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實效性提高分析論文

時間:2022-03-01 05:01:00

導語:德育實效性提高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德育實效性提高分析論文

一、當前影響德育實效性的主要原因

一是對德育要求的理解還不夠到位。無論是學校、家庭還是社會,對德育要求的理解不夠到位,表現在內容要求的簡單化,缺少賦予學生強烈情緒體驗的故事小品;過程要求的程式化,缺少適合不同年齡,不同性格學生教育過程的探索;方式要求的成人化,缺少適合中小學生心理、生理特點的活潑、生動的育人方式的研究。這樣的認識,必將帶來可想而知的德育效果。

二是對德育現狀的評估存在偏差。對德育現狀的評估發生偏差主要體現在兩個極端:一是認為市場經濟嚴重沖擊了德育工作,學生的價值取向出現了偏差,德育環境進一步惡化,德育資金嚴重缺乏,德育社會關心度一再下降等等,一句話德育工作可謂困難重重,問題成堆。二是認為現在出現的一系列反常的德育現象,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經濟搞上去了,法制健全了,學生的素質也自然會提高,德育環境等自然會好起來。兩種對德育現狀的評估,或過分消極,或過度積極,這為德育工作體現時代性、針對性設置了重重障礙,要提高德育實效那當然是異想天開。

三是在德育方法的選擇上缺少靈活性。從一定意義上講,德育所面臨的矛盾,可以說是德育方法上的矛盾。方法選擇缺少靈活性是影響德育實效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在現實德育教育過程中,集中灌輸多,啟發引導少;理論講解多,自身實踐少;消極應付多,解決實際問題少;大報告、講座等集體思想工作多,針對個人、有的放矢少。一句話,方法缺少靈活性,工作缺乏針對性。

從以上分析,不難發現,德育實效偏低有思想認識上的原因,有操作方式上的不當,有客觀環境的影響,也有學生自身的不足,要切實提高德育實效性,筆者認為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二、提高德育實效性的對策思考

一是進一步推進德育理論創新。列寧曾指出: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實踐。這是強調理論對實踐的指導意義。德育實踐也不例外,需要好的理論指導。特別是在新的歷史環境下,德育理論創新必將成為增強德育有效性的關鍵。在當前學校德育工作中,運用主導性與主體性相結合的理論,對于德育工作走出困境將有所助益。主導性德育理論是通過對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的科學分析,符合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哲學觀點。在開放社會條件下,面對意識形態主導性與多元性矛盾,學校德育工作必須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不動搖。主導性德育理論解決了德育社會主義性質與方向的重大問題。我國德育目的和德育目標基本上是由國家決定與頒布的,它們更多地體現國家主導的意識形態,長期以來,我國學校德育正是很好地堅持了這一方向。問題的另一面是,在主導性德育理論指導下,學校德育內容有泛政治化的傾向,德育內容不可避免具有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這會在一定程度上沖擊與淡化道德倫理教育,使道德教育與政治教育之間產生了不協調。這也會降低德育的有效性。因此,學校德育還要將主導性理論與主體性理論相結合。主體性理論為學校德育實踐提供更為行之有效的理論指導。主體性是指上升為主體的人的主體性,是指人在與一定對象的關系中所具有的主動態勢與支配地位。傳統德育忽略人的主體性,脫離受教育者的實際,漠視學生的需求,片面高揚德育的社會價值,忽視德育的個體價值,即對德育使個人生活幸福與德育的社會意義的關系強調不夠。這是一種以社會本位為主的德育目標體系。這種以社會本位為取向的德育目標,決定了學校德育內容更注重和推祟的是社會價值,強調社會利益與個人義務,忽視了作為一個社會成員所應該享有的正當利益和權利。這必然導致道德規范難以內化成學生的道德信念,更難以外化成行為準則,造成知行脫節。而主體性德育理論重視教育者主體性的發揮,即要求教育者主動把握學生的客觀實際和特點,遵循人的思想品德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制定符合社會發展和個人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精心選擇教育內容,創設教育情境,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創造性地對學生開展德育。主體性德育理論更注重學生的主體性,使他們主動認可教育目標,接受教育內容和要求,發揮其主體能動性加以內化,使學生對提高自身道德品質產生強烈的自主意識,把在德育實踐活動中提高道德境界變成自主的活動。

綜上所述,無論德育目標脫離學生實際,還是德育方法理想化與簡單化,都是沒有堅持以人為本的德育原則。我們認為,要提高德育實效性,確立以人為本的德育指導思想是關鍵。一是要求德育工作者尊重學生的人格,以民主、平等的方式對待學生,做到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不能脫離學生實際,更不能無的放矢與簡單粗暴。二是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自我教育就是充分發揮受教育者在德育過程中的主體作用,自覺地對思想行為進行自我認識、自我調控和自我矯正,以培養自己良好的思想品德。為此,學校應當改變機械灌輸的教育方式,讓學生自己擬定教育計劃。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價值取向多元化的現代社會中,提高自己的判斷能力,增強抵制各種錯誤觀點的能力。三是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使他們感受改革開放事業的巨大成就,增強社會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這比空洞抽象的說教更加行之有效。主體性理論的精髓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構建發展性德育。學校德育工作者若能用這一全新的理論指導自己的德育實踐,則德育的實效性會大大增強。

二是進一步明確學校德育工作目標。《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用馬列主義、思想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教育學生,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擺在首位,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是學校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根本任務”。學校德育工作必須貫徹這一德育宏觀目標,并按此要求制定出符合本校實際的微觀德育目標。微觀德育目標要體現操作性、時限性和可測性等特點。操作性是指德育目標明確具體,每個目標都與每個學生的具體理想、行為相結合,使之融合在每個人的具體行為之中。時限性要求學校、教師、學生按時完成德育既定目標。可測性是通過以目標為尺度、以目標為準繩的測量和評價來判斷德育工作的優劣得失。可以說,只有體現出上述特點,德育工作有效性才能增強。若沒有上述微觀具體的德育目標,德育任務則流于空泛,德育有效性也難以彰顯。

三是進一步拓寬德育渠道。就學校范圍而論,德育要與各學科教育協調共進。除了課堂教育主渠道外,社會實踐、黨團組織、以及校園文化和日常德育等多渠道都要發揮應有的作用。把學生關在學校中,聲色俱厲地訓導已為時代所不容。要將學校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打破傳統的狹小的德育天地,讓學生盡早了解社會,特別是提高他們對社會陰暗面的分辨能力,以便將來更好地適應社會。就整個社會而言,學校德育、家庭德育、社會德育要形成一體化。特別是大眾傳媒、大眾文化的發展,導致德育社會化趨勢加劇,社會文化的發展也使德育社會化,封閉式的學校德育落伍于現代德育的發展大勢。因此,發揮上述三位一體、多元化德育作用值得提倡,也只有這樣,才能取得德育的最佳效果。

四是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德育評價機制。德育有效性表現為受教育者道德力量的增強,體現在他們的思想、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等多方面,具有自身的獨特性、長期性和復雜性,難以用一般尺度和標準進行衡量。若以一般的方法、標準去衡量德育工作者的工作量,那么衡量到的僅僅是授課時數,而大量的課外工作是不能用課時來衡量的,這對他們有失公平,必然會挫傷部分人的工作熱情,于德育工作不利。由于德育自身的規律,采取突擊檢查的方式來檢驗德育工作效果,是與德育內在規律背道而馳的。這種檢查或許能促進德育工作,但由此帶來的兩個結果必須正視:一是例行政務,則難免流于形式,與事無補;二是造成基層單位忙于應付,甚至弄虛作假。由此可見,提高德育實效性還要構建一個合理的評價機制。

參考文獻:

1、《教育研究》1981年第6期。

2、王道俊王漢瀾:《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出版。

3、《中國農村教育》2001年第7期,第46頁。

4、魯潔:《教育社會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

關鍵詞:德育實效性原因對策

內容提要:近年來,從上到下都十分重視德育工作,提出過許多思路,各學校也開展了大量的德育活動,但收效不盡人意,這與廣大教育工作者付出的辛勤勞動是不相稱的。中小學德育實效性低的原因何在,學校德育工作應如何改進工作,提高德育實效性,筆者就這些問題談一談初淺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