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與民族傳統文化的關系論文
時間:2022-09-10 06:30:00
導語:德育教育與民族傳統文化的關系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民族傳統文化是新時期民族地區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具有一脈相承的教育屬性;在實施以民族傳統文化為背景的德育教育中,民族地區面臨網絡文化沖擊、功能弱化等諸多現實問題;立足民族傳統文化特色,走創新發展的德育教育之路,才是破解難題的關鍵。
論文關鍵詞:民族傳統文化;德育教育;創新發展
早在**年,我黨就提出了“以德治國”的治國方略。隨著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不斷深入,中央對加強和改進民族地區新時期德育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強調要“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要體現優良傳統??反映時代特點”等等。結合目前民族地區德育教育的實際,進一步深挖民族傳統文化的內涵,使之繼續為民族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無疑具有現實意義。基于此,本文試就民族地區德育教育與民族傳統文化關系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今后的發展方向等進行闡述。
一、一脈相承的教育理念
自古以來,各少數民族就以世代相傳的形式,將他們在生產生活和宗教祭祀等活動中所形成的傳統文化固定下來。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轉型。一些愚昧的、落后的文化被淘汰出局,相反那些積極的、健康的、符合時代精神的傳統文化則被傳承下來,對各民族群眾起到啟迪思想、凈化心靈的作用。依家庭美德和社會公德兩個層面,將民族傳統文化中能夠繼續為我所用的德育教育內容歸納如下:
(一)家庭美德
少數民族以家庭美德為背景所進行的德育教育,涉及戀愛婚姻、勤儉持家、孝敬父母、家庭和睦等多個方面。
1.尊老敬老。盡管在尊老敬老的形式上有所差別,但各民族始終秉持“善待老者”的認知理念。以捕魚為生的赫哲人自古就養成了尊敬老人的良好慣習。老幼相見時,一定要長幼有序,有禮有節。滿族則強調“愛親敬長”、“孝父母,悌兄長”等。高山族在確定社會地位高下時,不是以財富而是以“年齡的長幼次序”來決定。白族為體現尊老敬老的禮儀,逢年過節便為在世或過世的長者擺“敬老宴”。
2.戀愛婚姻。各民族青年男女為追求自由幸福的婚姻,均確立了與之相符的婚戀觀。古代蒙古婚俗“只要雙方情愿,男女年齡相仿便可婚配??婚前的戀愛比較自由。一赫哲族傳統婚姻把勞動好、捕魚打獵是能手等作為選婿標準,把手藝巧、聰明賢惠等作為選媳標準,把追求純潔專一、白頭偕老、永不分離等作為愛情的基礎。生活在湘西地區的土家族、苗族等少數民族在婚戀問題上,同樣具有”自由戀愛,忠貞愛情;尊崇女性,男女平等思想。
3.待人待客。受生產、生活環境影響,各少數民族在待人待客方面,均表現出熱情豪放、誠實開朗的民族性格。赫哲人很早就養成了熱情好客、誠懇待人的良好習慣。每逢有客人到訪,必熱情招待,并以歌助興。土家人除吃請外,還把”擺手舞“作為待客必跳的民族舞蹈。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少數民族不管客人相識與否,同樣會熱情相待,讓他們感受到家人般的溫暖。
4.生產勞動。盡管各少數民族的文化背景千差萬別,但每個家庭都十分重視對子女的勞動知識教育。赫哲族和鄂倫春族男孩長到六七歲時,父親等長輩便讓他們接受捕魚獵獸知識教育,女孩則在母親等長輩的言傳身教下,接受采集及其他家務知識教育。納西族凡紡織、耕地、采集等生產、生活知識,同樣會傳授給自己的子女。其他各民族家長亦以兒歌、諺語等形式,向子女傳授相關的勞動知識,故有”辛勤勞動,受人尊重“等生產諺語沿襲下來。
(二)社會公德
社會公德是指各少數民族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積淀下來的道德準則、文化觀念和思想傳統等的統稱。歸納少數民族社會公德的表現形式,有重情尚義、謙和好禮、熱心公益、樂于助人、講究衛生、保護環境、鄰里團結等內容。
1.扶助弱勢群體。在各少數民族群體意識中,都有扶危扶助弱勢群體的思想和行為。赫哲族在分配漁獵產品時,都要拿出一部分送給鰥寡孤獨或喪失勞動能力者,以體現與人為善、互助互愛、扶危濟困等思想。獨龍人則認為,”有飯不給大家吃,那是最羞恥的事情“”J。蒙古族、朝鮮族、維吾爾族、壯族等亦有相應的扶助辦法,使那些處于貧困邊緣的少數民族群眾及時受到救助。
2.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出于民族生存的發展需要,各少數民族十分注意保護周邊的自然資源,不做有違自然規律的事情,這已成為各族群眾公認的行為準則,并沿襲至今。蒙古人早就有“保護牧場,防止草原荒火”思想,要求族人嚴格遵守。除草原外,他們還注意保護水源,并有“不在光天化日之下坐于水中,不在河中洗手,不用金銀器汲水”糾等規定。廣西少數民族受傳統習慣法影響,有保護神林、封山育林等思想,對房屋周圍的古樹亦不得破壞。壯族群眾每年春節過后,都開展植樹造林活動,瑤族群眾更有種樹還山等環保思想。
3.注重人居環境建設。很久以前,各少數民族就注重人居環境的美化、綠化和潔凈化。維吾爾族房前屋后必種植果園,為保持室外環境的清潔衛生,他們從不把廁所建在大門口或顯眼位置。侗族村寨在選址時,多選“前有溪河,后有青山”的地段,周圍種植參天古樹作為“風水林”,大路小巷鋪上石板路,再配上宏偉的鼓樓及別具特色的風雨橋,體現了侗族人特有的審美情趣。
4.鄰里和睦。由于居地分散、偏遠的緣故,各少數民族對鄰里之問的團結和睦十分重視。布依族用“一支筷子易折斷,十支筷子如鐵棒”等諺語來強調鄰里團結的重要性,南方少數民族還把“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等互助思想,作為鄰里之間相互交往的道德標準和行為準則。北方各少數民族鄰里之間,每每遇到婚喪嫁娶等大事,都會不計報酬,主動熱情地幫忙相助。
為把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民族地區的德育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我黨陸續頒發了三個綱領性文件,以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其中,中共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對道德建設提出了“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等思想。中共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提出了道德建設的三大原則為“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三大領域為“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年頒布實施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使道德建設最終從精神文明建設中獨立出來。可以說,這三個綱領性文獻所確定的教育主題,在許多方面都涉及到民族傳統文化的內容,二者相互補充,相互借鑒,相互搭臺,相互印證,互為載體,互設平臺,體現出民族傳統文化的內容在新時期民族地區德育教育中的與時俱進性。
為突出德育教育與民族傳統文化一脈相承的教育屬性,各民族地區以《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文件為藍本,以民族地區在校大學生和中小學生為重點,有的放矢地開展了喜聞樂見的德育教育活動,由于教育內容貼近各族學生實際,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教育效果,受到了各族學生及其家長的普遍歡迎。
二、民族傳統文化在德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民族傳統文化作為民族地區德育教育的一部分,雖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受民族地區大環境影響,仍存在一些值得關注的癥結問題,這些問題主要有:
(一)網絡對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的沖擊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與推廣,網絡漸次成為傳播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也是新時代民族地區加強未成年人德育教育的有效手段。但在傳播過程中,網絡文化對德育教育中的民族傳統文化沖擊較大。一是民族青少年對網絡產生依賴或急功近利思想,直接影響了德育教育質量。在一些民族院校,民族大學生把大部分時間都沉溺于網絡游戲、聊天或其他內容,有的上網成癮。有些大學生撰寫論文時,也往往上網查資料,然后七拼八湊蒙混過關,個別大學生為圖方便甚至抄襲他人論文。極個別大學生因受不健康思想影響,甚至走向違法犯罪道路。由于上網的動機和目的不同,自然使民族大學生弱化學習動力,對網絡產生過度依賴和急功近利思想,使德育德育效果打了折扣。二是網絡文化無孔不入,使民族青少年對德育教育有所削弱。網絡世界是一個由多元文化構成的文化共同體,由于西方文化特別是其他不良文化的不時滲透,與民族傳統文化爭市場、爭讀者,致使民族傳統文化周圍泥沙俱下,良莠不齊,一些民族青少年瀏覽相關網站時,若不有意識地去其糟粕,吸其精華,極易產生負面影響,出現“深邃思辨有所淡化、情操陶冶有所缺乏、精神意義有所削弱”等現象,并出現庸俗化趨勢。鑒于網絡中民族傳統文化德育教育功能的嚴重缺失,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三是網絡文化對民族青少年“三觀”建設產生消極影響。健康的、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對民族青少年世界觀的形成將產生積極的影響。由于他們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和價值觀形成時期,受年齡和認知能力限制,一些民族青少年抵御不健康網絡文化的自制力不是很強,尤其是色情、暴力、賭博、愚昧迷信等不健康內容或其他有害信息混雜其中,如若把持不好,極易把他們引入歧途,并對他們的德育教育產生消極影響。
(二)德育教育內容似有弱化趨勢
民族地區開展德育教育的主體和重點是青少年,大學或中小學無疑成了德育教育的主戰場。
然而在民族院校或民族中小學中,以民族傳統文化為載體的德育教育似有弱化的趨勢。一是民族中小學關注升學率,忽視德育教育。在中小學階段,民族中小學生主要以學習為主,他們把精力多放在基礎課的學習上,認為只要學習好,或者將來能夠考上理想的大學,這才是學習的目的。在此期間,各民族學校雖然也結合各校實際,按照教學大綱的課時安排,讓教師講解與本民族傳統文化等有關的德育知識,但民族中小學生對此并不感興趣,一些學生家長也認為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受此影響,德育教育課多處于應付了事狀態,個別學校德育課能減則減,或流于形式,或用其他科目來替代。由于個別民族中小學片面追求升學率,忽視以德育教育為核心的素質教育,致使中小學生的德育基礎薄弱。二是民族院校大學生關注學業和畢業分配,淡化德育教育。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民族青少年的思想意識、行為方式、利益關系、目標追求等也出現了多元化趨勢。
他們考入大學后,把主要精力放在學業深造或找工作上,相反對德育教育課或睜一眼閉一眼,或放任自流。一些民族大學生甚至對教師講授德育課非常反感,對民族傳統文化則認為是不合潮流的、落后的東西。正因為民族大學生缺乏應有的“自我判斷、自我評價、自我約束”能力,致使部分大學生世界觀扭曲,價值觀失衡,人生觀錯位,南方某大學發生的大學生殺人案,或多或少與民族院校德育教育的功能弱化有關。三是民族地區群眾認為德育教育可有可無。除民族青少年外,各民族地區圍繞實施公民道德建設,開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動。對此活動,一些民族群眾認為自己應把時間放在賺錢上,沒有精力接受德育教育。一些群眾認為自己年歲大了,學不學習無所謂。還有一些群眾認為民族社區、民族鄉村開展的以傳統文化為背景的教育活動是多此一舉。
新農村建設提出的“二十二字”方針,很多內容雖然與民族傳統文化有關,可部分少數民族群眾只關心能給自己帶來多少益處,相反對活動本身的文化內涵很少關心。公務員之家
(三)德育教育方法簡單、知識陳舊
民族院校或民族中小學雖然都開設有德育教育課,也添加了一些與民族傳統文化有關的內容,但如下問題值得關注。一是任課教師素質有待提高。一些民族學校往往把水平低、能力差、年齡老化、不能教主科的教師,讓他們來教德育課;一些教師不是正規院校大學畢業生,由于既沒有接受系統的專業知識訓練,又沒有接受民族傳統文化知識的培訓,直接影響了德育課的教學效果。二是教育內容陳舊。一些教師講課內容陳舊落后,多是一些粗淺的民族傳統文化知識,沒有添加新內容,或賦予民族傳統文化以新內涵,致使學生不愿意聽講。三是教學手段原始簡單。他們多采取滿堂灌、填鴨式、照本宣科等傳統講課方式,一般老師前面講,學生被動聽或被動記。由于缺乏雙向互動,致使老師和學生都感覺累,久而久之,使他們對德育教育失去學習興趣。
三、德育教育中民族傳統文化的未來走向
針對民族地區德育教育中民族傳統文化遭遇的困境,筆者認為,必須站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高度,結合民族地區的族情實際,采取切實可行的對策措施,發揮民族傳統文化在民族地區德育教育中的啟迪作用。為此,特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一)積極探索網絡環境下德育教育的新途徑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如何化消極為積極或變被動為主動,無疑成為我們的待解之題。一是設立民族傳統文化專門網站。適應新形勢下民族地區德育教育的發展需要,有針對性地開設相關民族網站,或者辟建相關欄目,系統地宣傳民族傳統文化知識。一些民族院校或有條件的民族中小學,可通過網絡進行民族傳統文化的教育教學。
通過正面引導,使民族青少年能夠樹立正確的網絡觀,真正發揮民族傳統文化在德育教育中的引領作用。二是積極搭建網絡互動平臺。當民族青少年接受以民族傳統文化為背景的德育教育后,應借助互聯網中的博客、論壇、電子信箱以及BBS等載體形式,引導廣大民族青少年積極參與討論。
通過搭建網絡互動平臺,使學生或師生之間能夠進行坦誠交流,真正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三是拓寬網絡活動空間。民族院校應積極推動校園網進公寓、宿舍活動,以方便大學生上網交流;民族中小學應開展校園網進課堂活動,或者運用網絡形式對民族中小學生進行民族傳統文化教育。
(二)創新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的形式和內容
針對民族傳統文化教育中存在的方法陳舊和知識老化等問題,應積極探索新形勢下民族地區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徑。一是活化教育內容。采取引領民族青少年到民族村寨、民族博物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參觀的形式,讓他們接受民族傳統文化知識教育,以增強民族青少年愛家鄉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二是積極參與經濟開發。為優化民族地區的產業結構,各地均以民族傳統文化為主線,開發了特色民族游和風情游項目,應引導民族青少年積極參與其中,通過導游講解或互助互動,增強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自豪感。三是發揮節慶或文體活動的載體作用。借助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慶活動,或通過參與具有民族特色的文體活動像賽龍舟等,接受民族傳統文化知識再教育。通過活化教育形式,使大家在和諧互動的民族背景下接受德育教育。
(三)全面提高師資素質
為破解民族院校或民族中小學教師素質低、能力差、結構不合理以及年齡老化等問題,一是把素質高、能力強的教師充實到隊伍中來。通過招聘、選調等多種形式,把那些政治素質高,年富力強,熟悉民族傳統文化知識的優秀大學畢業生吸納到德育教育隊伍中來,以全面提高一線任課教師的素質。二是通過進修、培訓等形式提高現任教師素質。對原任教師,可采取到上級教育部門或高等院校進修、培訓等形式,讓他們更新知識。提高素質,以適應民族地區德育教育的發展需要。三是提高任課教師待遇。為充分調動德育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可在職稱評定或其他經濟、政治待遇上向他們傾斜,以保持德育教師隊伍的相對穩定性,確保民族地區德育教育沿著健康的軌道發展。
參考文獻:
[1]明月。蒙古族婦女優良歷史傳統分析[J].黑龍江民族叢刊,**,(2)。
[2]譚忠國。湘西少數民族婚戀觀及婚戀習俗[J].中北大學學報,2008,(2)。
[3]李資源。中國少數民族倫理道德的起源和發展規律研究[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4,(6)。
[4]奇格。古代蒙古法制史[M].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1999:26.
[5][波斯]拉施特,余大鈞,周建奇。史集(第二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85.
[6]王萍麗,楊盛男。侗族的生態環境意識[J].黑龍江民族叢刊,**,(1)。
- 上一篇:我國風險投資的發展研究論文
- 下一篇:藝術教育德育異化特征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