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困境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08 04:48:00
導語:德育困境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四則個案資料
資料一:璐璐是一名小班的幼兒,在班里她不說話,不與同伴交往,不愛玩玩具,不運動,她拒絕參加班里組織的任何活動,一個人默默地坐在小椅子上不讓小朋友接近她。小朋友和她接近同她交往時,她要么不理會,要么推開小朋友,甚至用雙手捂著臉哭。經過觀察,璐璐雖然不同人交往,但她會用眼睛注視老師和小朋友的活動,當有的小朋友做出滑稽的動作時,她也會哈哈大笑,而當她發現有人看她時,她會立即收起笑容,像什么也沒發生一樣。
資料二:2005年8月20日下午4時多,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26歲的衡陽籍在讀博士生孟懿從研究所教學樓7樓縱身跳下,一聲重物砸地的悶響打斷了正在會議室集中學習的研究所工作人員,同時也奪走了孟懿年輕的生命。
一封事先張揚的遺書,末尾寫著:“自殺原因:厭世,想偷懶,精神抑郁。”
資料三:2月23日下午1時20分,昆明市公安局接報云南某大學學生公寓一宿舍發現一具男性遺體。經公安機關現場勘查,在該宿舍柜子內共發現4具被鈍器擊打致死的男性遺體。經警方認定,云南大學在校學生馬加爵有重大作案嫌疑……
6月17日上午9點,云南省昆明市中級人民法院宣告了云南省高級法院對馬加爵的死刑復核裁定。經復核,云南省高級法院裁定核準昆明中院以故意殺人罪判處馬加爵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的刑事判決。
資料四: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許國彬教授等人曾經對本科生進行的一次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學習困難”、“人際交往障礙”和“理想與現實沖突”在大學生心理挫折原因中名列前三。隨著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進入大學,對人際關系處理的“無能”更明顯地表現出來,在調查中,有48.3%的大一新生認為自己存在人際交往障礙。
(二)資料分析:德育發展中存在自我認同問題
資料一中的璐璐會用眼睛注視老師和小朋友的活動,而且當小朋友做出滑稽動作時,也會哈哈大笑。但是就怕別人看她,怕與別人進行言語交流,說明璐璐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卻不敢讓自己與外界接觸,不敢在外人面前表達自己,璐璐的事例所反映出來的實質上是一個兒童自我認同問題。
資料二中的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26歲的在讀博士孟懿跳樓輕生,著實讓世人為之惋惜,同時也讓世人不理解。其實,從孟懿跳樓前留下的兩封遺書中可以體會他當時的心態,生活枯燥乏味,生命中找不到更高的人生追求,生活意義感的缺失讓孟懿選擇了放棄自己的生命。
資料三中的云南大學馬加爵事件可謂觸目驚心,給世人留下了深深的遺憾與長久的反思。人們似乎很難理解他下毒手殺死寢室四室友以及他自己被槍決時那一刻的心境。他對世界無情,世界也與他無緣,“情”字在他心中沒有一席之地,缺乏情感體驗讓他喪失了理智。
資料四似乎沒有資料二、三那么驚心動魄,卻也是一條很重要的導火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施之于人”這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黃金法則,似乎在任何時候都適用。而在當代大學生中,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在家中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到學校很難與同學和睦相處,寢室矛盾一觸即發。同學與同學之間很難相互交流、相互溝通,形成和諧局面。
無論是孟懿因為意義感的喪失而輕生、馬加爵因為缺乏情感體驗而狠心殺死寢室四室友,還是寢室里有些同學因為以自我為中心而導致同學關系很難相處,其實質都是當代大學生自我認同出現危機的體現。
以上四則資料,從小璐璐害怕與外界接觸到孟懿輕生、馬加爵殺人以及寢室同學關系很難處理,可以看出當前德育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自我認同問題。
二、嬰幼兒時期的自我認同問題
自我認同的核心問題是本體安全,本體安全作為自我認同的生長點,是在嬰兒的早期經驗中獲得的,是建立在自我意識、自我認識的基礎之上的。當兒童在鏡子里、照片上或屏幕上看見自己的映像時,會引起他的極高的、特殊的興趣,就好像他本人和鏡子里、照片上或屏幕上的第二個他同時共存似的。拉康將之稱為鏡像階段,即“指自我的結構化,是自己第一次將自身稱為‘我’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兒童通過鏡子里自己的映像獲得了一個初步的自我形象、自我統一性,暫時迎得心里的整合與安定。
當然,兒童從鏡子里的映像認出自己,使他們對自身個體有了較為清楚的認識。但是,要使兒童真正認同自己,還必須讓他參與更廣泛的活動,包括一些同齡人的活動,這在米德那里“表現在游戲和競賽活動中”。兒童在游戲中玩做媽媽、做老師、做警察,即我們通常所說的扮演不同的角色。當他扮演警察時,遇到壞蛋,他就會去追趕壞蛋。同時,兒童在競賽中,自己的特定反應決定于組織里的那些人的態度,這個有組織的共同體,使兒童的個體自我得到統一,米德將其稱為“泛化的他人”。兒童也正是在這個有組織的他人的活動中產生了統一性,建立起他自己的自我,在有組織的活動中認同自己。
資料一中的璐璐缺乏與老師和同學之間的交流,不敢參與同學們的活動,缺乏自信,不相信他人。因為在璐璐的世界里,外部世界是不可靠的,她對他人或他物缺乏真實性的感受,在他人那里沒有建立起基本的信任,更沒有在與同學們的共同活動中認同自己。
三、青少年時期的自我認同問題
這里有一個例子,“一個一年級大學生在系辦公室門口探頭探腦,迎著一位走出來的教授說到:‘教授,有一個問題使我苦惱,我想向您求教。’‘什么問題?’教授問道(他是一位著名的邏輯專家)。‘怎么說呢,有時候我覺得我并不存在。‘誰覺得你不存在?’教授追問道。‘我覺得,’那大學生驚慌失措地回答了一句,再也沒有說什么就溜了。他感到自己的問題太荒唐,他很難為情,所以不敢說下去了。”也許,那位年輕人是失去了自身肉體的實在感,或是他感到沒有什么情感體驗,陷入了麻木不仁的狀態?或許是他覺得什么事都身不由己,自己不能做主,總是受人控制?或者是他意識到自己的生活不充實,沒有什么意義可言?其實這個年輕人正體驗著的就是個自我認同焦慮問題。
關于自我認同問題,有人認為“自我認同涉及到三個方面的問題:自我的同一性的建構、自我歸屬感的獲得、自我意義感的追尋。而自我認同焦慮恰好與以上三個方面相對應,即自我同一性的解構、自我歸屬感的匱乏和自我意義感的喪失。”在這里將其闡釋為對三個問題的追問,即“我存在嗎?”“我是誰?”“我為何而存在?”,這三個問題是相互聯系又層層遞進的,帶著人們尋找對自我的解答。
“我存在嗎?”這個問題是對生命與情感體驗的追尋。人類要存在,首先是作為一個生命有機體而存在,生命有機體是獲得自我、可以進行情感體驗的首要條件。現代社會讓一部分人的生命與情感分離,就像前面的那個年輕人所說的他覺得他自己并不存在,也許他正在體驗著這種分離的感覺。
對“我存在嗎?”這個問題的進一步追問,就落腳到“我是誰?”了。“我是誰?”這個問題是一種身份的確證,一種歸屬感的獲得。現代社會的流動性很難使人具有一種連續的感覺,當穩固的社會關系被打破后,人們之間的共同感被逐漸消解掉,取而代之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陌生感。
接下來,人們就會反過來思考自身的意義了,即“我為何而存在?”,這是對人生意義價值的追問。到了現代社會,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明更新,人們征服自然界的欲望不斷膨脹,在大自然面前人類成了赤裸裸的征服者,成為了和諧秩序的破壞者,人類在自然面前的意義要大打折扣了。
上述三個問題反映了現代社會普遍存在的自我認同焦慮問題,就如資料中的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26歲的在讀博士孟懿,生活中找不到寄托,生命對他已無意義,最后選擇放棄了自己的生命;云南大學的馬加爵事件以及學生宿舍關系難以相處都反映了當前有些青少年人際關系冷漠,缺乏情感體驗。這些現象都是當代青少年自我認同出現危機的體現,這也是擺在我們德育發展面前的一個核心課題。
自我認同出現危機并不意味著無路可循,矛盾是無處不在的,有矛盾才會激發人們解決矛盾的勇氣和信心。當前我們的德育發展也要在遵循人的內心發展規律下,重塑人的自我認同,朝著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里所強調的“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的共產主義道德思想奮斗,追求人格的完善以及人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德]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蘇]伊謝科恩.自我論:個人與個人自我意識[M].佟景韓,范國恩,許宏治譯,北京:三聯書店,1986
[3][日]福原泰平,拉康:鏡像階段[M].王小峰,李濯凡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4][美]喬治H米德,心靈、自我與社會[M],趙月瑟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2
[5]吳玉軍,現代社會與自我認同焦慮[J]天津社會科學,2005,(6)
[摘要]在現代社會條件下,新舊體制的轉換,新舊觀念的沖突,不可避免地會帶來許多新問題、新矛盾。這些問題也或多或少的反映在當代兒童、青少年身上,他們其中的一部分追求新奇、前衛,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對周圍世界漠不關心,造成人際關系難處理,嚴重的甚至出現一些心理問題,在這種追求新奇的潮流中他們慢慢喪失了自我。因此,當前德育發展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學生的自我認同問題。
[關鍵詞]德育自我認同困境
- 上一篇:煤炭工業新發展會議講話
- 下一篇:工業生產許可證申辦咨詢會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