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探究

時間:2022-12-26 09:19:47

導語: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探究

【摘要】教師職業道德修養是高校從業人員必備的基本素質,但是高校學術丑聞等現象仍然屢見不鮮。因此,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實踐方法和途徑仍然需要探索。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思想強調理論與實踐結合,可以很好的促進高校職業道德修養的實踐。本文將就實踐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需要“知行合一”進行探討。

【關鍵詞】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思想提出雖然較早,但近年來,各地高校興起以“知行合一”為主題的學生管理工作活動不斷,意在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培養學生科學精神。但與此同時,“知行合一”不僅僅是學生管理工作的“專利”,結合高校教師提升高校職業道德修養也是可行的。

一、高校職業道德修養與“知行合一”的內涵

1.高校職業道德修養的內涵。“道德”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隨著生產力的不斷進步,為了讓社會目的與個人目的達到統一而逐漸形成的約定。有可以概括為“以善惡為評價標準,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心理信念所維持的,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職業道德修養也是隨著社會分工的產生,形成個人與集體、乃至社會之間的關系,為了協調這種關系促進生產力發展和個人發展,在從事生產活動過程中出現了規定和制度。職業道德修養相應的特點較之一般道德具有,職業差異性、強迫性,即不同行業的職業道德修養內容會有差別,而且職業道德修養也是對本行業從業人員的約束、規范。而職業道德修養的實踐不僅僅來自于社會輿論、集體規定、傳統習俗,同時還要依賴于從業人員個人素質和內心的信念,這就是涉及“知”與“行”的關系。2.“知行合一”的內涵。我國歷代思想家、哲學家如孔子、孟子、朱熹等對知與行的關系一直進行著不斷的探討,其一般探索角度在知與行的難易、知與行的高低、知與行的先后等。到明代王陽明博采眾長,提出知與行關系的統一,既是是傳統觀念知行角度認識的打破,又是知行“統一”關系的創新。他的知行關系主要體現在:第一,“知”并非傳統意義的見聞、知識等,而是良知。第二,“行”是指人的意念思想引發的活動,甚至更高層面是指道德活動實踐。而“合一”即統一、結合,王陽明推崇“一”是較高層次的實踐,即道德實踐。“行”是其體現方式,而達到這個目前必須與“知”相結合,否則,高層次的道德要求只能是空談。因此,可以看出,“知行合一”可以這樣理解:一是,知與行是道德實踐的必然過程和目標;二是,知與行沒有順序,不分前后,應當統一結合,相輔相成;三是,知行統一是人在認“知”的基礎上自然的、自發的行“動”,否則不能稱之為“合一”,只有自動的實踐,才是自然的結合。

二、高校教師目前“知行不合一”的問題

既然“知行合一”是道德實踐,那么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規范的實踐必定不能離開“知行合一”的落實。然而,當代學術、高等學府層出不窮高校教師負面消息,甚至如今高校教師不再將培育國家棟梁為己任,以利益最大化為圖謀,甚至科研的目的不是在于為人類和社會創新理論知識等現象,無一不是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滑坡。但高校教師做為高學歷人群,知識儲備相對較多,但為何仍然有違背職業道德修養的事情頻繁發生,乃至于教師自我定位的缺失?從“知行合一”的角度考量,高校教師目前存在“知行不合一”的現象,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知而不行。從教育管理者的角度看,高校教師除了傳遞學生專業知識、科研等職能,還需要提升學生靈魂精神境界。幫助學生在“在專業上成才”、“在精神上成人”,既要在課堂上傳授學生知識,還要在課堂內外管理學生。雖然目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已經借由“輔導員”一職分化出來,但無論是任課老師還是輔導員實際上都對課堂上的學生及課下的學生承擔一定的引導、影響責任和義務。盡管如此,目前教師的課堂教學管理中,更多的教師對課堂管理不作為,甚至有些出現學生只聽從輔導員管理,而不聽從代課老師管理等。導致這種現象,根本在于高校教師“知而不行”,即雖然知道老師應當承擔學生行為規范、知識和精神引導的責任,但教師在課堂上沒有真正的承擔起“育人”的職責,沒有意識到“知”必須與“行”合一,才能更好的管理課堂、以人為本,從而發揮課堂教學效果。實際,學生管理和學生知識傳授與靈魂塑造應當與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知”與“行”的關系一樣,應當是相輔相成的。從教師科研的角度,高校教師因承擔研究者和服務者共同的重要角色等,需要善于總結、歸納問題。然而科研不能隨意,更不能急功近利,以評職稱為根本目的。如果不懂得“知行合一”從實踐中提出科研課題,并回歸社會實踐,那么科研就浮于空中樓閣,甚至會引發抄襲、假冒等現象產生。因為無需根植于“知行合一”所以,就導致有些老師片面的以為“知”則已。盡管哲學等一些人文學科,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不能很快付諸于實踐,但是教師不可忽視,最近的實踐途徑之一就是課堂教學。“知行合一”對高校教師的要求是促進教師在課堂上、課堂后科研中、對社會影響中相互融合,相輔相成的。這點是不容忽視的。否則,教師科研就會落入“茫茫蕩蕩懸空去里索,全部肯著實躬行”,而這一點與“知行合一”完全相悖的。2.行而不知。“知”是“行”的引導,如若不重視“知”而偏重于行,高校教師只問課堂要結果,不重視科研和對社會的影響力的話,如此也不能算稱職、符合職業道德修養要求的好教師。只有“知”的不斷完善和更新,才能幫助教師在實際教學生拓寬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甚至是世界觀。如今國內知名高校如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實行人事管理教師“非升即走”,即高校教師達到年限評不上職稱就被迫離職,雖然飽受非議,有人詬病其過于功利化,但也有其積極的一面。就是促進教師不斷的提高“知”與“行”合一,給高校教師“施壓”,讓高校教師提高自我認識、自我認知和社會認知。眾所周知,高校教育不斷承接社會,更引領社會的變革和知識的創新。如果高等學府失去了這種創新知識和影響社會思想乃至其他方面,那么高等學府無異于淪落為一般的技能學校,只傳授學生技能而不傳授學生新思想、新知識,引導學生創新。因此,高校教師落實職業道德修養,必須懂得“行而要知”,并且“知行合一”。3.“知行不合一”對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實踐的負面影響。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知行不一”主要表現在“知而不行”、“行而不知”,高校教師和高校管理者在行為和認識上的“錯位”不僅影響教學效果、學生還會影響整個校園學術的風氣乃至社會的思想。根據上文對現狀的分析,可以總結“知行不一”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一是不利于高校教師自身的進步。盡管表面上通過短期的學術造假可以達到評職稱的目的,但由于“知行不統一”,行為違背了道德甚至法律約束,遲早會受到規范。二是不利于教師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科學精神,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積極實踐的能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如果連“知行統一”都無法做到,高校教師如何才能向學生言傳身教“明德”、“親民”、“至善”呢?“明德”和“至善”我們可以理解為“知”,而將此二者聯系并為“大用”在“親民”在人文關懷和素養,這就要求高校教師“知行合一”。三是不利于高校管理。高校教師不僅僅包含了任課老師、輔導員等直接與學生接觸的從業人員,還包括了高校具備管理職能的老師,雖然目前高校管理層都是教師兼任,但也不可忽視,管理工作是更加偏于實踐性的工作,如果管理人員不能“知行合一”,那么管理將落于紙上談兵,甚至是空中樓閣。

三、“知行合一”對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實踐的必要及作用

1.促進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落實。高校教師從職業之初培訓階段認識、學習“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到切身落實“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是個循環漸進過程,否定之否定后不斷提高自我認知和言行過程。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觀類似,“知行合一”也強調認識和實踐的結合,從而達到“知”與“行”的相互促進。通過對職業道德修養理論、案例的熟悉和了解才能在從業過程中不斷的落實。否則就落到“知而不行”或者“行而不知”的狀態。當“知行合一”真正的成為高校教師實踐的宗旨時,無論是課堂是向學生傳授知識還是課下乃至業余時間無形中有意無意的幫助大學生進行引導和自我引導,“知行合一”不但從道德層面要求知識分子格物致知、操守底線,同時也要求知識分子與時俱進,不能與時代脫節。這樣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落實就不僅僅依賴于社會輿論、單位管理、他人督促,更能成為內發、自覺地動力。自覺、自發是“知行合一”的本質,因而能更好的促進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落實。2.幫助教師自我調整和要求。既然“知行合一”能促進高校教師的自我要求和自發學習,以高校職業道德修養的準繩來約束自己的言行。那么正如莊子言:“而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高校教師認識到了“知行合一”后,將不斷的從工作、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面,鞭策自己。這樣幫助高校教師在免于現現代市場經濟利益誘惑與價值的堅守、職業道德修養操守上做出明確的抉擇。犯錯誤前,沒有人會真正的懲罰你,因為單純思維活動往往在法律之下,不會觸及規范。一旦教師突破底線,違法違紀,那后果不堪設想。為了防止此類事情發生,做到“知行合一”在無形中幫助教師進行自我調整和不斷要求。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雖然這些耳濡目染,似乎是眾人皆知的法規、道德,為何有的人愿意為了利益鋌而走險,還是在于“只知不行”。因此,尊重知行合一,將有利于教師的心理調節、道德約束。3.有利于教育管理人員落實政策。高校教育從業者除了教師外還包含高校教育的管理人員,作為管理教育者的從業者,遵守、學習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就成為必須的要求。“知行合一”要求從業人員加強學習,除了管理知識外,對于職業道德修養和社會相關的職業道德修養新聞等評論時間和動態也應當保持敏感度,以加強對自我的要求和約束。因為教育管理人員不但負擔了學校建設的責任,同時因為管理對象是教師也間接影響在校學生的生活學習方方面面。因此,有較高的職業道德修養意識并且能夠貫徹始終,是“知行合一”的目的,也是高校管理人員必須具備的素質。高校管理人員認真學習并落實“知行合一”,就懂得一方面做好管理工作的分內之事,另一方面由于“行必須與知統一”,就潛在的要求他們必須要了解高校教師及學生的需求特點,從而更好的為學生、高校乃至社會服務。

參考文獻:

[1]錢煥琪.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概論[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2006.

[2]李太平.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修養[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2).

[3]程雯.論“知行合一”與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教行合一”[J].蚌埠學院學報,2012(3):117-120.

[4]林培錦.“知行合一”觀影響下的教育管理倫理思想重塑[J].教育評論,2015(5):29-30.

[5]李潤洲.教師“知行合一”需要什么[J].江西教育科研,2004(2):17-18.

作者:郭雯斐 單位:漢江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