隊伍建設比較啟示論文

時間:2022-05-15 05:46:00

導語:隊伍建設比較啟示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隊伍建設比較啟示論文

[摘要]通過對中美大學校長的遴選制度包括遴選程序、校長素質和角色定位等方面的比較,得出對我國大學校長隊伍建設的有益啟示:改革大學校長遴選制度,拓寬校長的來源渠道;注重校長培訓,提高校長綜合素質;明晰校長角色定位,強化校長專業職能;加強校長工作的評估和監督,把握校長工作方向,以期加快我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步伐。

[關鍵詞]美國;大學校長;啟示

校長在大學發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校長個人的辦學思想和辦學能力直接影響到其在任期間甚至多年后大學的發展。本文通過對中美大學校長的遴選制度包括遴選程序、校長素質和角色定位等方面進行比較,以期對我國大學校長隊伍建設提供有益的啟示,“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力爭在新時期進一步加強大學校長隊伍建設,加快我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步伐。

一、中美兩國大學校長隊伍建設比較

1.遴選程序的比較

美國法律規定,所有高等學校無論是公立的還是私立的,都被認為是獨立公司。因此,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董事會,董事會有權監督學校的運作與管理[1]。董事會通過一定的嚴格程序來決定校長人選,校長則直接向董事會負責。其具體程序為:(1)由校董事會成員、教師代表、職工代表以及校友代表等組成校長選拔委員會。(2)由學校董事會討論決定校長的任職資格。(3)校董事會在國家(美國)著名的高等教育雜志或其它有影響的報紙、媒體上招聘校長廣告,同時,還會寫信給一些知名的校友、其它學校校長、教務長等,請他們推薦人選。(4)校長選拔委員會確定候選人。(5)校董事會根據前面的工作匯報,集體討論決定校長人選。

與美國系統嚴格的大學校長選拔程序相比,我國大學校長的選拔制度長期以來與政府官員的遴選制度如出一轍。我國大學校長一般都由上級政府或主管部門選拔、任命,在這一過程中,上級有關部門也會征求部分教師的意見,但是這些意見一般很少向教師反饋,基本上是不透明的,教師幾乎不了解自己的意見是否被采納及采納的情況如何。而且,并不是每位教師都有機會在自己校長的選拔過程中提出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因此,可以說我國大選校長的選拔至今還沒有一個基本的制度可以遵循,廣大教師還沒有參與校長遴選的權利。

2.綜合素質要求的比較

美國大學校長的資格因學校的類型、規模、具體情況和地理位置等的不同而不盡相同,但都必須具備豐富的管理經驗、政治活動能力和較高的學術水平。除了具備良好的個人品質和基本的道德修養以外,他們更注重的品質是熟悉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尤其要有個性,有對大學深刻的理解,持有鮮明的大學理念。作為大學的校長,他必須能夠使自己的學校在整個高等教育體系中準確定位,并制定切實可行的任期目標,實踐自己具有特色的大學理念。

而我國按照行政模式選拔的大學校長,大多具有一定的行政級別,這使得校長注重對上級負責,時刻關注上級有關部門的各種政策指令,接受各種規定的制約與限制。同時,校長還承載著校內的廣大教職工的期望,希望校長在激烈的競爭中辦好學校,解決好學校存在的問題,給學校創建美好的前景。由此,選拔更注重其行政職能和職務能力,可以處理一些較為復雜的問題和關系,對其學術水平和辦學理念關注不足,甚至有些校長并不具有自己獨特的教育理念,也沒有自己鮮明的教育理想。

3.角色定位的比較

由于校長選拔的要求和程序不同,決定了校長的素質結構有一定的差異,而在實際的工作中,外界的干預、實際工作的需要和校長本人的理念不同就決定了校長的角色定位不同。

美國新校長到任后,董事會或下屬的相關機構和人員有權利、有義務讓校長懂得“讓校長領導一切”、“校長能夠領導一切”、“校長的權力是絕對第一位的”等觀念是極其錯誤的,因為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集體的利益至高無上[2]。在這里,他既是一位領導者,更是一個合作伙伴,一個持有鮮明旗幟的銳意改革者和一個鎖定明確目標的掌舵手。他更注重的是集思廣益,實踐自己的教育理念。而我國的大學校長卻在很大程度上丟棄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動搖了自己的治學信念,歪曲了自己的辦學觀念。

二、對我國大學校長隊伍建設的啟示

美國大學與中國大學的領導體制雖然不同,但是,大學校長對大學的管理理念、管理規律、管理策略等是相通的。從我國大學辦學實際出發,借鑒美國大學校長遴選制度的經驗,得出引導我國大學校長隊伍建設的啟示。

1.改革校長遴選制度,拓寬校長來源渠道

首先,要充分認識大學的本質特征,把大學校長的崗位與國家行政級別徹底分開。給大學校長的崗位冠以政府官員的行政級別,這樣會促使校長的行為模式越來越趨同于政府官員,與教師的距離漸行漸遠,從而使得行政權力不斷地侵蝕學術權力。因此,我們要適度約束校長的行政權力,從根本上改變大學校長目前的官員式思維定勢和行為模式,遴選出熟悉高等教育、理解大學、致力于實現大學理想的人出任大學校長。

其次,大學校長的選拔不僅要面向本校、本地市,更要面向全國或國際。局限于本校或本地市的選擇范圍是遠遠不夠的,而且“近親繁殖”對學校的發展也是不利的。不同省區或不同國家的、具有豐富的教育經歷和生活閱歷的校長可以給我們帶來新思維、新理念,可以構建更為合理、科學的管理體制,帶動我們的高等教育事業更好地發展,更好地為學校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服務。

再次,大學校長的選拔要充分體現公開、公正、公平的競爭原則。借鑒美國的經驗,我國也應該成立專門的大學校長“選拔班子”,要客觀、公正地調研和評價每一位候選人的學術水平、管理能力和其他各種能力,并深入調查,全面考察每個人的品行和素養,確保將學術水平高、管理能力強、交際能力好、修養好、品德高的人選拔到高校的領導崗位上來。

2.注重校長培訓,提高校長綜合素質

從校長的角色能力與培養方面來講,我國目前還沒有專業校長培訓機構。借鑒美國的做法,我國不僅要對在任校長進行“專業化”培訓,而且要注重后備力量的培養。

建設世界一流的大學校長隊伍,必然會對其綜合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據有關學者研究,高校校長的綜合型素質結構模式應包括以下幾個相互聯系的方面:一是決定高校校長領導活動目的方向性的素質(主要包括高校校長的教育理想和辦學理念);二是決定高校校長領導活動過程調控的素質(主要包括民主作風、人格魅力、意志品質等);三是決定高校校長領導活動質量與成效的素質(主要體現在學術水平、教育管理能力、創造力等三方面)[3]。由此可以看出,現代大學校長的角色逐漸整合化,職能趨于多樣化。他們既要持有鮮明的辦學理念,把握學校的發展方向,又要具有較強的管理能力,處理與協調好校內外的各種關系,還要維護學校形象,推動學校改革,提高教育質量。這都有待于校長綜合素質的不斷提高。

3.明晰校長角色定位,強化校長專業職能

目前,高校管理干部和教師混崗的“雙肩挑”現象在我國大學中還普遍存在。我國的大學校長往往身兼數職,追求的目標也呈現多元化,既要當好校長,又要當好教授,還要成為學術泰斗,如此一來,結果什么都辦不好。要成為一名世界一流的大學校長,就要放棄至少是暫時放棄教學和學術研究。在第一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哈佛大學校長介紹說,“美國大學校長上任前就已基本確立了自己的學術地位,一旦做了校長,就必須放棄學術研究”。在中國,大學校長們其實也承認,真正要當好校長,是根本沒有時間去搞教學和科研的。天津大學校長單平教授同樣也認為,“既要搞好科研,又要管理好學校,這是不可能的”[4]。由此可以看出,要提高我國大學校長管理大學的水平和質量,必須建立現代大學制度,明確校長的角色定位,強化校長的專業職能,使校長全身心專職于校務管理,成為“職業化校長”。這是世界成功大學的辦學經驗和新世紀大學的發展趨勢,也是現代大學實施科學化管理的實際需要。

4.加強校長工作評估,把握工作方向

系統化的評價機制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校長隊伍的有力促進。現代大學理應成立專門的組織對大學校長的工作進行定期評估,實施有效監管,使其更好地把握工作方向,保證校長工作的健康、持續、穩步開展。建立系統化的評價機制,首先要成立專門的評價組織,其成員由社會、企業、政府、家長、教師、學生等不同群體的代表組成,以保證校長的工作接受不同層面的評價與監督。其次,應建立科學化的校長評價考核指標,這是推進校長職業化的重要依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要在聘期內對校長的工作進行考核,根據考核結果做出等次評價并將結果記入個人檔案,以此作為續聘、獎懲的客觀依據。再次,應建立規范化的校長職級評定機制。打破原來校長職務與行政級別掛鉤的管理制度,建立校長職級檔案,制定校長職級標準,提高校長職級待遇,實行校長職級工資,在一定程度上運用市場手段調節校長的薪酬水平,將優秀人才選聘到大學校長崗位上,適時地調整薪酬制來維持職責與權益之間的平衡。

制度化的監督機制是促進大學校長職業化發展的根本保障。新任校長首先確定自己的任期目標、工作步驟和保證措施,并將其目標及配套設施公布于眾,并限期完成。校長在聘期內要接受紀檢、監察部門的職能監督,接受學校廣大教職工的民主監督,接受社會各界人士和學生家長代表的社會監督。校長聘期屆滿或離任時,接受審計機關的經濟責任審計監督。

通過借鑒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不斷對我國大學校長的遴選制度進行改革,穩步實現職務化校長向職業化、專業化校長的順利過渡,我們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夢想的實現將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魏士強.美國大學校長的選拔及主要特點[J].中國高等教育,2003,(17):41-42.

[2]王東波.美國大學校長選聘制的啟示[J].江蘇圖書館學報,2002(6):47-48.

[3]韓延明,等.改革視野中的大學教育[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6.312-313.

[4]張光慧.廢除中國大學校長“雙肩挑”制度[J].今日中國論壇,2005,(6):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