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經濟功能的形成和特性探討論文

時間:2022-11-10 02:36:00

導語:德育經濟功能的形成和特性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德育經濟功能的形成和特性探討論文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時期,重新審視新時期德育的價值功能,塑造符合時代精神實質的價值結構體系,開拓德育價值的新觀念、新領域、新思維,具有跨世紀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德育功能并非固定不變的結構模式,它將伴隨著人類的文明和社會的進步不斷得以發展和完善。本文僅就德育經濟功能的形成特性談些粗淺認識。

首先我們需要探討一下德育功能的轉換問題。德育功能乃教育者在培養受教育者品德活動中所產生的作用。長期以來人們對德育功能的認識定勢于政治傾向性方面。更有甚者把德育等同于政治教育,用讀報紙、講形勢代替德育課,對德育功能的認識和理解滯留于表層現象和形式,違背了德育活動規律,致使德育工作一度陷入誤區。我們知道:學校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三者在德育活動中各具功效。德育內容首先源于生產實踐活動,又服務于一定社會生產,其中道德教育是基礎,思想教育是方法,政治教育是方向,它們之間的作用不可替代,缺一不可,共同構成德育內容的有機整體,并產生不同的效能,我國德育的功能制約于社會主義的教育方針、政策,德育功能必須服從于黨的教育方針,教育方針決定了一定時期教育的總目標、總任務、而教育方針又是一定歷史時期黨的政治、經濟政策的具體體現。所以,德育工作要緊密圍繞黨的不同歷史階段工作重心的轉移和教育方針的要求開展活動,以實現德育的功能價值。同時,德育功能的實現和轉換要受其內在變化因素的影響。德育功能的特點表現在:一是德育目的的穩定性。德育價值集中體現在培養為本階段服務所需要的且具有符合本階段利益的道德標準、政治傾向和思想觀念的人才,以滿足統治階級的意志和要求,這是由德育功能的性質和目的決定的。

二是德育內容的發展性。德育內容的三大組成部分比較穩定,但每一部分具體內容則根據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以及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變化,不同階級和不同歷史階段社會的道德、思想和政治的內涵不斷變化,德育內容的發展必然促使德育功能產生變化。

三是德育功能的層次性。德育功能的實現建立在受教育者一定的認知能力、接受水平和培養目標之基礎上,對學生培養規格的規定影響德育功能的作用,決定德育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以及相應的品德標準。

四是德育方法的靈活性。德育方法表現了德育的途徑、方式和手段,不同的方法必然影響德育的實際效果。由于德育自身內在規律的特殊性,決定了德育功能的發展性和時代適應性,德育功能的置換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而是以德育功能的性質和發展動因為契機,根植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態勢和生產關系變革之要求。

德育的政治功能和經濟功能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社會生產力水平越高,德育的政治功能越發傾向于經濟性,通過經濟職能實現政治目的,德育的生產日漸由潛在性變為現實性,在保持穩定、明確的政治方向性的前提下,不斷增強經濟性功能。德育的政治功能是德育活動的主體性功能,隨著社會政治活動重點的轉移,德育政治功能的表現形式必將有所改變。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黨工作中心逐步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堅持改革開放、大力發展生產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主要工作,也是全國人民面臨的最大政治任務,因為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尤其在當前形勢下這種特點極為鮮明。教育要為經濟建設服務,就要培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人才,德育工作要突出這個核心,在尊重人性的基礎上把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密切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推動社會經濟改革與發展,實現德育的經濟價值,這正是新時期德育工作的顯著特點之一。

德育活動本身不直接參與生產過程,德育的生產性必須通過勞動力的中介作用并同一定的物質生產過程相結合,才能真正實現經濟價值。近年來現代大生產和高科技的發展加快了人類自身素質發展的步伐,作為人的主體意識日益增強,由此產生的經濟價值越來越高,與過去相比較主要表現在:人的價值觀念、道德判斷、思維方式、創造欲望、心理素質、精神力量等方面的因素在生產活動中具有十分明顯的經濟意義,人的內在素質和精神價值成為現代生產不可忽視的生產潛能,它是現代生產的重要生產構成要素,德育正是通過啟迪、塑造、挖掘人的這些潛在因素,有效地作用于生產工具、勞動對象和生產過程,使之轉換成經濟價值,社會越進步德育的經濟價值越突出。

那么,德育經濟價值的實現同智育和體育有何關系呢?一般來說,智育和體育是德育經濟價值的基礎,沒有智育和體育良好、完美、和諧的發展,德育則難以很好實現經濟功能。另一方面,德育在智育、體育能力的形成和發展中具有主導作用,它制約二者能力形成的狀況和經濟功能實現的程度。人們對教育經濟功能的認識始于體育和智育,通過人這個勞動力同社會生產力發生聯系,其理論基礎是建立在勞動是人的腦力和體力之和的認識上,認為智育是培養和提高人的腦力素質的有效途徑,體育是訓練和發展人的體質的重要手段,以此論證教育與勞動力關系容易使人們接受。按生產力發展水平分析,人們對勞動力價值因素的認識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在生產力水平極為低劣的情況下,人的勞動能力主要通過體力實現的,即人的肌體素質決定勞動能力的大小;在生產力和科學技術水平較高的生產條件下,判斷勞動力的能量主要通過人的腦力和體力的發展水平來衡量的,勞動者的科學文化水平和身體素質越好,其潛在的經濟價值就越高;現代大生產條件對勞動力的標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個勞動者必須是德、智、體全面協調發展,由智育和體育形成的人的勞動能力是有工具性特點,這種能力的使用和發揮程度,受德育過程所形成的人的品德素質的影響。

由此看來,對德育經濟功能的剖析屬于深層次的認識。智育、體育具備一定的生產職能,但作為人的腦力和體力并非機器,隨時可以啟動且不停地機械運轉。

因為人的腦力和體力受高層次意識活動的支配,即人的道德價值、思想意識和政治觀念的約束,它是人的一切行為的中樞,是指揮、協調和控制人的活動的核心,人的各種行為都擺脫不了這種控制模式,這正是德育功能作用之所在。德育的經濟功能通過五個方面實現的。一是加工、塑造勞動能力。人的教育過程是勞動力的造就過程,對尚未成年的勞動者施以德育、使他們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增強自我約束力,樹立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品質,養成認真扎實、刻苦鉆研、善于思考、堅韌不拔的作風,訓練開拓創新、勇于進取的思想素質,這些方面從外在分析表現的是一種學習態度,從內在分析則表現為勞動力的再生產性,德育過程直接影響上述問題的效果,表現了德育功能的潛在經濟性。二是積極調動人的勞動能力。人的勞動受一定勞動目的和勞動需要的影響,當個體的勞動需要與社會需要相一致時,勞動者將會付出較高的勞動熱情,發揮現有的勞動力積極創造勞動成果。由于人總是受社會階層、地位和價值觀的制約,個體的勞動意愿決定了勞動的時間強度、數量和質量。當一個人因個人意愿和價值目標的沖突,拒絕從事某項經濟活動,即使本人勞動能力很強,其勞動價值依然為零,甚至產生極大的負效應。這種情況下的德育工作可以發揮出巨大作用,思想上的溝通能夠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三是發揮勞動者的主觀能動性。現有勞動者積極性的調動是德育工作的一般要求,德育經濟功能的高層次體現是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生產能動性,把每個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全部調動起來,會創造出巨大的經濟價值。經濟領域的改革和發展實際上是一個偉大的創造活動,科學技術的發明到生產應用,是一個不斷創新的實踐活動,經濟的騰飛需要以人的開拓性為基點,德育目標要立足于人的潛能的挖掘,把個人利益同社會利益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人的內在需要。四是協調經濟管理活動。社會分工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標志,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分工就越細。科學技術和現代生產的發展,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生產趨向社會集約化,協調自我行為、協調個人與他人利益以及同集休利益的關系十分重要,德育作用于價值目標的內化影響,取得個人與集體目標的一致性將會大大提高生產勞動效率。五是更新觀念意識和思維方式,促進經濟玫革,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屬于意識形成的范疇,陳舊的觀念意識限制人的開拓思維,阻礙生產力發展的速度。我國處在新舊經濟體制過渡階段,不可避免地出現新舊觀念的沖突,固有意識往往成為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習慣勢力。德育內容要與經濟同步協調發展,不斷注入適應時代精神要求的新鮮血液,促進觀念體系的更新。當前經濟領域逐步強化了民主觀念、科技觀念、法制觀念、價值觀念、聯合觀念、競爭觀念、質量觀念、市場觀念、信譽觀念、效益觀念、主體意識、開拓精神等,這些觀念意識是在道德價值判斷的交鋒中完善的,代表了未來發展的方向,在經濟管理活動中直接或間接地產生經濟效益。

其實,德育的經濟性不是今天才提出的熱門課題,德育內容是在生產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伴隨生產范圍的擴大和進步,根據生產實際需要不斷豐富和發展。透過德育內容分析,不難看出其中滲透著顯著生產要求和合作特征,溶政治思想與生產性于一體。傳統德育一方面突出國際主義、愛國主義、階級觀念等鮮明的政治觀點,另一方面又強調集體觀念、勞動觀念、紀律觀念等與生產接近的觀念意識,要求人們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行為。今天德育內容在繼承傳統內容基礎上又有新的發展,主要增加了民主觀念、法制觀念、科學觀念、參與觀念等現代意識,使德育的內容更貼近生產和實際需要,代表未來生產發展的要求,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輔相成。

可見,德育的經濟功能不是不存在,而是人們沒有很好地理解和領悟,被一定歷史時期的政治性所淡漠。通過上述分析,可以透過德育政治功能的表現形式,解剖其經濟功能結構的實質。德育的經濟功能具有直接性和間接性,直接性反映的是對勞動力經濟活動的直接影響決定勞動價值量;間接性是通過一定的生產關系作用于生產力影響經濟效果的大校德育功能的多元化不僅能調節自我價值,還能自覺調節個人與集體、集體與集體的關系,在復雜的經濟關系中達到某種程度的默契和認可,最大限度地實現經濟價值目標。

德育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其經濟價值的大小一般限制于德育內化的程度,不是所有社會個體實施相同的德育內容都能產生等同效果,這與個體的生活環境、家庭背景、前期教育、個性特征、思想品質等狀況密切相聯。認識德育的經濟功能有利于轉變現代人的意識,把德育從獨立的政治范疇與經濟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達到政治目標和經濟目標相統一,研究德育經濟功能的特點,則有助于人們澄清是非觀念,明確任務和方向,科學運用德育功能,為完善市場經濟服務。德育經濟功能的特征有如下幾點。

1.德育經濟功能的主導性。

人是生物有機體,又是勞動能力的載體,人的腦力和體力之和即勞動力,其中體力主要指人的身體素質狀況,腦力涵蓋了兩層意義,一是指貯存科學文化知識和運用思維能力;二是指與社會目的相聯系的品德,而品德是人的個性的核心,決定人的知識、能力和專長的服務對象或目標。所以,德育效果直接牽制勞動者勞動能力的發揮程度,它是勞動者主體活動的指揮中心,通過意識活動調節人的思維,支配肌體的運動,決定勞動能量的釋放、指導人的經濟行為。

2.德育經濟功能的潛在性。

德育的經濟功能并不產生于德育過程,而是通過一定社會的價值觀念,使之內化為人的心理需要,這種觀念意識附著于人腦之中,不能從外觀顯現,呈隱性狀態。因而人們不易直觀考察。當勞動力一旦與物質生產過程連結,德育的生產階值便會呈現出來,主觀意識依照個體價值的需求,協調大腦積極思維,利用掌握的科學文化知識,解決生產實踐中的難題,產生經濟效益,現代企業注重職業道德教育和文化祟質的提高,實質上是在進行勞動能力的再生產,良好的道德認識、道德價值、道德規范是潛在的經濟價值,與生產結合隨即變成現實生產力。

3.德育經濟功能的社會性。

每個人都處在一定社會階層,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差別較大,決定了人的生產目的和勞動態度,任何一個人不可進行脫離現實的勞動,勞動行為必然從屬于一定的價值需要,外在強迫的勞動與內在需要的勞動,其勞動性質不同,創造的經濟價值絕然不同。生長于一定社會制度下的人,必須明確個人的價值與國家的關系,個人行為必須同國家需要結合。這樣才能使個人需要與國家利益緊緊聯系在一起,大力發展經濟是我國當前的主要任務,我們必須通過德育激發青少年的愛國熱情,將來全身心地投入經濟建設之中。

4.德育經濟功能的間接性

德育的經濟價值十分特殊,它不能在德育活動的過程中創造直接的經濟價值。

在一般情況下是通過控制個體與社會團體的利益關系實現的。德育是育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就個體而言,它必須依靠活的勞動力肌體和一定腦力的中介作用才能體現出價值來;另一方面,它是通過培養人的觀念意識,訓練人的行為道德習慣,自覺按照社會道德規范,自我約束個人行動適應生產要求;第三是通過培養高層次管理人員,協調社會關系,加強社會經濟管理,建立社會新秩序,使生產關系更好地適應生產力的發展,達到提高經濟效果的目的。這些特點都反映了德育經濟價值的間接作用。

5.德育經濟功能的長效性。

人的品德形成后,會長期控制人的行為,甚至終生產生走向作用。道德品質一般比較穩定,受外界因素干擾少,能夠持續保持已有的人格特性,良好道德行為對個人和社會都是一種財富,不僅有利于促進社會精神文明建設。也有利于物質文明建設,對社會穩定和家庭的發展都有積極意義。培養青少年較高的道德規范,是保持安定團結的局面。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的必要條件。

6.德育經濟功能的整體性。

德育經濟功能具有多層次的表現,首先是可以為國家經濟發展創造較大的生產力,推動社會經濟高速協調發展。其次是有利于集體的生存與發展,因為國家利益是建立在集體利益發展之基礎上。最后德育經濟功能的個體體現,高尚的道德品質和職業情操,為社會做出了較大的貢獻,按照多勞多得的分配原則,社會同樣會給予個體勞動者以較高的經濟報酬享受等價的勞動待遇。因此,德育的經濟功能通過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利益也能不同程度地具體表現出來,這正是德育經濟功能的多元性。公務員之家

總之,德育對經濟發展具有綜合性的作用,它是現代生產不可缺少的生產條件,這是被實踐所證實的客觀事實,但德育經濟價值不易量化,只能做定性分析。

重視德育經濟功能的研究對轉變人的德育政治化認識定勢極為有益,適應了時展要求,但值得注意的是,意識形態領域的東西極為復雜,我們必須注意處理傳統德育與德育發展的關系,德育理論與德育實踐的關系,德育政治功能與經濟功能的關系等。在道德意識與道德價值的判斷過程中,要注重吸收、繼承、批判與發展的關系,促使學校德育順應時代的召喚,更新德育觀念,充實德育內容,改革德育方法,提高德育效果,以人的自然屬性為基礎,恰當處理人在社會化進程中的矛盾,擺正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位置,使德育工作邁向民主化、科學化、現代化之路,此乃吾輩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