內容空洞無物,或讓學生死記硬背,應付考試,這種德育教育方法單一、形式單調,對于學生良好道德的形成沒有多大幫助,甚至影響了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
三、新時代背景下加強中職學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徑
1.發揮課程教學主陣地作用,落實教學育人。第一,充分發揮德育課課程教學的主陣地作用。嚴格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開足開齊德育課程,加強德育課程建設與改革。例如,整合開設“職業道德與法律”“職業生涯規劃”“哲學與人生”等課程,并根據《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公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國內國際形勢發展進行時事政策教育、生命安全教育、法治教育、職業生涯教育、環境保護教育等,將德育工作融入日常德育教學。第二,加強專業技能課程和其他公共基礎課程教學的德育功能。根據不同課程的教學特點,充分挖掘德育因素,有機滲透德育內容。例如,在文化課教學中,結合課程特點,采用引導文教學法、情景演示法、討論法等教學方法,組織各種課堂活動,加強師生互動,寓教于樂、寓教于學,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在交流中進步;在專業基礎課教學中,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法、項目教學法等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在專業實訓課教學中,結合職業特點和新技術、新工藝、新知識發展的需要,對學生進行工匠精神教育、勞模精神教育、職業素養教育,從而提高德育工作的針對性、有效性、實踐性。2.建立健全德育教育制度,加強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加強學校制度建設,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建立健全學生日常行為管理、教育教學管理、學校安全管理、實習實訓風險管理、校園網絡管理、班集體管理、后勤服務管理等各項規章制度并嚴格執行,使中職學校德育教育相關工作制度化和常態化。學校在制定德育教育相關制度時,要從“把學生培養成為敬業愛崗、誠信友善,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出發,體現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充分調動學生遵守規則、誠實守信、精益求精、創新突破、相互配合、團結協作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能力。3.以豐富多彩、實用有趣的德育活動為載體,創新活動育人,增強德育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時代感。為真正發揮德育教育的育人功效,需探索靈活多變的德育教育方式。中職學校德育教育要以體驗教育為基本途徑,有針對性地設計和組織開展內容鮮活、形式新穎、體驗深刻的德育實踐活動,以實踐活動引領職業意識、以實踐活動鍛煉職業能力、以實踐活動規范職業習慣、以實踐活動提升職業素養。學校可以發揮團委會、學生會、班委會、社團組織的作用,開展“專業技術服務社區”“感恩教育”“學雷鋒有我”“我是志愿者我行動”等主題鮮明、形式多樣的學生活動和主題班會,培養學生學好技術的職業情感和服務社會的公益服務意識;開展“技能大賽”“傳統文化大賽”“素質能力大賽”“文明風采大賽”等競賽活動,通過訓練和比賽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職業素質和團結協作能力,從而使德育教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4.營造優美的校園文化環境,創造良好的德育育人環境,抓實文化育人。校園文化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校園文化建設理念上,要把德育教育融入學校教育教學、管理服務、實踐活動的全過程,滲透于學校教育工作的各個方面,營造良好的德育育人環境。第一,充分利用學校空間,建設優秀校園文化,創造良好育人環境。在公共教學區、實習實訓區、學生生活區,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標語牌、大國工匠人物圖片走廊、奧林匹克文化墻、優秀學生代表宣傳欄等內容。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標語牌讓學生牢記“誠信、敬業、友善”的信念;通過大國工匠人物圖片走廊,時刻提醒學生“專注、敬業、創新”;通過奧林匹克文化墻,激勵學生走向“更高、更快、更強”;通過優秀學生代表宣傳欄,讓學生感受到成功成才無處不在,每個人只要努力就會有出彩的機會。建設優秀校園文化環境,營造優良的校風、學風、教風,是搞好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保證。第二,在專業理實一體化教學中滲透專業文化。新生入學伊始,就要由各專業教師講授各自的專業歷史、專業未來、專業作用、專業地位等專業文化。例如,數控技術應用專業第一學期開設“機床文化”和“職業生涯規劃”等課程,學習內容包括“機床器物文化”“機床發展史”“大國工匠精神”等。通過專業文化、專業思想和職業生涯規劃等教育,培養學生對數控專業的興趣,提高學生對工業母機——數控機床的學習動力,以及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職業意識與職業生涯規劃能力。第三,在德育工作中融入企業文化。中職學校的最終育人目的是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中職學校德育教育應采取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方式,融入企業文化。校企共同研究制訂人才培養方案、編寫基于工作過程的一體化教材,讓學生去企業實習,使學生在真實的生產環境中接受企業文化的熏陶,從而形成良好的專業意識、職業意識、行業意識、安全意識和吃苦耐勞、規范操作、認真負責的精神。5.轉變教育觀念,踐行“知行合一”原則,搞好勞動育人。中職學校要落實把勞動教育納入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培養要求,采取有效措施,轉變教育觀念,加強勞動教育。第一,學校要轉變教育觀念,確立正確的育人觀,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良好勞動習慣為出發點,構建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全面提升學生勞動素養。例如,在公共課、專業課等學科教學中滲透熱愛勞動和勤勞致富的教育、尊重勞動人民的教育、勤勞儉樸和珍惜勞動成果的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勞動態度。第二,學校要制定學生參加勞動的相關制度,組織學生積極參加衛生保潔、綠化美化、種植養殖、志愿者服務、做家務等勞動,實施勞動實踐育人。例如,園林專業組織學生對學校種植的綠化樹木、花草進行修剪和噴灑農藥,從而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勞動技能。通過轉變教育觀念,踐行“知行合一”原則,可以幫助學生強化勞動意識,樹立勞動觀念,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勞動價值觀。6.建設“校—家—社”三位一體德育網絡功能,強化協同育人。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中職學校在德育教育方面起主導作用,擔負了大部分的責任;家庭教育是每個學生成長的基礎環境,在中職學生德育教育方面起基礎性作用;中職學生處在青少年成長發育時期,其個人品德、行為習慣的養成受到社會各方面的影響,社會教育在中職學生德育教育方面起輔助作用。因此,中職學校德育教育要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緊密結合,力爭德育教育內容生活化、社會化,教育形式貼近實際、貼近生活。學校可通過職教活動周、家長接待日、校園開放日、家校通、微信群、QQ群等方式,密切與家長、社會的聯系,指導和改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7.與時俱進、多措并舉,注重新媒體育人。中職學生普遍文化基礎課差,自信心不足,缺乏學習動力,對傳統的“灌輸式”德育教育方法不感興趣,但他們思維活躍,樂于接受新理念、新事物。因此,新時代的德育教育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結合新時代的特點,采用信息化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校要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開發優質德育資源,從而使德育教育不局限在課堂上,實現線上與線下互動,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例如,搭建校園網站、論壇、信箱、微博、微信群、QQ群、個人空間等網上交流平臺,建設德育慕課、微課等網上資源庫,利用自媒體、公眾號、小程序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實現優質德育資源共建、共享、共用。
[參考文獻]
[1]薛東亮.中職學校開展職業體驗教育的思考[J].河南教育:職成教,2018(1):45-46.
[2]唐鳳麗.基于高校研究生特點的教育管理模式探索[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13(2):49-52.
[3]李恒.樂業善行全面育人——打造職業教育特色品牌德育的探索與實踐[J].科學咨詢,2017(12):92-93.
[4]馬貴生.高校要做全面從嚴治黨模范踐行者[J].中國高等教育,2018(18):33-35
[5]魯彬之,劉健.新時代職業教育要有新作為[N].中國教育報,2017-11-14(10).
作者:馬國峰 張立場 湯保國 單位:睢縣職業技術教育培訓中心
- 上一篇:誠信教育夯實學校德育思考
- 下一篇:信息化下中職學校德育工作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