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文化在職業道德教育的運用

時間:2022-09-05 11:07:31

導語:中醫藥文化在職業道德教育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醫藥文化在職業道德教育的運用

摘要:目的促進醫藥類高等院校提升職業道德教育水平。方法定性分析醫藥類高等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現狀,分析傳統中醫藥文化的精神財富對醫藥職業道德教育的意義及融合應用。結果/結論中醫藥文化是醫藥類院校進行職業道德教育的極佳的文化資源,將中醫藥文化融入醫藥職業道德教育中,醫藥類高等院校在完善課程建設和校園文化建設的同時,還需多種措施并舉,齊力并進、有機配合,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關鍵詞:中醫藥文化;醫藥職業道德;教育方式

一加強醫藥職業道德教育迫在眉睫

對于大學生而言,其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和發展的重要階段,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而當前,社會環境日趨復雜多樣,網絡環境下充斥的魚龍混雜、參差不齊的信息也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大學生,當前亟需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對于醫藥類高等院校來說,其肩負著醫藥職業道德教育的神圣使命。一方面,醫藥是事關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產品,醫藥職業道德在整個職業道德體系當中地位尤為重要,是社會關注的焦點。而另一方面,伴隨著我國醫藥行業的快速發展,醫藥行業也面臨種種道德困境。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醫藥企業逐利意識強,責任意識淡漠,環境保護、誠信意識薄弱,制假售假、虛假宣傳、銷售領域商業賄賂、醫患關系緊張等問題突出,不斷發生的藥害事件如最近爆出的“莎普愛思”事件等,頻頻將醫藥行業的問題暴露于公眾面前,一定程度上也損害了醫藥行業的整體形象。如何提高醫藥行業人員職業道德,從尚未走出校門的醫藥高等院校學生入手,在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階段施加影響,無疑是最為可行的。

二醫藥類高等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現狀

(一)醫藥職業道德教育薄弱。當前,醫藥類高校都開設有思想政治課程,但是其對醫藥職業道德教育的針對性不強,與醫藥行業、專業聯系不夠緊密。醫藥職業道德教育有特殊性,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道德教育。一般醫學專業有醫學倫理學課程,但其更多是從倫理學角度探討,不同于醫藥職業道德教育。醫藥類院校缺乏基本的醫藥職業道德課程,而且通常這類課程,在基于就業實用觀念的導向下,學生主觀興趣度不高,選課人數較少導致常常無法開課。(二)重技能教育,輕人文教育。醫藥行業屬于理工類學科,在教育中必然存在重視自然科學知識和醫藥專業技能的講授,學生也重視專業知識的學習,往往忽視人文教育。而且,醫藥類學校學科單一,缺乏綜合性大學完善多樣化的學科,導致學生往往專業能力很強,但是知識面較窄,不利于整體素質的提升。(三)道德教育方式單一。當前醫藥類高等院校道德教育主要通過思想政治課程實現,并且也僅限于課堂,方式單一,有待多樣化和營造整體的顯性和隱性相結合的道德教育的環境。

三傳統中醫藥文化對于醫藥職業道德教育的意義

中醫藥文化是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體系的一部分,中醫藥文化在解析醫學現象、以及在醫療、預防、臨床等方面有自有的思維方式。同時,傳統中醫藥對行業人員道德建構極為重視,浩瀚如海的醫學著作和醫家醫論,都對此有深刻論述。如在強化責任方面,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中所強調的醫藥從業者必須“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等”,為醫藥技能人才認識自己肩負的重要職責和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提供了指引,對改變市場經濟條件下部分從業人員責任意識淡薄等問題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1]。在保有“仁愛”之心方面,明代龔廷賢在《萬病回春醫家十要》中反復強調的“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濟眾,惠澤斯深”、“十勿重利,當存仁義,貧富雖殊,藥施無二”等,為醫藥技能人才提供了行為的范式[2]。在樹立守信誠實理念方面,明代陳實《外科正宗》所提倡的“選買藥品,必遵雷公炮炙”等,對引導藥品生產經營者強化誠信等基本原則,堅守藥品生產經營者的職業準則,避免迷失于金錢利益之前,具有現實指導意義[3]。在提倡精益求精的專業性方面,李時珍用時二十七年,進行大量細致、深入的實地考察和實驗,才著成《本草綱目》。吳塘強調“學醫不精,不若不學”也具有極強的教育指導意義[4]。底蘊深厚、博大精深的中醫藥文化,以精辟的理論、生動的行為示范為醫藥行業人才的道德培養提供了可供學習的標準和榜樣,因而是進行醫藥類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的極佳的文化資源。

四轉變醫藥職業道德教育方式,融中醫藥文化于其中

(一)在思想政治課程中融入中醫藥文化元素。將思想政治課教學與中醫藥文化有機結合,在教學中弘揚中醫藥文化精神,體現醫藥行業和專業特點,發掘中醫藥文化中蘊涵的思想教育資源,提高醫藥行業學生的職業素質和道德修養。(二)開設醫藥職業道德教育課程。開設醫藥職業道德教育課程,不再是傳統的道德說教,在教學方法上,要選取醫藥領域內,是當前社會熱點的典型案例,以熱點案例、發生在身邊的醫藥違法現象為例,現身說法,讓學生有親歷感和體驗感,拉近學生與醫藥行業、企業的距離,提升醫藥職業道德教育的教學效果,提高道德課程的說服力[5]。(三)中醫藥文化與人文課程相結合。在《中國傳統文化》、《醫藥企業文化》、《文學欣賞》等課程中,融入中醫藥文化的文化內涵。如“胡慶余堂”自問世以來,其字號一直沿用至今,始終秉承“戒欺”、“真不二價”的經營方針,深受百姓的厚愛和信任。“敬業修明、廣施妙藥、普濟眾生”為廣州敬修堂公司企業宗旨,敬業修明、創新提高、團結奮進、百折不撓是廣州敬修堂公司文化傳承的精髓[6]。(四)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重視醫藥文化元素的滲透。道德教育的場所不應限于課堂,育人的場所也不應限于課堂。校園環境、課余活動都是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場所,在這些場所開展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地加深學生的感性認知。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熏陶和啟發,從而自覺規范其行為舉止。除加強對校風學風的建設之外,組織開展人文教育的講座,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名人、精業厚德者來校作講座,讓高雅走進校園。為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提供廣闊的舞臺,培養學生志存高遠又腳踏實地的品質。在學校樓宇、道路、廣場、湖泊等地,運用醫藥文化元素進行命名。重視課外文化活動熏染作用的發揮,利用學生會、社團協會,積極開展校園活動,如經典閱讀、熱點討論、校內公益活動,讓學生置身于高品格的文化環境中,營造豐富、誠懇、踏實的精神世界。讀書不僅能養心益智,更能培養個人遵守社會公德、保持職業道德和樹立家庭美德。古代杰出人士,無不是十年寒窗甚至終身讀書不輟,讀好書能培養人高潔的精神品格和高遠的志向。開展讀書活動,一是鼓勵,幫助不愿讀書的學生養成讀書習慣;二是形成風氣,形成良好的讀書氛圍和風尚。(五)在社會服務方面。高校學生處和團委是進行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機構。學生處以及團委在組織學生進行社會服務,如去老年服務中心進行志愿服務,去農村、街道、社區參加各種公益活動,讓學生接觸社會、體會民情,體驗生活的不同側面,幫助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幫助強化社會責任感。團委在發展學生團員和黨員時,也能結合醫藥行業特色,將中醫藥文化中的寶貴精神財富,融合進對團員和黨員的教育、培訓活動中。(六)發揮榜樣力量。組織學生學習技術精湛、醫德高尚的醫藥界楷模,如2011年感動中國人物吳孟超院士的先進事跡等,還有結合本地歷史源遠流長的中醫藥世家,學習世家風范,世家之所以能夠延綿不絕,民眾交口稱贊、有口皆碑,與一代代的傳承者踏實、敬業、鉆研和厚道密不可分。這種生活周邊的實例,提供了一種極高的精神追求,值得每個當代大學生學習。(七)提升教師的職業道德素養,言傳身教。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對引領學生成長、促進道德水平提高有重要意義。教師為學生日常行為和待人接物樹立表率,教師的言傳身教,使學生受到影響熏陶。一直以來,我國高度重視教師職業道德建設,但違背教師職業道德的現象仍時有發生,說明教師職業道德建設還不理想、不完善。要想發揮示范作用,必須重視教師的職業道德提升。將中醫藥文化融入醫藥職業道德教育中,醫藥類高等院校在完善課程建設和校園文化建設的同時,還需多種措施并舉,齊力并進、有機配合,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提升學生職業道德和責任感,培養卓越的醫藥行業人才。

參考文獻

[1]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校釋(李景榮等校釋)[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

[2]龔廷賢.萬病回春[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4.

[3]陳實功.外科正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4]吳塘.溫病條辨(張志斌校點)[M].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5]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R].1999.

[6]劉麗寧,朱玲,王云峰,等.談醫藥行業文化在高職中藥人才培養中的滲透實踐[J].衛生職業教育,2012,30(22):10-12.

作者:趙靜 單位:浙江醫藥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