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存在問題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26 10:12:00

導語:高校德育存在問題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德育存在問題分析論文

一、當代大學生道德缺失的主要表現

1.追求享受,拜金主義嚴重

市場經濟強調物質利益,追求最大利潤,市場經濟的重利性容易滋生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大學就像一個濃縮的社會,市場經濟的大潮也同樣沖擊著大學校園。面對現實環境,不少大學生受功利至上價值觀及拜會主義、享樂主義人生觀的影響,錯誤地把市場經濟中的等價交換原則運用在道德上、感情上,把名譽地位、當官發財作為人生幸福的標準,把奢侈,享樂作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標。金錢的誘惑使他們認為“理想理想,見錢就想”,“前途前途,有利就圖”。這些功利主義價值觀使一些大學生的理想、信念、追求發生動搖,在道德價值觀念方面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困惑和焦慮。一旦精神防線被擊垮,理想的天平發生傾斜,便會做出錯誤的道德行為選擇。

2.個人本位,功利主義滋長

在自我價值實現的過程中,大學生價值取向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結構的變化密切相關。他們越來越多地從現實生活中尋找他們認為正確的價值觀念。他們注重自我、注重功利,把理想追求和現實功利結合起來,從注重奉獻的理想主義轉向注意實惠、實用和物質享受的“現實主義”,傾向于奉獻與索取并重;從注重知識的價值、理性的追求,到注重金錢的價值、感官上的享受,認為即使在追求理想和知識的同時,也需要金錢和物質享受,于是,合理利己主義,成為大學生中比較普遍的價值取向,大學生的“現實主義”引起對社會責任感和公共道德的疏離;大學生的功利意識導致了人際關系的冷漠、價值取向的“庸俗化”和“功利化”:物質、金錢、地位對傳統統價值和人文精神的擠壓、誘惑、正消解著一些大學生應有的品質和德行,社會上的一些腐敗現象和丑惡行為正侵蝕著他們純潔的心靈。

據有關調查顯示,有部分大學生過于注重自我,在涉及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關系時,總是過分強調個人利益,遇事以自我為中心,忽視他人和集體利益,缺少人道主義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漠視生命的尊嚴和價值。這與他們肩負的歷史責任是極不相稱的。

3.中西、新舊道德沖突中道德多元化帶來道德困感

改革開放,使我國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得以跨越時間和空間的跨度對外交流。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新舊經濟制度不斷產生矛盾,東西方文化常常發生碰撞,促使當今青年學生在思想行為請方面呈現出與以往不同的特點。西方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很容易使人們產生迷茫、困惑和疑問,尤其是因社會利益分配不公和價值觀念的扭曲面帶來一部分人的心理與行為失衡,趨利意識漸漸占據人門的頭腦,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思潮正在滋生蔓延,這些都給學生的思想帶來負面影響。加上現代社會網絡所帶來的負面信息,對青年學生的行為規范,人格形成,心理適應等方面均產生了消極的影響,使他們受到了偽科學與“黃毒”及多元生活方式的挑戰。他們的價值觀念呈現多元化、相對性和世俗化,對自我的認識和評價趨于主觀,危機及競爭意識強烈,但在成長過程中焦慮與壓力在增加,身心健康水平下降。由于價值取向中自身原始要求與社會現實在校園中的折射之間的矛盾,不少大學生已不再恪守一種道德觀,而是具有多種道德觀,相應在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時容易陷入道德情感困惑和迷茫,道德觀念模糊和易變、道德行為多面和叛逆的誤區,在價值判斷與選擇上存有“關心與冷漠相容,希望與困惑并存,進取與仿徨相伴,認同與失落交錯”的心態。如大學生都都知道誠信的重要性,但考試舞弊在不少大學生的心目中不再是那么不光彩的事;大學生都不齒于見死不救的行為,但在緊要關頭卻會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大學生都會譴責婚姻家庭中缺乏道德責任感的行為,但不少大學生在戀愛中抱著“不求天長地久,但求曾經擁有”的心態,尋求感官刺激,行為輕率。

4.道德中性,價值觀模糊

大學生價值觀模糊,一方面表現在他們的道德評價十分寬容、模糊,該贊美的不去贊美,該批評的不去批評,還冠之以“理解萬歲”;另一方面表現在道德評價上存在雙重標準,以自我為中心。只考慮自己,不樂于助人;只求權利,不盡義務;看望別人尊重自己,卻不能以禮詩人;對社會要求高,對自己要求低。他們往往以集體主義的價值標準要求別人,對自己卻采取利己主義的價值標準;對學雷鋒,見義勇為等行為雖在觀念上認同,但卻不能積極轉化為自己自覺的行動等等。這說明,當前大學生在重注評價中,理論認知的標準和實際踐行的標準存在不一致性,采用雙重評價標準的認知方式看待道德問題。

5.在知行關系上,道德認知與道德實踐脫節

經過小學,中學、大學階層的思想品德教育,大學生基本上形成了正確的道德認識和道德信仰,也就是說基本上內化為道德信念。然而在內化為信念的過程中,卻在外化為行為時出現了脫節現象。

在理論上認同的道德規范,常常不能變為大學生實實在在的道德行為。不能從自己做起,是大學生道德上知行脫節的一個突出表現。大多數大學生在觀念上認同甚至崇尚先公后私,但在行為上卻表現為“先己后人”或“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有的甚至以自我為中心;在觀念上認同“重義輕利”的價值取向,崇尚“舍生取義”的壯舉,但在行為上表現為價值取向功利化和實用化;在觀念上認識到有修養是安身立命之本,應該加強修養,完善人格,但在行為上卻難以做到“慎獨”,有時甚至無視社會公德;在觀念上認為應該仁愛為禮,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但在行為上卻“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對別人采取一種冷漠的態度,有時甚至自私自利;在觀念上認為大學生應開拓創新,成就事業,但在行為上卻表現為毅力、恒心不夠,奮斗精神較弱;在觀念上向往純潔甜蜜的愛情,幸福美滿、白頭情老的婚姻生活,但在行為上卻表現為愛情的隨意性,并對婚前性行為持寬容態度;在觀念上認為應孝敬父母,勤儉節約,但在行為上卻往往無視家庭狀況,盲目攀比消費:在觀念上認為應自尊自愛,行為上卻愛慕虛榮:等等。矛盾性和雙重標準,充分反映了處在社會經濟體制轉型期大學生的復雜心態。

二、目前我國高校德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1.應試教育的功利化,使學校無暇顧及學生人格和綜合素質的培養

現在的大學教育,還未能夠真正實現素質教育,無論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手段、評價體系等都帶有明星的應試教育的色彩——功利性。應試教育的存在,使得各個學校教學的安排都圍繞著考試進行,學校教育成了單純的知識傳授教育,其德育功能受到很大的影響。大學生們也很難改變為考試分數面學習的習慣,而“成績”又和獎學金,保送研究生的資格以及找到一個“好工作”的期望緊密掛鉤。有相當多的大學生不是為了某一門課程本身而學習,而是為了這門課程的成績才費心。另有一些學生在進入大學以后無心學習,專門盯著各種獲獎的機會和所謂“鍛煉能力”的機會,他們巧言令色,八面玲瓏,為的是積累評優選先、升學就業的資本,關心的是一個個看得見、懂得著的利益。大學校園里不時出現的因為感情、獎學金,學生干部評選、出國機會等問題而傷人和自傷的事件。

2.德育目標的理想化,使學校德育工作變得“務虛”

德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構筑精神支柱,發掘創造潛能,但在學校的德育工作中,習慣性地把德育目標定位在理想化的虛幻境界中,試圖建立一個“世外桃源”式的環境培養學生成長。學校的德育目標普遍脫離學生的思想實際,德育教師不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和內在需求,只重視遠大理想的樹立;不顧學生的個人利益和主體需要,只求學生的思想風干浪靜。脫離社會生活的德育目標,學生不好理解,更難于在心理上接受。過于理想化、至善化的道德與人格畢竟不會成為社會生活中普遍的道德現象,因此,學生只能膚淺地唯心地理解各種道德要求,這就直接導致了德育目標指向的負載過重、過空、過高,德育內容的大而不當,寬而無邊。過高過空的德育目標容易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出現名義上的“加強”而實際上的“淡化”和名義上的“落實”而實際上的“落虛”現象,最終影響了德育的實效性。

3.德育內容的空泛,使學校的德育工作因脫離現實而被弱化

在德育實踐中,一方面是“大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在不斷得到強化,另一方面又存在“小德育”(即道德教育)在不斷被弱化的問題。我們強化的往往是思想政治教育問題,最基本的人倫道德方面的教育卻在不斷地被弱化。“兩課”教育是高校德育的主要途徑,但“兩課”教育的授課內容大多以上思想政治教育為主,教師的教學又脫離社會實際、脫離學生實際,教師在課堂上教條地灌輸社會主義具有無比的優越性,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等空泛的結論,而沒有用現實生活中的實例去說明和印證這些理論,使學生厭倦、厭學,這樣的課堂教學難以達到思想政治教育和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目的。德育目標的“假、大、空”,德育內容的教條化,德育方式的成人化,是導致高校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長期低迷的主要原因。

4.德育方法的機械灌輸,導致了德育實效被削弱

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的德育方法過于簡單陳舊,缺乏新意,只注重強調理性知識,新沒有把理論與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相結合;習慣于對學生進行外在的強化灌輸,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忽視受教育者對真善美的真實體驗;習慣于對教育層面的一刀切,卻不認同學生的多樣性,差異性。這種教學方法,即使學生背的條條再多,認識再高,如果不去實踐,沒有內化的過程,也是鏡中花、水中月,它會造成學生課上課下兩個樣,課內課外“兩層皮”的后果。傳統的“兩課”教學時效性差,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忽視了教育對象精神方面的需要。這種脫離實際的教學方式與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特征不適應,也不符合思想政治工作的規律。

5.德育評價體系的滯后性,導致了德育的知、行脫節

當前對德育的評價,缺乏科學的制度和體系。大學德育的評價體系實際上還是一種應試教育模式,以“分”定優劣,以成績論成敗,考試成績成為對學生評價的唯一尺度,它是學生能否評優、能否升學、能否畢業的主要依據,而學生的道德素質和修養卻顯得無足輕重。這樣的評價制度極大地削弱了德育的實效,并造成知與行的脫節:第一種表現為知而不行,對各種道德規范內容很熟,知道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可就是不能很好地體現在行動中;第二種表現為知而不完全行,不能做到“慎獨”,有人在場和無人在場不一樣,正規場合與平常生活不一樣,高風格有修養是做給別人看的;第三種表現為“知而己不行卻要他人行”,批評他人頭頭是道,“馬列主義裝進手電筒——照人不照己”。

三、提高我國高校德育有效性的對策

1.優化德育過程

德育過程的優化,包括德育目標、德育內容、德育方法、德育評價體系等各方面的科學合理的構建與實踐,體現在德育目標的具體性、層次性和現實性。德育內容的可操作性和可接受性,德育方法以學生為本的學生道德主體性,以及動態的、學生主動參與的道德評價體系等幾方面。德育的出發點須由“泛政治化”轉向人的全面發展,因此,德育目標應該具有現實性,應以幫助個體實現社會化為目標,培養適應社會的人。高校德育應緊緊圍繞基本的道德品質開展教育,培養學生的責任感、義務感、自信心、效率感,創新性,合作與競爭精神。在德育目標的現實性的基礎上,德育內容應該具有可操作性、可接受性和富有時代特色。科學價值觀和科學道德教育、生態倫理教育和環境道德教育,經濟倫理教育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德教育、信息道德教育、現代人的心理素質教育等,都應該成為在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指導下的學校德育內容。德育載體必須適應新的變化,從激發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出發,合理運用傳媒、網絡等現代技術手段,沖破傳統的道德灌輸模式,注意培養學生道德主體意識,實現德育手段、方法、方式的變革,增強德育的說服力、吸引力和影響力。只有把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標,內容、政策和載體由虛變實,由抽象交具體,并賦予時代特征,才能增強德育工作的實效。

2.提高“兩課”教育的實效

國務委員陳至立在北京高校調研大學生思想教育和公共理論課教學工作時指出: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增強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預見性,主動性;要改革創新,加強工作的時效性和成效性:要貼近大學生的思想、貼近大學生的情感、貼近大學生的實際,使我們的工作充滿生機和活力。高校開設的“兩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要提高“兩課”教學的實效性,必須改革教學方法,樹立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兩課”教育新理念,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對課堂教學進行優化和創新,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主動性。同時要實行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多層次教學,積極引導學生走向社會,接觸社會,觀察社會,思考現實問題,密切聯系社會實際,提高舉生的實踐能力和思想認識,以達到“兩課”教育“內化為信念,外化為行為”的最終目的,使學生最終達到知行合一。

3.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在社會處于轉型期間,競爭越來越激烈,大學生必須有很強的心理適應和承受能力,才能迎接來自各方面的挑戰。《中國普通高等學校德育大綱(試行)》明確提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高等學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部辦公廳日前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綱要(試行)》強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以課堂教學。課外教育指導為主要渠道和基本環節,形成課內與課外、教育與指導、咨詢與自助緊密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網絡和體系;要積極創造條件,運用具有較高信度與效度且適合我國國情的心理評估工具;要充分利用高等學校廣播、電視、計算機網絡、校刊、校報、櫥窗、板報等宣傳媒體,多渠道、多形式地正面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要重視開展大學生心理輔導或咨詢工作,有針對性地向學生提供經常、及時,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導與服務;幫助大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優化心理品質,增強心理適應能力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幫助他們處理好環境適應、學習成才、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進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

4.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思想教育體系

從目前來看,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思想教育體系尚未真正形成。學校教育是大學生道德觀念形成的主要形式,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有效的社會教育對大學生道德觀念的形成也有重大的作用。中國的家庭教育普遍存在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有的家長甚至在孩子品德教育方面反其道而行之,向子女灌輸“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有錢使得鬼推磨”等個人主義,金錢至上的思想。另外,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進一步深入,人們的功利意識比較突出,社會上也確實存在著諸如權性交易、權色交易、權權交易等有悖于社會道德的腐敗現象,這就使我們的思想品德教育效果出現了“5+2=0”的現象(星期一到星期五在學校里接受了五天的品德教育,星期六、日被社會上的不道德現象耳濡目染,效果就沒有了),嚴重地影響了學校教育的實效性。學校、家庭和社會都應當重視對大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把青年學生的德育工作納入整個社會的大系統、大環境之中,空間上向社會發展,時間上向課外延伸,從而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網絡,實行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教育,取得綜合整體教育效應。在三位一體的思想教育網的建立過程中,要發揮學校德育主渠道的作用,堅持教書育人,落到實處;同時要健全學校、家庭聯系制度,形成育人合力;建好德育基地,強化德育效果;聘請校外德育輔導員,開發德育資源;嚴肅批判一些社會丑惡現象,用學校小環境積極影響大環境;堅持揭露和抑制格調低下的影視、報刊、書籍,大力宣傳其危害性,從而使學生在接觸社會實際的政治事物中受到積極的熏陶。

5.建立科學的道德評價體系

思想道德評價對調節青年學生的思想與行為有重要的作用。評價體系的確立,不但使德育目標、德育任務有了一個明確的定位,使廣大學生明確應提倡什么,反對什么;追求什么,克制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什么是善美,什么是丑惡。評價標準確立之后,可以對學生的道德水平、道德行為進行評價,井將評價結果反饋給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教育者可以根據評價結果發現受教育者哪些方面還存在著缺點,以便對癥下藥,有的放矢地作出相應對策,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被教育者可以根據反饋結果修正自己不符合社會要求和規范的言行,提高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與水平。

科學的道德評價體系應該是動態的、重視學生主動參與的。科學的道德評價制度,可以通過完善學生評優評獎體制,改變評審辦法,實行評優評獎學生申報制,并配之以科學有效的獎懲制度來建立。以硬性科學的評價制度增強德育的實效性,有利于受教育者做到知與行的統一。

摘要:目前我國高校德育中存在著一些問題,諸如德育目標的理想化、德育內容的空泛化、德育方法的機械化等,解決這些問題應諸優化德育過程,提高“兩課”德育的實效,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立體教育網及科學的道德評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