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資源在學校德育的應用
時間:2022-05-18 11:01:16
導語:鄉土資源在學校德育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誠信教育是德育的一項基本內容,誠信是人類的美德,也是做人的根本。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誠信作為一種基本美德,應該得到發揚光大,成為每一個人的行為準則。由于當前學生的誠信素養有所欠缺,作為教師,一定要充分利用各個學科的特點與優勢,從本地尋找個案與實例,只要遇到可以作為范例的史實或人物,都要有意識地對學生指導和點撥,加強對學生的情感教育,以達到全面育人的目的。此外,教師還可以經常采用一些有關誠信的名言警句,如: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一諾千金等詞語,來深化學生的誠信意識。
二、利用恰當的鄉土資源,培養法治觀念
法制教育應該從小抓起,加強青少年的法治教育,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知識水平,是我國加快法治教育現代化進程的必要環節,更是進行法治社會建設的百年大計。隨著學校周邊網吧與游戲廳數量的增多,學生的正常課堂教育已經受到了影響,加之社會上很多不良現象的影響,致使很多學生的法治觀念淡薄。目前,我國青少年犯罪趨勢逐年上升,這一問題已經成為影響社會安定的重要問題之一。因此,作為教師,要針對這一現象,加強學生的法治觀念教育,例如,利用鄉土資源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玉門市緊密結合地域優勢,在鐵人大道建成了十里法治宣傳長廊,建成了“玉門市玉澤湖法治文化公園”“玉門市法治文化廣場”“玉門市法治文化景觀湖”,成為廣大市民學習法律、接受法治文化熏陶的好去處,形成了玉門法治文化建設的新亮點。肅州區銀達鎮充分發揮文化底蘊深厚、群眾文化活動積極性高的優勢,把平安建設、綜治維穩、新農村建設等工作與普法教育融為一體,精心編排了貼近生活、通俗易懂的《酒駕》《心聲》《普法教育得民心》《平安建設促和諧》等優秀文藝節目,在重大節慶期間深入周邊鄉鎮、村組、企業及社區巡回演出,受到了群眾的廣泛關注和好評。瓜州縣創作了小品、快板、“三句半”、歌舞等法治類文藝作品,開展小型法治文藝巡演活動,取得良好社會普法效應。肅北縣建成了“法治影院”,輪流在鄉村和社區免費播放,并在成吉思汗廣場建成了法治宣傳長廊,著力打造了蘇力德法治宣傳廣場,學校要統籌協調用好這些資源。
三、利用鄉土歷史,增強德育效果
地方歷史文化貼近學生生活,地方歷史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歷史學科中的鄉土教學,不僅拓展了文本知識,而且加深了學生的基礎知識,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奠定了基礎。例如,西漢農學家汜勝之曾奉命監督長安一帶的老百姓試種小麥成功,然后在關中平原推廣,使這里小麥連年豐收。當時務農的人把他奉為尊師,虛心向他求教。后來,汜勝之做了御史,寫成《農書》十八篇,這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系統的農學著作,專門探討農作物的栽培管理、收獲的科學方法,為我國農業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教師要向學生介紹此類本土性人文歷史知識。對瓜州縣來說,她既是玄奘文化的傳播圣地,又是西路紅軍最后一戰的地方,譜寫了中華民族發展史上輝煌而壯麗的篇章,在中國革命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西路軍最后一戰紀念塔”不僅造就了瓜州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更孕育了偉大的西征精神。我們可以充分發揚西征精神,利用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挖掘紅色教育資源,使瓜州的紅色文化成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有力抓手,加強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提升學校德育實效。因此,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盡量將本地的鄉土知識穿插利用,讓學生充分感受家鄉的人文歷史,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
四、借鑒鄉土歷史人物,深化學生思想教育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適時選擇正面的人物,對其所作出的貢獻給予介紹與點評,如玉門鐵人王進喜在石油大會戰中發出的鋼鐵誓言:“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濃縮了鐵人的終生實踐和偉大人生;瓜州“臨池學書,池水盡墨”的張芝等,都是當代青少年學習的榜樣。筆者在講解時,組織學生討論,聯系現實生活,談歷史人物的榜樣作用,學生反應很熱烈,學生表示要從周圍的小事做起,節能減排,樂于助人,保衛我們的家園等。榜樣可以長時間激勵學生,不斷完善自己,為社會作出更多的貢獻。
作者:唐安全 單位:瓜州縣教育局
- 上一篇:中職學校德育現狀與改進建議
- 下一篇:簡述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