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程改革策略論文

時間:2022-09-10 05:05:00

導語: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程改革策略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程改革策略論文

論文摘要:本文在扼要分析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程改革必要性的基礎上,指出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程改革應堅持素質教育為本、堅持時效性與實用性相結合、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相街接的原則。

論文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程改革原則

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社會的飛速發展,科技的日新月異,使得課程改革成為歷史的必然。近年來,各類學校都積極地推行課程改革,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在這改革的浪潮中,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之下,中西文化的交融,人們的思想行為日益多元化。德育教育要適應現代社會形勢.改革勢在必行。但在改革中,我們有雷聲大,雨點小,效率低的感覺。與此同時,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力度不斷加大,高中以及高等院校積極擴招,使得中等職業學校的生存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招生和就業成了學校生存的關鍵問題。中等職業學校為迎合當前社會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提高學校的就業率,各學校都盡可能減少包括德育課在內的基礎理論課的教學課時,盡可能增加專業技能課在教學中的比重。在這一杜會現狀下,探索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程改革的有效形式,提高德育教育的實效性.是中等職業學校德育教育的一個現實課題。在研究這一課題的過程中,德育教育工作者應堅持以下幾個原則。

一、堅持紊質教育為本的原則

當前中職生的素質狀況決定了德育教育必須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思想道德素質是人的素質的核心,但近年來,由于中等職業學校生源泉質量的下降,中職生在思想道德素質、身體心理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等面存在著較大的缺陷,尤其在思想道德面表現得更突出。主要表現在:缺乏理想追求,學習目標不明確;主體意識較差,缺乏自我評價的客觀標準;集體意識淡薄,辦事情,想間題以自我為中心等等。但因近年技能型人才在就業竟爭中具有的優勢,在職業教育界存在著這樣一種誤區:在職業教育階段,技能教育是根本。素質教育,特別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被淡化了。這樣一來,許多中職師生普遍認為,在中職階段,包括德育課在內的基礎理論課是可有可無的課程‘正因如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經常聽到中職生抱怨學校開設德育課程,浪費其專業學習時間;有的學生凡是上德育課不是逃課就是睡覺,這在職業學校是十分普遍的事。因過分強調學生操作技能的訓練而忽略了素質教育在職業教育的重要性。有的學校經常是停了所有基礎理論課,讓學生上實訓課,實訓結束后,學生的紀律性就更差了。中等職業教育屬于職業教育的初級階段,由于高中和高校擴招,中等職業學校的生源受到嚴重影響,現在中職生的素質水平呈現明顯下降趨勢。這樣的誤區只會誤導學生注重專業技能,而忽略其他能力的培養,從而最終影響其在社會就業能力。

加強素質教育是現代社會對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現代社會是一個竟爭的社會,社會的竟爭,是人才的競爭,是人的綜合寒質的較量。而且,在職業教育中,人才培養從專業化向素質化轉變已成為了一股新的力量。尤其是隨著世界制造中心向我國的轉移,我國急需大批高素質的產業技術人才,忽視中職生自我素質的提高的現狀與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是相悖的。

德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在德育教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對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有著積極的意義。我們應當知道,非智力因素,如興趣、愛好、意志品質對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有著重要的意義。《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強調:“素質教育要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因此,德育課程改革堅持素質教育為本,才能順應時代的要求,符合其宗旨。今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又頒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是我國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中職生是未成年人的特殊群體,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中等職業學校德育教育應在注重學生分析能力培養的基礎上,突出中職生現代人格的構建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我們在進行德育課堂教育時,應當在傳授基本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掘教學內容的現實憊義。如在(商品》這一內容的教學中,我們既要講授基本理論知識,但更要注重其素質教育意義.在教學中可從商品到勞動力商品再到精品,通過學生的日常生活體驗,使其認識到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應把自己塑造成精品。然后向學生提出“樹精品意識,立中職生新形象”的觀點,使學生明白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重要性。

二、堅持時效性與實用性相結合的原則

所謂時效性是指在一定時間內能起的作用;實用性是指有實際使用價值。當代科技革命的深刻發展,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哲學社會科學在參加社會管理,解決各種社會問題方面越來越顯示其重要作用,哲學社會科學的職能發生了重大變化,他們不僅具有社會意識的職能,而且越來越具有生產職能,管理職能。使得哲學社會科學的應用性越來越強。哲學社會科學對社會發展和健全人格的積極意義正為社會各界廣泛認同。從目前中等職業學校德育教學體系來看,德育課程所涉及的正是哲學社會科學的范疇。但是傳統德育教學內容過分強調學科體系,注重理論高度,忽略了中職生的實際認知能以及理解水平,而且在教學方式上的空洞說教,造成了老師難教,學生不愿學的現狀。使得德育教育的應用性沒有得到真正體現。

另一方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學生的學習動機日益功利化。對學生而言,他們更多地把時間放在其認為有用的學科上,對德育課程的學習缺乏積極性。因此,在學生素質下降的狀況下,如何改變德育教育有效供給不足的現狀是德育教育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也是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程改革的根本所在。所以,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程改革,在課程內容的設置,教學方法的探索上都應考慮到德育教學的實用性和時效性,使其具有時代氣息,做到既有利子老師教,又利于學生學,充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目前中等職業學校的德育教材來看,其理論化程度遠遠超出了他們的接受能力,因此,在理論課教學中,我們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需要,根據實際課時有目的地選取教學內容。如,《職業道德與職業指導》的就業技巧、職業生涯設計。(法律基礎知識》中的民法、勞動法、刑法等教學內容必須在教學中得到重點關注。公務員之家

三、堅持中等取業教育與離等職業教育相銜接的原則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終身教育體系的建立,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可以以各種形式,如“3+專業”或“3+證書”考試形式進人高等學校學習。除此以外,還可以通過自學、函授等方式求學進取。有鑒子此,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程在課程內容設置、課堂教學時,應考慮到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的延伸性,在教學內容方面,要注意彼此的相互銜接;在教學上應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以便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創造有利的條件。

總之,德育課程改革是必然的趨勢,中等職業學校在德育課程改革之中,應當充分考慮現在中職生的現狀,符合社會的要求才能取得成效,才能擺脫目前德育教育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