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遠牧區學校德育工作探索
時間:2022-04-04 09:01:27
導語:邊遠牧區學校德育工作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第五小學是一所地處城鄉結合部的小學校,學生總人數不到200名。對于這樣的一所特區“弱?!?,該如何壯大發展?如何立德興校?為此,學校積極探索德育工作的新路徑,高站位、低起點,努力踐行立德樹人使命,創造了一所農村小學校辦學發展的奇跡,2018年被評為全國明德之星學校,成為內蒙古自治區農村標桿學校,可謂在一所小學校做出了“大”文章。
一、建設黨史展覽館,傳承紅色信念
和林縣雖是革命老區,但缺乏紅色教育場館基地。因此,如何開展愛黨愛國愛家思想,培育孩子們遠大的理想信念,怎樣在學科教學之外打造具象化的紅色教育基地,一直是學校重點思考的課題?;诂F實情況,學校決定自建“中國共產黨黨史展覽館”,以更好地開展紅色傳承教育和研究性學習活動。這個選題盡管很大,但學校量力而行,力所能及地堅持努力,在小學校里建起了“大”場館。場館建成后,學校主要從兩個方面來加以利用:一是組織學生參觀學習,二是借助黨史資料開展研究性學習。在參觀學習過程中,學生們對黨的認識進一步加深,愛國愛黨之情油然而生。在此基礎上,同學們結合語文、品德等學科,開展基于黨史的研究性學習。如五年級語文課結合課文《開國大典》,展開“的風采”研究性學習,共安排3課時。第一課時通過對課文的學習,確立研究的主題,即“的風采”。第二課時組織學生參觀,完成學習單——的豐功偉績,通過現場討論完成任務。第三課時進行課堂交流。通過在身邊的場館學習,學生可隨時參觀研究并拍攝圖片資料。如此,黨史展成為語文、品德學科進行研究性學習的資料館,幫助學生課內外結合深入了解中國革命史、中國共產黨黨史,從而繼承革命傳統,傳承紅色基因,樹立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的信念。
二、組織故事游藝,感受長征精神
在進行紅色傳承教育活動中,根據當地的地理地貌,學校成功推出了模擬紅軍長征的野外研學旅行活動,拓展了校內紅色教育基地的功能。如在2016年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之際,學校采用歷史故事游藝活動的形式,增強孩子們對長征的認識。活動以體驗走進長征路為主題,選擇本縣南部丘陵山地作為“長征”路線,全程約10公里,包括草甸、丘陵、溝壑地形。全校師生分為“三路大軍”從長征的三個起點出發,沿途設置穿過封鎖線、集體過獨木橋、投擲石塊模擬打擊敵人、占領制高點,并在沿途設置重要長征地點由師生講解員講解長征歷史,再現遵義會議、紅軍會師等重大歷史場景。“行軍”途中,孩子們在高舉紅軍旗幟的班長帶領下,展現了紅旗漫卷西風的場景,體驗了紅軍長征的艱辛,更加深刻地領悟了長征精神?!蹲呓L征》作為學校首個研學旅行課程,成為紅色傳承的品牌課程,每學年舉行一次,并在春夏秋冬不同的時間段舉行,按照季節的不同設置各種“艱難險阻”,讓孩子們體驗“紅軍不怕遠征難”之“難”。在長征精神這一巨大紅色動力的滋養下,孩子在參與中樂此不疲,情緒高昂。由于這一活動得到師生的熱烈歡迎,學校又借助當地南山公園內的懸索橋開發了《飛奪瀘定橋》研學課程,讓孩子們在語文課學習的基礎上,在“瀘定橋”旁分成紅藍兩隊演繹敵我攻守。最后,“紅軍戰士”走上架設在一條溝壑上的木板橋上,在搖搖晃晃中體會革命的艱難。由于現場感非常強烈,孩子們從中真切體驗到了紅軍的飛奪瀘定橋之勇。學校紅色傳承教育不僅從課本上找素材,在活動中“刻印記”,還將其扎根在孩子們生活的土地上。為此,學校與縣老區促進會共同挖掘本地的抗日英雄事跡,編寫成連環畫冊,讓孩子們了解當年發生在本地的革命故事,帶領孩子們走進革命老區遺址參觀走訪,讓孩子們樹立了繼承革命傳統的責任感和自豪感。這樣的紅色傳承從校內的黨史館出發,延伸為演繹長征故事,再到走進革命老區,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紅色教育鏈。
三、走進博物館,培養家國情懷
為延續紅色教育的功效,學校把教育的途徑從革命傳統教育向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延伸,帶領孩子們走進當地博物館,培養家國情懷。小學生走進博物館本不是新鮮事,可是走進學校附近的盛樂博物館卻不容易。因為剛建成的盛樂博物館不對外開放,只接待貴賓。因此學校剛聯系博物館時,對方以“小孩子看不懂”為由加以拒絕。在學校的堅持下,孩子們終于進入博物館參觀學習,后來學校還和博物館成為了共建單位。如今,學校與盛樂博物館已建立起校館合作模式,讓孩子們定期走進博物館,把課堂搬到文物旁,拓寬了學習空間,在歷史長河中尋根盛樂文化,對增強孩子們的文化自信起到了潤物無聲的效果。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參觀盛樂博物館可謂是研學過程中色彩最濃重的一筆,不少學生通過博物館,身臨其境地與歷史展開“溝通”。由于盛樂古都是鮮卑民族的發展遷徙和建立都城之地,孩子們對此有著濃厚的興趣。跟著導游的步伐,他們看到了鮮卑民族最早生活的嘎仙洞和鮮卑民族南遷的路線圖,以及拓跋力微與鮮卑諸部的會盟盛景;領略了拓跋漪盧建立代國的風光無限;感受到了拓跋珪失國又復國的可歌可泣。因為切身感受了鮮卑民族在定都盛樂的過程中和林格爾歷史的無限光榮,孩子們熱愛家鄉之情溢于言表。與此同時,根據研學要求,孩子們在導游介紹完博物館的情況后,即開展分組學習,根據學習單討論問題,解決研究問題,做到了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實現了真正的知行合一。應該說,小地方小學校都有其特殊的資源限制,但只要潛心研究,精心構劃,任何學校都可以找到適用的德育資源,開展卓有成效的德育活動,完成立德樹人的光榮使命。
作者:李軍民 單位: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第五小學
- 上一篇:創新中職德育教育模式
- 下一篇:中職學校德育課工匠精神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