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困境生活分析論文
時間:2022-05-17 10:31:00
導語:德育困境生活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以亞里士多德的德性論傳統為基礎,提出德育過程就是引導個人合于德性的現實生活展開的過程,德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幸福生活。現代德育的困境在于與生活疏離。走出困境的出路是向生活回歸。由此提出回歸生活的德育途徑,從德育走向生活和從生活走向德育。
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科倫理學》中提出:“那種永遠為自身而不為它物的目的是最完滿的、絕對最終的目的,是最高的善。”善對人類意味著幸福,“善是最高的幸福”。而人的善就是合于德性而生成的靈魂的現實活動。根據亞里士多德的德性傳統,生活的目的是其自身的善。善的生活構成人類的幸福;德性是內在于生活并走向好(善)生活的途徑,德性的完滿本身即是好生活的重要部分;德性是一種獲得性品質,它的養成離不開生活。
由此我們提出,德育的功能就是培養人的完滿的德性;德育過程是引導個人合于德性的現實生活展開的過程;德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好生活,是生活的幸福。
一、現代德育的困境----與生活疏離
(一)生活對德育的疏離
社會發展至今,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生產力大幅度提高,物質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豐富,人不知不覺就陷入了鋪天蓋地的物質世界。不僅如此,人們對物質的欲望也越來越大,這使得人陷入物質主義的泥坑而難以自拔。有用性成了生活的唯一尺度。與物質主義密切相關的是工具理性的擴張與技術的至上。“20世紀是第一個技術起決定作用的方式重新確定的時代,并且一開始使技術知識從掌握自然力量擴轉為掌握社會生活,所有這一切都是成熟的標志,或者也可以說是我們文明危機的標志。”
現代社會強調個人利益,越來越多地賦予個人以獨立和自由,非個人的標準已不再成為個人認可并樂于接受的生活基本準則,個人自由決定自己生活的方向。
個性得到了極大的張揚,個人不再刻意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共通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德性傳統無法為繼。人們越來越多地被賦予選擇道德與選擇何種道德的自由,共性的追求不再成為德育的庇護,個人可以自由決定是否接受德育影響。這既是一種進步同時又不可避免地消解了德育的力量。
物質主義與工具理性的高揚造成了德性在生活中的失落,大大削減了德育在生活中的地位,削減了德育之于生活的吸引力。個性的高揚與其性的失落則意味著盡管德性已越來越遠離生活,恨鐵不成鋼的德育又無可奈何,它必須尊重個人的自由,這樣的結果是生活越來越疏離德育。
(二)德育對生活的疏離
在生活逐漸疏離德育的同時,德育并沒有積極應對,反而出現了背離生活的傾向,這樣就加大了德育與生活之間的距離。
現代德育過分地強調外在功能,德育活動本身過多地著上了功利色彩。受外在功利制約,德育活動便不能按其當下應有的內在方式深入,從而不能使活動過程本身有效地充盈與愉悅。德育更多地進行的是與個人真實生活并無關聯的活動,這樣德育并沒有改善個人當下的生活狀態,個人不可能獲得因德育展開的過程而帶來個人生活的充盈與完滿,德育影響與個人生活異質,德育影響會自然地受到個人當下生活的拒斥從而使德育在個人生活中趨于失落。
現代社會分工的加劇與現代生活變化的加快,使個人的整體生活為自身不同的角色分割,現代生活難以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人們在不同角色中履行不同的責任、完成不同的任務、遵循不同的準則。“現代把每個人的生活分隔成多種片段,每個片段都有它自己的準則和行為模式。”與此同時,現代德育并沒有表現出對個人整體生活與內含于整體生活之整體德性的關注,過分地強調角色道德與職業道德,更準確地說是角色規范與職業規范。它強調的乃是角色行為和職業行為本身所必須遵循的基本準則,而非個人整體生活的德性。個人遵循規則的行為是一種“創制”而非個體的道德“實踐”。這樣就加劇了個人整體生活與角色行為、職業行為的分離,大大削減了道德的內涵,淡化了德性的內在精神,最終意味著德育對個人整體生活的軟弱無力。
困境是客觀存在的。現代德育必須面對物質主義,工具理性與個性濫觴的事實,此構成德育的外在困境;必須面對遠離生活而自身乏力的事實,此構成德育的內在困境。如果德育不能在解決以上問題中找到突破,德育將不可能走出失落。
困境的焦點在于德育與生活的疏離。“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德育同樣也要而且必須通過生活發出力量才能成為真正的德育。
現代德育走出困境的關鍵在于回歸生活。
二、走出困境----德育向生活回歸
(一)回歸生活----德育外在困境的突破
現代社會容許且尊重個人對物質的追求。問題在于盲目與過份。在四處高舉經濟利益的前提下,德育提倡個人在追求物質享受的同時要注重精神追求,在實際中此兩手抓便很難避免一手硬一手軟的結局,德育流于空泛。要從根本上突破物質主義的樊籬,惟有指向物質之上的更高目的----生活的幸福,好生活。生活的目的在生活自身,在生活的善。物質在走向個人生活幸福的過程中只是外在的基礎與手段。物質本身是非自足性的。德性作為手段與目的內在地統一于生活之中。這樣,有用性作為手段的手段便不再是生活的尺度,德性就可能重新滲透生活。所以,德育應該的指向乃是個人的幸福生活,德育只有把個人引向生活,引向好生活,引向對好生活的追求,才可能擺脫以手段取代目的,以生活手段作為生活標準的歧途。
科學技術是現代文明的標志,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是多了而是少了科學的精神。問題在于,對科技的盲目崇拜支配了個人生活,使個人生活迷失了方向。在崇拜科技的信條下高喊要弘揚價值性必然是微弱的。要突破工具理性獨尊的地位,必然要回到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共同的指向----生活世界。個人的生活世界原本是整體性的、不可分割的。完整的生活世界離不開完整的經驗,“生活是經驗的生活”,只有經驗的整體性,才可能建構生活的整體性,才可能實現人、生活的完整性。單純依靠科技理性顯然無法獲得個人完整的經驗。個人只有讓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共同進入自己的經驗,才可能獲得經驗的完整,才可能實現生活的完整與充盈。幸福的生活離不開生活的完整。德育應該把人引向人的生活世界,引導人去積極建構個人完整的生活經驗,追求生活的完整性,在完整生活的建構過程中同時獲得德性的完滿,實現德育的目的。
個性解放乃是人類發展的表現,是人類長期力爭的結果,強調個性的發展是時代的潮流。現代社會已很難建構一套統一的客觀的非個人的標準,事實上已不可能再重新恢復古典時代的德性傳統。強調個性意味著尊重個人的選擇自由。個人自己決定自己的生活。個人可以選擇高尚無私的生活,也可以選擇在不違法亂紀的前提下平庸自私的生活。不管是高尚還是平庸,都是你自己的生活,你必須對你自己的生活負責,德育引導你去選擇而決非強迫你去選擇----強迫之下實際上不存在選擇。德育不可能讓人徹底放棄他當下的生活來接受另一種規范的生活,選擇總是自愿的,個人只可選擇他可能接受的生活。德育必須先尊重真實的個人生活,在此基礎上逐漸拓寬個人的生活視野,拓寬更廣地踐行個人生活意義的途徑,從而更多地踐行人類生活的共性,逐步提升個人的生活境界。只有尊重個人的生活,才可能贏得生活的尊重,個性總是再現于個人生活,表現為個人生活的特性。扼殺個性意味著扼殺個人生活的豐富性與獨特性,現代德育決不應該如此,而是保護個人的個性,引導個性更好地展現并充盈于個人的生活,獲得當下生活的充盈,并在此過程中尋求人類生活的共通性。
(二)回歸生活----德育內在困境的突破
內在困境的關鍵在于德育偏離了其本意的目的。強調德育的外在功能未嘗下可,問題在于,如果其內在功能都未能很好的實現,那么它怎么可能充分地實現其外在功能?個人的生活本并非為了成就政治、思想、道德品質;相反,成就政治、思想、道德品質是為了更好的生活。
亞里士多德曾把生活分成三種:享樂的生活、政治的生活、思辨的生活,在他看來,德性比榮譽更能成為政治生活的目的,故政治活動本身亦內在地指向個人生活的完滿。德育在引導牽涉政治思想品質的現實活動展開的過程上,應使之成為個人生活進一步拓展的活動,是內在于個人整體生活的,個人在此過程中能感受到生活意義的相應拓展與生活的充盈,個人能領略因其有關政治思想品質活動的展開所帶來的生活的富足。德育不可能勸導人真誠地去做與其當下真實的個人生活毫無關涉的活動,去獻身于個人生活世界之外的某個目的----除非該目的成為了一種生活的精神內含于個體生活世界----既如此,則該目的已經成為個人生活世界的一部分。
現代社會強調角色行為與職業行為的正當與合理,并不強調把完整的個人投入于角色與職業之中,使得人與行為分離,職業規范與個人德性分離。“不同人從事不同的工作,偏重于不同的活動,具有不同的生活經歷,但作為生活中的每個人,他是整體性的,不可分割的。他不可能僅僅局限于某一活動中,他的生活不可能僅僅局限于某一特定的狹隘的范圍。”任何人在任何時候,他首先是人,然后才是特殊的人;他首先是生活中的人,然后才是從事某項恃殊活動的人。個人的德性是角色規范與職業規范的基礎,只有以個人德性來統整人的職業規范,才可能使職業規范內化為個人整體德性的一部分,并真正成為個人真誠的行為準則。只有使人的德性滲透于生活全過程,才可能保持生活的整體性與統一性。這樣,職業規范的遵循就不僅僅是個人職業行為公正合理的保證,而且是當下個人生活完滿的重要內容。當個人傾其身心入于職業行為中,此行為即是個人的生活行為,個人生活由此而統一起來。這樣,德育不是在加劇個人生活的分離,而是在增進并維護個人生活的完整與統一性,從而實現人之為人的統一與完整。
三、回歸生活的德育途徑
(一)從德育走向生活----德育途徑之一
要實現德育向生活的回歸,德育要先改變自己疏離生活的形象,主動關懷生活,建立與個人生活世界的廣泛聯系,拓寬德育影響與個人之間的對話語境,贏得生活的尊重,有效地滲透個人整體生活,改善自身對生活的軟弱乏力。
愛祖國不是空洞的。真正的愛國之情必然牽涉個人的生活世界,是源自個人生活世界的內在的情感積累,是個人生活的精神支柱。不是因為祖國本身可愛就會自然地產生一種深厚的祖國之愛,不是因為你是祖國之子你就得無條件地去愛祖國,而是因為祖國與個人生活世界發生了有意義的牽涉,個人在此意義牽涉中內在地發生祖國之愛。只要這種牽涉永在,則個人對祖國之愛便永不消失。意義牽涉的改變也必然會引起祖國之愛的改變。所以,德育的關鍵在于把外在的目的轉化為內在的目的,把德育內容轉化成為與個人生活世界的意義牽涉,并引導個人理解、豐富、踐行這種“牽涉”,在此“牽涉”中獲得德性的發展。個人需要的不是理論的生活,而是生活的理論,即作為生活精神的理論。任何德育影響如果不能給生活以啟迪,增進生活的理解與智慧,勇氣與力量,那么它就只是說教----誰會需要空洞的說教呢?
現實德育乏力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德育活動過程之于個人的乏味。“最完美的感覺就是那種處于良好狀況的、指向自身最好對象的感覺。快樂使現實活動變得完美”,“使生活變得完美,使我們去追求它。”德育過程時刻指向當下的個人生活,引導個人生活的展開與充盈,積極影響個人當下的生存狀態,使德育過程自身充實飽滿、為快樂所充溢的過程。雷鋒助人為樂的精神,助人乃是他充實他當時當地的生活狀態的最佳途徑,換任何一種行為他都無法享受到困這種方式而帶來的充實與快樂,助人與他的好生活密切相連,助人就是他的好生活。很難想象,如果以助人為苦,是否能成就一種真正的雷鋒精神。為什么說雷鋒每年三月來四月去,根本就在于雷鋒式的行為并沒有真正內化為個人生活狀態并作為充實個人當下生活過程的快樂途徑。人們只是在做一種表淺行為的模仿,而沒有觸及真正的雷鋒精神。
我們比較一下兩種德育視角。以教導“誠實”為例。一是你應該誠實,誠實對社會和他人有利,你若欺騙別人,對人不利,你會失去別人的信賴,陷于孤立。
一是誠實是個人的好品性,它使個人心懷坦蕩,既得人情之平又得我心之安,是個人好生活的重要品質。第一種乃是規范型的德育,“你不遵守A就會出現B,B對社會和你不利,所以你必須遵守A”。假設個人通過此過程遵守了A,但此人并非作為人整個地接受了A,而是出于B的利害關系貯存了這一規則。個人獲得的是A的形式非A的精神,一旦條件許可個人就可能放棄A。顯然這沒有構成真正的德育,因為沒有實現真正的內化。第二種始終立足個人及其生活,德育的展開與個人生活的展開相統一,個人不僅在踐行某種德性,而且在獲得生活的完滿。正因為個人需要好的生活,所以他無法背離好生活的品質。個人獲得的并非簡單行為規范,而是內在的德性。個人既踐行品質又獲得了生活的完滿。德育既實現了內在目的,又實現了外在目的。
我們認為,德育走向生活的關鍵是還原德育的外在目的,實現德育的內在目的,促進德育過程的生活化。
(二)從生活走向德育----德育途徑之二
德育把個人帶入人的真實生活中,激勵個人去交往、創造、勞動,激勵個人去生活、去經歷、去體驗,拓寬個人的生活視野和整個生活世界的內涵,激勵個人不斷去追求好的生活,在對好生活的追求中獲得生活的完滿,提升個人的生活境界,與此同時也獲得內含于個人好生活的德性的完滿。
人需要有意義的生活。德育引導人去追求生活的意義,追求更有意義的生活。
“意義,來自于人在其世界中的‘牽涉’……人在世界中的‘牽涉’使得他的生活成為有意義的。”德育把人引向與環境的積極的對話,引向與周遭世界的廣泛交流,拓寬并踐行人與世界的生動、活潑、豐富的關系,拓展實現個人生活價值和踐行生活意義的可能途徑,為個人走向好生活、生活幸福拓寬道路,個人得以踐行充實而富有意義的人生。
人不僅生活,而且指導自己的生活(格倫)。蘇格拉底提出,“沒有省察的生活不是人的生活。”人以其生活歷程為背景,來理解、省察個人的生活歷程,從而獲得德性的深入與完滿。
個人是個人生活的主體,德育在此過程中必須尊重個人的選擇,讓個人感受到自由----他可以自由地選擇,憑著他的現實的德性----而不以祈使性的規范語句去試圖控制、約束人的選擇行為。那樣,人就失去了自由感,就會對德育對其生活的引導產生厭惡與排斥。“一個人自由選擇了某種責任,就是自由地選擇了不自由。”每個人必須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對自己的生活負責。
從生活走向德育,是一條間接實現德盲目標的有效途徑,是一種非德育的德育。德育要大膽地激勵個人去生活,去追求好(善)的生活,去踐行好的生活品質。好生活本來就是德育的目的。誠如雅斯貝爾斯所言:“教師要喚醒人的潛在本質,逐漸自我認知知識,探索道德。一個正直的人,他同時就會是一個正直的公民。”一個擁有好生活品質的人一定會是一個好的公民;一個每個人都擁有好生活的社會,一定是好的社會。
- 上一篇:德育思想理論實踐分析論文
- 下一篇:思品課情感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