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文化資源融入職業道德教育研究
時間:2022-10-10 09:35:10
導語:特色文化資源融入職業道德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校作為我國重要的人才培養基地,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光榮使命,這需要高校在注重大學生專業知識學習的同時,不斷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隨著社會和用人單位對就業人員的職業道德要求的不斷提高,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也應提上當前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課程。本文從當代大學生職業道德觀存在的問題,特色文化資源內涵,特色文化資源融入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價值、作用、途徑等多方面進行研究,結合我校特有的豐厚紅色文化資源,探討將特色文化資源融入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中的可行性。
【關鍵詞】特色文化資源;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
當前社會職業分工發展和專業化程度不斷增強的就業新形勢下,社會和用人單位不僅看重從業人員專業文化素質和實踐能力,更看重其職業道德素質的高低。作為人才市場的主力軍,大學生職業道德素質備受社會和用人單位關注。高校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聚集地,承擔著大學生走向社會的最后教育重任。然而,過去一段時間內,我國高校教育曾一度出現過度注重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教育,卻忽視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問題。這容易進一步導致大學生出現集體意識淡漠,艱苦奮斗意識不強,以及責任意識和敬業精神缺乏等職業道德觀問題。如何將大學生培養為符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的職業從業人員,是當前高校教育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研究和實踐表明,校園文化環境對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有重要的影響和塑造功能,特色文化資源寓含于校園文化中,蘊含著巨大的精神力量,可以潛移默化影響和改變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
一、當代大學生職業道德觀存在的問題
據調查,當前我國在讀的高校大學生中,大部分為獨生子女,從小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很容易讓他們養成個人利益高于一切的意識。對于集體活動,大部分學生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僅對那些有利于自己的集體活動才會投身其中。在看待和參與社會實踐上,他們大多持功利性目的:通過社會實踐鍛煉自己,提升綜合能力和開拓眼界,以期在今后擇業時能提升自己的競爭力等,而非為社會、集體、國家服務。在擇業方面,大部分學生更注重經濟利益和自我發展,往往把物質生活條件作為擇業的主要標準,把個人利益和個人興趣愛好放在首位,強調國家、社會、集體為個體發展創造的條件,而忽視個體應承擔的社會責任,缺乏為國家、社會和集體的奉獻精神。另外,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當今大學生從小過著優越的生活,能夠輕而易舉的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在遇到困難挫折時他們往往會選擇逃避和放棄。通過對畢業生就業意向進行統計分析,不難發現擇業時大部分學生會選擇到大城市從事熱門行業,或進入國家機關從事公務員和企事業單位從事白領工作,他們傾向于追求高薪、高職位且工作輕松的工作,而對西部、農村等條件較艱苦地區的工作崗位則積極性不高。此外,大學生還存在合同責任意識淡薄的問題。一些學生在簽訂就業協議后,存在草率毀約、頻繁跳槽等行為,他們傾向于把工作單位當成職場晉升的“跳板”。對用人單位的調查結果顯示,職業責任意識和敬業精神被列為當前大學生最欠缺的指標之一。當代大學生因其獨生子的家庭特殊地位,導致其容易出現自私傾向,然而在過去一段時間內,我國高校教育曾一度出現過度注重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教育,卻忽視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問題,這也進一步導致大學生出現集體意識淡漠,艱苦奮斗意識不強,以及責任意識和敬業精神缺乏等職業道德觀方面的問題。
二、特色文化資源的內涵
特色文化資源是指具有文化特征和人類精神活動痕跡,它的形成凝結了人類的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是所有具有精神屬性的產品、服務和活動的綜合,具有人文價值和傳統價值的資源,具有物質形態和非物質形態。而這些獨特的文化資源蘊含著巨大的精神力量,是新時期社會主義主流文化精神的重要來源。我校成立至今,群星璀璨,人才輩出,既有朱熹、何紹基、徐特立、楊昌濟、黎錦熙、田漢、李達等在此任教,也有,何叔衡、蔡和森、任弼時、李維漢、張國基等在此求學。我校曾沐浴著等老一輩革命家,而這些革命家們也賦予了我校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承載著革命歷史、革命事跡和革命精神,形成了我校獨一無二的特色文化資源。這種資源是我校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精神支柱,是校園文化體系的核心和靈魂。它凝聚和激勵著我校全體師生的意志,喚醒了我校師生奉獻國家的精神動力,將這種文化資源融入到我校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中,能增進我校學生的愛國情懷,培育我校學生愛崗敬業的道德品質。
三、特色文化資源融入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價值和作用
將特色文化資源融入當前我國高校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中具有重大的價值:首先,它為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提供了優質的資源。其深刻內涵和先進文化價值,是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和優良品質的反應,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歷史文化內涵。無數革命者在探索和斗爭的過程中所呈現出的艱苦奮斗、吃苦耐勞、奮勇拼搏的精神,為培養我校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堅強意志力,堅定理想信念提供了優質資源。其次,它為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樹立了正確的價值導向。特色文化資源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它所蘊含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無私奉獻、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為人民服務等理想信念,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和行動導向,有利于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再次,特色文化資源增強了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說服力。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我校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其中,青年紀念館里,對的傳奇人生的事跡的記載都是實事求是,并非虛構。這些真實事跡形象生動地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富有愛國愛民的奉獻精神和崇高的價值觀、人生觀。讓學生切身感受和體驗真實存在的歷史,而非空洞的說教,極具吸引力和說服力。將特色文化資源融入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這有利于培養大學生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精神。作為全國紅色教育基地,在我校設立的青年紀念館里,介紹了同志的傳奇事跡。為取得抗戰勝利,他和無數革命先烈們奮勇抗戰,不畏險阻。通過學習革命前輩們的這種崇高精神,有利于培養大學生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精神。其次,特色文化資源能提高大學生的集體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隨著市場競爭力日趨激烈,綜合用人單位所反饋的信息,不難發現當下社會對就業人員職業道德的要求在不斷提高,企業也比較注重員工的集體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革命戰爭年代,共產黨人、各路紅軍相互配合、相互支援;生死危難關頭,把生的希望都留給戰友,死的危險留給自己,毫無怨言服從大局。而正是這種團結合作的精神和顧大局的集體意識,才贏來了新中國成立的偉大勝利。再次,特色文化資源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職業責任意識和敬業奉獻精神。在我校的特色文化資源中,有很多反映集體和個人的英雄事跡記載,他們充分展示了中國共產黨員不畏艱難、認真負責、勤奮工作、勇于擔當的職業責任和敬業奉獻精神。通過這種精神來加強大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能使大學生認識到自己所要從事職業的社會價值以及所肩負的歷史使命,從而確立起正確的擇業取向、就業觀念和敬業精祌。使他們明白職業價值乃至人生的價值只有在履行職業責任中才能得以體現。
四、特色文化資源融入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途徑探討
近年來,將特色文化資源融入改進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工作的探索引起了教育界關注和重視。研究表明,特色文化資源與職業道德教育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特色文化資源豐富了校園文化,校園文化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載體,而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靈魂和核心是德育。德育是對大學生群體進行的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質的教育,其中道德教育是對學生道德發展的教育,包括了職業道德。因此,不難發現校園文化與職業道德教育兩者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他們相互滲透、相互影響而又相互獨立。將特色文化資源融入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渠道,可以從以下四方面進行探討:一是,要積極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要把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為核心,以團結統一、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為特征的民族精神資源與黨課、就業指導課程、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等相結合,將特色文化資源中寓含的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堅定的政治信仰、無私的奉獻精神等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黨課、就業指導課、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等滲透到學生教育中,指導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其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奮斗精神,從而使其樹立正確的擇業觀。二是,要構建和完善特色文化資源為主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體系。良好職業道德的養成并非一日之功,更非順其自然之事,而是需要系統地學習。這就要求高校在開展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教學實踐中,要積極探索構建和完善特色文化資源為主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體系。三是,要將特色文化資源與校園文化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在大學生的成長成才過程中,校園文化起著重要的塑造和影響作用。將特色文化資源與校園文化環境和自然環境建設結合,使之成為傳播特色文化資源的事物載體,運用我校豐厚的紅色革命文化資源,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特色文化資源的教育,有助于提升其道德品質和職業素養。四是,要加快構建網絡教育平臺。當今移動端自媒體高速發展的時代,手機和互聯網成為當代大學生獲取信息、知識和進行交流等的主要方式,其對大學生思想和行為等的影響也日漸明顯。因此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好網絡教育平臺這個新陣地,積極開發網絡教育資源,創建內容豐富、趣味性強,符合當代大學生需求的職業道德網絡平臺。同時,要充分利用手機等實時互動平臺,加強大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及時解答大學生提出的職業道德問題,正面引導,形成線上線下教學互動模式,充分發揮移動網絡等新科技對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輔助作用。師范類大學生是大學生中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未來的職業方向、職業地位和其所承擔的社會功能都有著特殊性,他們整體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我國教育質量的高低和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作為一所擁有豐厚紅色文化資源的師范類高校,我校應積極探索和創新將這一特色文化資源融入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從而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出更多的高素質教師后備人才。
參考文獻:
[1]武平.加強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徑[J].吉林大學學報,2011(04).
[2]胡克培.思想品德修養與職業道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張愛芹,王以第.紅色文化與道德建設研究[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張艷 單位:湖南第一師范學院
- 上一篇:合唱課程德育價值及實施路徑
- 下一篇:文言文教學穿插思想道德教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