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大學德育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08 06:34:00
導語:中外大學德育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德育目標
一般來說,在一個國家中,學校的德育目標最能反映這個國家教育的階級性和國家的意志性,也就是說,能反映這個國家學校德育的政治傾向性。因為不論什么性質的國家,通過學校德育使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適合統治階級的需要,這一點是共同的,中國和美國也不例外。
由于文化傳統和國家政體的不同,中美兩國學校德育目標存在明顯的差異。
我國的德育目標是以馬克思主義、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作為理論基礎建立起來的。它把堅定的、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強調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目標的統一性、一致性,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使他們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美國的德育目標比較開放,呈現出多元化、多樣性的特點,至今沒有一個統一表述的大學德育目標。我們只能將其基本內涵概括地表述為:力圖使學生成為具有愛國精神、守法精神,具有健全人格的、有用的、讓人滿意的社會大家庭中的一員,成為積極進取的美國公民。
由此可見,美國的德育目標中似乎很少有政治性的成分。其原因主要是:它沒有長期受文化侵略和經濟壓迫的歷史;資產階級革命歷史悠久;民眾民主思想基礎較深厚。在政治方方面,對內。階級統治地位處于相對穩定的歷史時期;對外有輸出和擴張的條件和優勢。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講,他們可以培養“不問政治”的合格公民,這只是事情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它的德育目標并不是真的沒有政治性要求,而只是將其以隱蔽的形式富于其中了。例如,政治性要求表現在愛國精神和守法精神之中,這兩種精神被看成是社會政治制度在高等教育中的表現。
我國有受侵略、被占領的歷史。有與殖民主義長期斗爭所需要突出的民族性的傳統。在發達國家的經濟、政治和軍事的威脅下,我們常常把民族性作為抵御發達國家的文化同化、爭取民族生存的武器,因此,特別注重國家安全,政治穩定。我國的民主水平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法制還不健全,在社會生活中還保存著較強的封建色彩,強化政治、穩定政治常常成為“當務之急”。因此,我國的德育目標政治化傾向比較明顯。
另外,還有值得一提的不同之處在于:美國的高等教育普及程度較高,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來越多,高等教育越來越傾向于培養一般勞動者,似乎沒有必要通過德育把大學生培養成社會中思想道德水平較高的一部分人,而是強調高校德育目標與公民教育目標的等同性。而我國由于經濟落后,高等教育發展程度低,接受高等教育者還只能是公民中的少數人,所以,高等教育就不只是培養一般的勞動者,還要為各行各業培養領導者和接班人。因此,我國的高校德育目標一般比較高,尤其是有較高的政治思想要求。
二、德育內容
(一)我國高校的德育內容
(1)政治思想教育
這種教育是我國高校德育的特色之一,它要求學生有穩定、健康的政治思想;有堅定的社會主義政治方向;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樹立民族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的精神;能正確理解和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努力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作貢獻;具有政治敏感性、洞察力、鑒別力,熱愛社會主義,熱愛共產黨,政治取向務實積極;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能自覺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認識和改造客觀與主觀世界,能用唯物辯證法分析問題,提高辨證思維能力、明辨是非。
(2)道德觀、價值觀的教育
這項內容雖然與美國相似,但其真正的內涵卻大不相同。我們的道德觀、價值觀教育是要培養學生具有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修養、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和科學的價值觀;有社會主義的公德和道德品質;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情感s愿意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貢獻力量,將個人的利益與祖國的利益和前途緊密聯系在一起,能正確處理個人、集體和國家的關系,堅持集體主義的價值取向;有良好的行為舉止和修養水平,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遵紀守法意識。
(二)美國高校的德育內容:
(1)公民教育
這種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具有合乎本國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所需求的遵紀守法的觀念和行為,明確公民的義務和責任,做一個忠誠服務于國家的、適合本國文化的“合格公民”。從公民教育的目的性中可以看出,它既包括了愛國主義的教育,又包括了法制教育。在美國社會,人們一般認為合格的美國公民最基本的素質就是具有愛國主義精神,具有“我是美國公民,我熱愛這個國家”的思想意識。教育則力圖使生活在這個國家的每一個人,特別是青年學生具有優越感和自豪感,從而為這個國家奮斗。這種優越感和自豪感的激發主要是通過美國的成就教育和西方文明史教育實現的,實際上,主要表現為歷史教育。法制教育是美國高校德育中最直接的政治性教育。美國高校中的法律教育是建立在合理、科學的法制教育體系基礎上的。從小學到大學各階段都規定了具體的教育內容,并且環環緊扣,層層深入。中小學主要講法律的具體內容和條文、大學則側重講法律的形成、演變,即從社會背景中去分析美國的法律和制度,把法制教育同介紹美國社會特點,分析美國社會制度,介紹議會、內閣、法院的構成結合起來。法制教育的歸宿點就是要說明美國法律的合理性、權威性、神圣不可侵犯性。
(2)道德觀、價值觀教育
重視青年學生的價值觀教育和導向一直是美國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特色之一。美國高校的道德觀、價值觀教育盡管受到高度重視,但目前卻沒有統一規范內容和管理措施,主要靠各州制定大綱和措施。價值觀教育的核心就是資產階級的個人主義,維護私有制,所以,美國高校的德育浸透著個人主義的東西。盡管他們解釋個人主義不是自私自利,不是貶義詞,但他們承認個人主義就是個人的前途、命運要由個人創造、個人奮斗、個人爭取,其實質是把個人的前途、命運放在首位。私有制決定了在這個國家里個人主義必定是人們的精神支柱。同時也是學校德育的靈魂。所以,他們強調的是個性自由、個性發展、自我完善。
(3)健康的人格教育
人格是指一個人整體的精神面貌,包括知、情、意三個方面及個性特征。
美國德育專家指出:人的思想乃至行為所出現的許多問題,是由于心理出現了障礙,是一種心理不健康甚至發生疾病的表現。他們認為:學生一些心理深處的問題不可能通過課堂教育,搞各種活動得到解決。有些學生將其埋在心底,精神孤獨、抑郁;有些學生則將其煩惱以不正常的行為表現或發泄出來。因此,加強健康人格的教育和指導將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在美國,個人的獨立、平等、自由意識、樂觀進取的精神,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心理品質被認為是健康人格的重要表現。
三、德育的途徑
(一)我國的德育途徑:
(1)開設專門的德育課程,把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學科加以研究
各高校設有獨立的思想政治教研室和“兩課”基地,專門開設德育課程。課程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理論(含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概論、鄧小平理論)、思想品德課、形勢政策課、法律基礎課等,這些課程作為必修課面向全校學生開設,其目的是使學生樹立堅定的政治信念,堅持社會主義的政治方向,培養、確立社會主義的理想、道德、人生觀和價值觀。
(2)注重健康文明的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是指依托并通過高校這個載體來反映和傳播各種文化現象,是社會主體文化的一部分,是社會變化作用于學生的中介。它能通過一定的物質環境和精神氛圍,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有意無意地在思想觀念、心理因素、行為準則、價值取向等方面與現實文化發生認同,從而實現對人的精神、心靈、性格的塑造。所以,一個學校的校園文化決定其學生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我國從1986年首次提出校園文化這個格念起,校園文化建設熱潮就隨之興起。校園文化作為大學德育的重要載體,可以使有形教育向無形教育轉化,有意識教育向無意識教育轉化,外在教育向自我教育轉化。這種校園文化內涵十分豐富,不僅包括了校園物質環境的建設,還包括了校園精神文化的建設。它涉及到學風、校風、社團活動、文化傳統、價值觀念、人際關系等觀念形態和優美、整潔、有序的生活環境等。
(3)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
大學的社會實踐活動是以大學生為主體的一種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
各高校主要是利用寒暑假和節假日組織學生參加社會調查、專業技術咨詢、社會扶貧幫困等。這種社會實踐活動具有社會灌輸、事實疏導、自我教育、自覺服務等德育功能:這種活動被一致認為是不可替代的教育形式,是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徑,是提高業務素質的課堂。
(4)重視專門的大學德育隊伍建設
各高校都有一支專門從事黨務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專職人員。他們同其他專業人員一樣,都屬于教師隊伍的一部分。其主要任務是負責學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時了解每一個學生的思想動態,幫助學生解決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各種疑難問題。
(二)美國的德育途徑:
(1)通過各科課堂教學進行
美國高校雖然很少有專設的道德教育課程,但普遍開設歷史、公民學類課程及有關專題。例如《公民》、《美國憲法》、《西方文明史》、《現代社會》、《民主問題》等,同時還開設美國總統制、歐洲政治思想、美國政治生活中的道德問題、政治與社會制度等有關專題講座。另外,還通過開設語言和人、藝術與社會、宗教、倫理等有關的人文和社會科學方面的課程,使學生從中獲得某種道德熏陶,提高道德判斷力和選擇的自覺性,增強學生的責任感。美國高校不僅重視在文科教育中滲透德育,同時,他們也注意在理科教學中滲透德育內容,使傳授自然科學知識與道德培養結合起來。他們要求對每一門主修專業,都要從歷史、社會、倫理學的角度學習研究,要求學生對任何一門課程的學習都要回答三個問題:這個領域的歷史和傳統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會和經濟的問題是什么?要面對哪些倫理和道德問題?
(2)通過心理咨詢培養健全的人格
心理咨詢作為指導幫助大學生健康成長、排除成長道路上的障礙、減少心理疾病、增進心理健康的事業,最早出現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美國大學校園里。現在,心理咨詢在大學教育中已得到迅猛的發展。成為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其主要職能是進行生活指導、學習指導、心理輔導和就業指導,其中心理輔導(又稱心理咨詢)的道德教育功能較為顯著。因此,如果說美國大學中有一個專門機構與德育有關的話,那就是心理咨詢類機構。這類機構有固定的編制、行政撥款的經費和正規的工作制度和規劃。這里集中了一批受過專門訓練的心理咨詢專家,全面為學生提供發展咨詢、適應咨詢和障礙咨詢。
(3)通過豐富的課外活動和社會服務,增強德育意識
美國的大學課外活動滲透了德育意識,主要通過三個方面:一是形式多樣、內容廣泛的各類學術活動;二是豐富多彩、學生積極參與的校園文藝與體育活動;三是校慶、國慶、入學及畢業儀式等全校性的活動。社會服務是讓學生走向社會,進行多種形式的義務服務,以培養社會責任感,如募集資金、競選宣傳、環境治理、慈善工作、為老人和殘疾人服務等。
四、啟示
通過以上的比較,可以看出,盡管中美兩目的高校德育有些地方有相似之處,但很多地方卻有不同,各自有各自的特色。我們應該在堅持自己的特色的同時,不斷吸收美國高校德育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使我們的德育工作做得更好。
(1)我們應該重視心理各詢指導,發揮兵指導性德育的作用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競爭的加劇,對大學生的心理素質要求越來越高。為此,我們要加強心理咨詢和行為指導工作,把心理咨詢與我們做個別的思想工作的優良傳統結合起來、努力探索有中國特色的心理咨詢模式,更好地為大學生提供心理方面的指導服務。
(2)要重視發揮教學主渠道的滲造作用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純而又純的德育工作時間會越來越少,靠增加時間來加強德育已不可能。惟一的辦法就是充分發揮公共課和專業課的“載體作用”和“滲透作用”,提倡教書育人,減少德育中學生的“防備意識”,提高德育的實效性。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國和美國大學教育中的德育目標、德育內容、德育途徑的異同,從而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啟示。
關鍵詞:中國;美國;大學;德育;比較
- 上一篇:外國學校德育研究論文
- 下一篇:學校德育發展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