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德育視角下生命德育論
時間:2022-09-21 08:33:42
導語:大學德育視角下生命德育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道德教育作為教育基本理論研究的一個專門領域,其真正意義在于“人之為人”,旨在指導人性本善,引導社會向善,使每個人匯聚在一起成為一個有秩序、有效率、有整體精神風貌的社會集群。然而,目前全球范圍內的經濟大爆炸、科技大發展,人類生存卻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災難,出現了面對現實的生命的喪失、生命意識的淡漠、生命意義的迷失等現狀。因此,道德教育要與生命教育相融合,將道德寓于生命價值中,構建生命道德教育。通過對生命教育的內涵、生命教育的必要性以及路徑選擇三個部分,闡述大學德育視角下的生命德育論。
關鍵詞:生命;生命教育;路徑選擇
德育的主體是人,德育的世界是人的世界。當下社會各種思想相互沖擊,大學生作為各種新思想的最先吸納者,嚴重影響了他們對生命的態度。近年來我國高校大學生自殺和傷人事件屢屢發生,大學生由于不理解生命的意義,而忽視生命、漠視生命甚至輕視生命。因此,堅持以人為本、育人為本,關愛生命,尊重生命,升華生命,才能真正實現德育的意義。
一、生命教育的內涵
(一)生命
生命并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對此有不同的解釋。在生物學上,生命泛指一切能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能量代謝、生長繁殖的有機體。“生命”對于我們來說既熟悉又陌生,近在咫尺卻遠在天涯。生活中我們常會說到它,生命價值、生命藝術、職業生命等等,但又很難精確的形容它、概括它,“生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復雜矛盾體。莊子在《莊子•齊物論》中提出了“天地與我并生,而物與我為一”的人與自然的關系。宋朝著名思想家、關學學派的創始人張載,提出“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意思是天地萬物與人類一樣都是一母同胞,人類要愛天地、愛萬物。這一思想與墨子的“兼愛”相似。不僅如此,每一種偉大的信仰也都教導人類要敬畏生命,例如佛教、伊斯蘭教等關注生物界的一切生命。可見,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把道德關懷的范圍從人擴展到有感覺苦樂能力的動物,再到有生命特征的所有存在物,是古老哲學思維的共生思想。
(二)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以生命為中心,對生命進行詮釋;以教育為方法,幫助學生認識生命、領悟生命、珍愛生命、升華生命,以獲得生命真諦的教育活動。它是一切教育的前提,是教育的最高追求。生命教育不是單純的生命的成長,是使生命全面、均衡、協調發展,實現生命的意義、完善生命的價值,培養出身心健康、關愛生命的富有創造力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這個宇宙中,任何以生命形式存在的生物都是相互依存的,由獨特的鏈條相互串聯,不可分割,每一種生物都有自身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人類更是生物鏈條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離開任何生物都無法獨立生存。所以,生命教育是要求我們關注萬物之生命,呵護自然之生命,敬畏精神之生命。恩格斯曾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近幾年,隨著人類的擴張手段越來越多樣,野心越來越膨脹,大自然對人類的報復也顯現出來。造成這種后果的原因就是人類對個體以外的生命的冷漠,正是由于當下社會忽視生命教育,未能給學生從小樹立起正確的生命價值觀,認為只有“人”才是生命,關愛生命是關愛“人”的生命,從而導致人類對于傷害或是殺戮其他生命的態度是無關緊要的。所以,生命教育的意義就是認識生命、完善生命,把人性中善與美的東西挖掘出來,用生命撫慰生命,用生命守護生命,用生命滋養生命,用生命照耀生命。
二、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在20世紀里,生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毀滅與威脅。兩次世界大戰和一些地區的局部戰爭,導致的死傷人數多達1.6億;20世紀初汽車在中國的出現,致使那一年因為交通肇事的死亡人數增至3000萬。對一個國家、一個社會而言,無論是在戰爭還是自然災害中,喪失的生命都可以用數據來計算,然而,對一個人、一個家庭而言,生命就是一切,喪失的生命將帶來的是難以衡量的痛楚。大學生作為國家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肩上擔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對國家、社會的未來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在今天的社會里,科技發達、物欲充斥著校園,生命也變得簡單、物化,可以被估量,可以被替代。這樣一來,人類自古以來形成的對生命的敬畏之感便不復存在了,反而是無所謂的態度占了上風。
(一)生命教育是促進個人身心健康發展的前提條件
21世紀以來,受工業化的影響,教育也被貼上了工業化、物質化的標簽。學生接受教育不再是單純的求學求知,而被認為是求職加薪的手段,忽視了教育最基本的育人功能,導致學生也將學習視為一種未來謀職獲取高收益的功利性手段。長久下去,學生們在校園內缺乏關愛的感受,在社會中也會因為物欲缺失精神的構建,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冷漠,使人類對生命產生一種淡漠的態度,對生命無視、漠視與殘忍。當代為數不少的大中小學生,由于缺乏正確的生命教育,造成對生命的冷漠,不在意自己的行為是否威脅了生命,把行為與生命割裂開來,這種行為在現實的生活中更是“隨處可見”。例如,校園霸凌的事件頻繁發生,為了一點小事,便欺辱同學;也有的人,為情自殺,大多的旁觀者們則是以“好玩”的心態來看熱鬧。這種對生命漠視的現象不僅發生在人與人之間,人與動物、人與自然之間也常有發生。如浪費資源、破壞環境、踐踏草坪,還有虐待動物、射殺動物等。更為可怕的是人對生命的殘忍。因此,對大學生進行生命教育有利于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生命觀,克服學習生活中帶來的壓力,增強責任意識,促進個人身心健康發展;在大學德育視角下,生命教育有助于學生處理好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學會善待他人,正視生命的意義,從而增強社會責任感,形成健康的心理,樹立積極的生命意識。
(二)生命教育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要保障
在大學德育視角下,生命教育有助于人們協調社會中的各種矛盾和社會關系,引導人們正確處理多方利益關系,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此外,生命教育作為維護社會穩定和良好秩序、規范公民行為的必要手段,有助于增強社會凝聚力,發揮公民的生命意義、奉獻自己的生命價值,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三)生命教育是保障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
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條件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力大發展,大學生在心理和生理上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尤其是現在學生大多從小在優渥的環境下成長,自尊心極強,很少經歷挫折,在這種應試教育的高壓下,他們很難不會產生疲憊、厭倦的情緒,覺得生活缺少激情與活力,對生活感到無趣甚至對生命淡漠。因此,生命教育的實施,有助于人們能夠主動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理解、包容對方,促進人與人之間矛盾的轉化,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提供積極健康的校園環境,使他們在校園的教育下養成敬畏生命、關愛生命的良好品德,在校園的庇護下茁壯成長,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發揮自己的光和熱。在大學德育視角下,引導受教育者關注生命、敬畏生命是生命德育的根本任務,它具有多方面的價值。從個體角度來看,它可以使個體與外部建立和諧的關系,愛護個人與他人的生命,從而保證個體能夠順利地開展自己的學習、工作,有利于個體各方面的發展,創造自己的精神財富;從社會角度來看,崇敬生命,對待生態環境,要像對待自己的生命一樣,通過生命教育,提高個人的道德素質,進而提升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保障。通過這些可以發現生命德育存在一種“隱性功能”即通過發展與完善人的道德品質,實現生命價值,滿足人的精神生命需要。
三、生命教育的路徑選擇
在大學德育視角下,生命教育對人類自身發展,促進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有著重要意義。隨著經濟發展,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密切,生命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前提,為了實現社會的更好發展,高等教育領域應當加快推進生命教育的實施。
(一)開設相關課程,培養學生的生命意識
隨著義務教育的普及,父母對子女的受教育問題越來越重視,教師就成為了學生們最長接觸的人,也是最了解每一位學生的人。通過開設與生命教育有關的課程,使教師有目的、有機會開展教學活動,全面系統地向學生們傳授生命的內涵與意義,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生命觀,認識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例如,大一新生一入學就要上的形勢政策課、心理健康講座以及生命安全教育等,學校還可以利用各種資源,創設各種情景,讓學生充分融入到情境當中,引導學生進行體驗,充分提高學生對生命的認識。此外,教師通過傳達他們對學生的愛,并以自身的寬闊胸懷、開放思維、獨立人格影響學生,為學生帶來寬松、自由、富有創造力和活力的校園生活。
(二)展開實踐體驗,幫助學生領悟生命的意義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因此,要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生命流失的無奈,在實踐中體驗生命遭到威脅時的痛苦。實踐出真知,大力開展生命實踐體驗活動,讓學生們在充滿生命的生機與活力的氛圍中,加深他們對生命的理解,認識到生命的重要性,體會到社會的和諧發展需要人與人之間充滿生命活力與熱情。并且通過這些實踐活動,讓學生們置身于社會關系中與他人交往,親身感受生命的重要性,促使他們積極的接受生命教育,培養自身的生命價值觀,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形成正確的生命道德意義。
(三)聯合社會、學校、家庭三方協同開展生命教育
從社會角度來看,社會的穩定與長治久安離不開生命的茁壯成長,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同時聯合學校、家庭,三方力量一齊出動,積極宣傳健康的生命價值榜樣,關閉危害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不良場所,為學生健康成長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生命作為一種獨特現象,世界萬物的生命都只有一次,也就是說,世上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個體,每個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我們要關愛每一個生命,珍惜生命體的存在,處理好自保與利他的關系,同時,還要敬畏自然,對自然所奉獻的一切懷有感恩之情,所以生命教育的意義就在于此。我們更要奉行生命之美,將關愛生命作為一種德行,有助于推動社會治理的順利進行,促進個人幸福生活的形成,并且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在大學德育的視角下,生命教育如同其他道德一樣,必須通過學習才能獲得,人類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與國家富強。
參考文獻
[1]陳黎明.生命教育的哲學思考[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0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錢俊生,余謀昌.生態哲學[M].北京:中國中央黨校出版社,2004
作者:溫若祺 單位:河北科技大學
- 上一篇:音樂教育在德育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 下一篇:機電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