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學校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
時間:2022-05-05 03:21:41
導語:農村學校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德育工作是學校工作的靈魂,是學生健康成長和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動力和保障。學校要時刻樹立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思想,加強對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格素質的培養。近年來,農村學校的德育工作得到了改善和加強,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還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問題。大多數學校依然重智育輕德育,重形式輕效果,有些學校雖然做了大量的德育工作,有時甚至搞得轟轟烈烈,但效果不佳,其中原因,值得思考。
1.“五育并舉,智育為首”仍是教育主流。雖然各校高舉“五育并舉,德育為首”的旗幟,但實際上仍然是“智育為首”;雖然在新課改背景下大力倡導素質教育,但應試教育仍然占主導地位,學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以教學為中心,以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為目的,德育工作被大多數人遺忘在了歷史的角落。
2.德育工作重形式,輕過程,無結果。“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這是現在農村學校德育工作的真實寫照。學校只重視方案、制度等形式上的內容,輕視德育過程,結果根本就無從談起,一系列德育方案、計劃都是紙上談兵,德育工作被邊緣化。
3.德育目標定位過高,內容脫離生活實際,方法陳舊簡單。長期以來,學校德育工作目標定位“高、大、空、遠”,遠離學校與學生實際,忽視了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人為地被拔高,造成教育的表面化、形式化,不能真正內化成學生的自覺行動;德育內容政治色彩過濃,總是跟著社會政治形勢在轉,學校經常按照上級主管部門發文突擊開展熱點政治教育,違背了德育工作的長期性、系統性規律;德育方法陳舊簡單,有些教師仍然采用防范、壓制的教育方法,缺少必要的疏導與溝通。
4.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有名無實。由于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方式的不一致、與社會教育內容的不相符,一些家庭“封建家長制”的意識仍然十分嚴重,家長配合學校教育孩子的主動性、積極性明顯不足;社會對學校工作的理解支持也明顯不夠。
5.留守兒童的教育已成為學校最棘手的問題。在農村學校,有一半左右的學生是名副其實的留守兒童。他們平時無法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個性、心理發展異常,有的甚至會違法犯罪。學校對這些學生的管理力不從心,老師就是使出渾身解數,有時也感覺無可奈何。
6.德育評價機制不完善。現階段德育工作實效難以評估,德育工作考核難度大,至今還沒有真正建立科學化的德育工作評估制度。在教師崗位責任制考核方案中雖有德育工作的考核項目,但在具體評估操作過程中,隨意性較大,操作可行性小,致使德育工作再次被邊緣化。
1.以人為本,確立學校德育工作目標。隨著社會的發展,德育的內涵在不斷豐富與充實,但對人的發展將始終成為德育工作的永恒追求。德育目標的確立必須尊重學生的天性,尊重學生內心發展的需要,培養學生基本的道德規范和是非觀念,提高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使他們具備健康的心理素質,以積極的心態融入飛速發展的新社會。
2.因人而異,確定學校德育工作的內容。在德育內容的選擇上,要針對不同年齡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認知水平來開展教育,尤其應重視對學生進行合作意識、誠信意識、責任意識和法制意識的培養,讓學生初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3.創新德育工作載體,豐富德育活動內容。學校要經常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德育活動,既要加強課堂內的政治、文化、專業課的教學活動和課堂外的文體活動,還要加強勤工儉學、志愿者服務、社會考察、團隊活動等社會實踐活動,以此來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4.全員參與,寓德育于各科教學之中。德育的力量在于它的全員性和滲透性。各科任教師要根據各科教學大綱中的德育要求,按各科自身的教學特點,自覺地、有意識地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力求做到一課一個體驗,解決一個問題,指導一個行動,培養一種習慣。
5.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以“八榮八恥”為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既要融入到學校教育的各個環節,也要融入到家庭教育中,更要融入到全民教育中。通過教育要引導全體公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全體公民團結互助、誠實守信、遵紀守法、艱苦奮斗的良好品質,提高全體公民的素質,凈化社會大環境,減少社會不良風氣對學生的影響。
作者:王濤 單位:靈臺縣西屯中學
- 上一篇:植保植檢工作要點
- 下一篇:業余黨校德育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