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職業道德失范原因及對策

時間:2022-05-13 04:31:38

導語:編輯職業道德失范原因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輯職業道德失范原因及對策

摘要:新媒體時代,對編輯職業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聞編輯的過程中,力求報道的真實性,才能充分發揮編輯的價值,更好地引導受眾。本文就當下存在的編輯職業道德失范現象展開深入剖析,并針對性地提出應對之策。

關鍵詞:編輯職業道德;道德失范;完善;措施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媒體格局的不斷演變,編輯的職業道德失范現象時有發生。究其根源主要是編輯自我意識缺乏、教育培訓不夠等主客觀因素。為順應時展,實現長足進步,編輯不能小覷職業道德建設的意義,應持續努力,提升自身職業道德素養。

一、編輯職業道德建設的意義

(一)編輯職業道德是影響新聞報道質量的重要因素

職業道德是所有從業人員應當具備的最基本的道德素養,也是其在職業活動中應當遵循的行為準則。對于新聞報道而言,編輯職業道德素養的高低,對稿件的質量影響重大。在新聞編輯過程中,編輯不僅要確保文章字體、符號使用規范,排版合理,還要對各項信息進行有效過濾,做好新聞信息的“把關人”,確保新聞信息的真實性,進而做好受眾價值觀的正確引導。

(二)良好的職業道德是稿件意識形態正確的有力保障

作為新聞信息的“把關人”,編輯良好的職業道德是稿件意識形態正確的有力保障。編輯在與記者進行新聞內容對接時,不僅要避免相關信息遺漏,還要確保新聞信息的真實性[1]。在新聞編輯過程中,要確保意識形態正確,充分發揮新聞的正向輿論引導價值。

二、編輯職業道德失衡的表現

(一)政治差錯

一是稿件出現政治差錯,如有媒體將一則臺灣地區的消息放在國際新聞版中編發,造成了重大的政治差錯;二是編排差錯,如把時政新聞與擊斃逃匪的大幅照片編排在一起,極不嚴謹,令讀者不知所云[2];三是把關不嚴,三審三校等審核把關流程流于形式,如在時政報道中把人名弄錯等。

(二)事實錯誤

一是以主觀定義客觀,如有報紙編發的《云南白猴向臺灣白猴求婚》,實際上是人的主觀臆想;二是以局部代替整體,如《研究生謝弘制成“生物導彈”》一文,事實上,“生物導彈”是由課題組共同完成的,并不是謝弘獨自完成;三是文不對題。

(三)情感失衡

一是片面追求看點,如某報紙編發的《古稀老人勇救妙齡女子》一稿,由于不恰當地使用了“古稀”“妙齡”等形容詞,使原本高尚的行為蒙上了一種低級趣味的色彩;二是炒作渲染事實,如某報紙報道一次安全事故,編發《慘——一火車翻覆》,該稿的標題即給讀者帶來了強大的心理沖擊。

(四)要素失衡

從新聞傳播的角度看,新聞版面既是內容的承載形式,也是編輯業務水平、思想修養、文化見識的體現。版面的語言功能、吸引功能、標志功能主要體現在字號、字體、線條、留白、標題等版面元素上。編輯時應盡量做到字號的大小與稿件價值相符;字體與稿件的內容相吻合;在線條的采用上,內容輕松的用正線,內容嚴肅的用反線;留有一定的空白,以凸顯稿件的重要性;標題作為編輯文字水平的集中體現,更力求準確、生動。目前,由于一些編輯的業務能力較差,往往會導致版面要素使用不當、要素失衡等現象。

(五)弄虛作假

某些編采人員出于一定的功利目的,夸大新聞事實,致使新聞失真。如在2019年第二中國新聞獎評選中,個別新聞單位在報送作品時出現重新制作、刪減改動部分內容等違規情況,被通報批評,并取消參評資格。

三、編輯職業道德失衡的原因

(一)主觀原因

一些新聞工作者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缺乏深入了解;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學習、理解不夠;對錯綜復雜的政治關系缺乏鑒別能力;對思想道德建設重視不夠。這些,都是造成一些編輯職業道德失衡的主觀原因。

(二)客觀原因

目前,大多數傳統媒體如報社、電視臺、廣播電臺等,實行的多是編采分離的運行機制。這種機制客觀上造成了記者與編輯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不對稱的信息結構進一步導致編輯對事實的還原滯后,對現場的把握失真。加之自身業務能力不足、編輯工作量較大、發稿時間緊張等,極易造成編輯職業道德失衡。

(三)缺乏合理健全的編輯工作管理制度及內部監督機制

媒體的內部管理制度和監督機制決定了編輯工作是否規范。對于一些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監管的媒體而言,其編輯工作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不僅如此,缺乏必要的崗位培訓,也將導致編輯人員缺乏責任心,職業素養低[3]。

四、解決編輯職業道德失衡的對策

(一)確定正確的編輯思想

正確的編輯思想源于牢固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在新聞領域的體現,是馬克思主義對新聞現象和新聞傳播活動的總體看法,是指導我們做好新聞宣傳工作的思想基礎。其核心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產階級及其政黨新聞職業的工作性質、工作原則和工作規律的一系列基本觀點。它指導我們如何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來看待新聞現象,回答新聞傳播活動中的各種問題。樹立正確的編輯思想,關鍵在于深學篤用關于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論述。黨的十八大以來,高度重視新聞輿論工作,曾在多個場合發表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做好新聞輿論工作的重大意義、職責使命、方針原則、工作規律、創新發展等一系列問題。比如2016年2月19日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深刻闡述了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48字”職責使命,成為編輯工作的重要遵循。堅持正確的編輯思想,還在于堅守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2019年11月,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的修訂版《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指出,新聞工作者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牢記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職責使命,繼承和發揚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優良傳統,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輿論導向、新聞志向、工作取向,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積極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遵守國家法律法規,恪守新聞職業道德,自覺承擔社會責任,做政治堅定、引領時代、業務精湛、作風優良、黨和人民信賴的新聞工作者[4]。

(二)提高判斷能力

編輯需要具備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基本功,就是對新聞稿件應作出準確判斷。這種判斷主要包括新聞紀律規定的發與不發、新聞事實的真與假、新聞價值的大與小、版面編排的輕與重等。要對此作出準確判斷,編輯人員要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必須自覺遵守新聞工作者的紀律規定,努力提升在大局下、在規則內思考處理稿件的能力。另外,稿件要真實反映生活,就必須進行深入調查與研究。這要求編輯從整體、本質、發展趨勢等各個方面把握信息的真實性。在此基礎上不斷提高業務能力,準確熟練地運用各種版面元素,使版面處理、稿件編輯充分體現編輯思想[5]。

(三)自覺克服情感偏好

編輯工作是一項理性重于感性的工作,在工作中應盡量克服個人的情感偏好,勿以自我的興趣偏好為標準;應關注事實,避免推理,將事實與觀點分開,避免主觀趨向;不蓄意炒作渲染,不誘發情緒,激化矛盾。掌握好報道的程度和編排的分寸是編輯重要的基本功,如在新聞標題的制作中,既要能引起讀者對文章的閱讀興趣,也要做到客觀、準確。

(四)提前介入新聞事件

傳統的編輯往往把精力放在新聞稿件的后期編排上。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媒體格局的不斷演變,編輯應盡可能提前了解和掌握新聞事件的有關背景,了解新聞現場的情況,如此才能更為準確地還原、反映新聞事實,克服自身與記者掌握的信息不對稱造成的事實偏差。尤其是在對重大新聞事件進行報道時,編輯應多與一線記者溝通,發現偏差及時糾正,有效地防止和減少差錯。

(五)完善監督機制

編輯的職業道德受社會輿論、媒體內部規章制度、法律法規等方面的監督。為提升編輯職業素養,媒體應制定嚴格的編輯行為規范,建立編輯道德監督機制。

五、結語

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新聞媒體必須全面深入的在新聞隊伍中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不斷強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職業精神職業道德的培養,把學習《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與學習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深化“走轉改”、增強“四力”實踐結合起來,讓編輯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踐行,在踐行中提高。打造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湛、作風優良的新聞采編團隊,進而生產出更多契合用戶需求的新聞產品。

參考文獻:

[1]賀志梅.廣播電視編輯加強新聞輿論引導的策略探究[J].聲屏世界,2020(08):32-33.

[2]鄭笑眉,王凌峰.道德虛構:編輯職業道德建構范式的價值及實現[J].中國出版,2019(11):46-49.

[3]陳佳琳.期刊編輯職業道德建設的新時代詮釋[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01):151-156.

[4]孫璐.淺析新聞編輯的職業道德[J].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19(17):99-100.

[5]唐偉榮.淺論新時代編輯職業道德建設[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9-05-06(004).

[6]劉洪平.新形勢下如何當好一個報紙新聞編輯[J].傳媒論壇,2018,1(03):33.

作者:左建中 單位:重慶日報報業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