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范生德育工作模式探析

時間:2022-09-06 10:51:09

導語:師范生德育工作模式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師范生德育工作模式探析

【摘要】以“課程思政”理念引領高校師范生德育工作,是高校德育工作創新發展的重大舉措。“課程思政”視域下師范生德育工作還面臨著德育目標不夠明確、德育實踐缺乏價值引領、德育模式亟待重建等困境,需要遵循統一主動性與自覺性、兼顧多元化與層次性、融合傳統性與時代性、統籌社會性與實踐性等基本原則,建構一個包含通識教育、大學文化、社會實踐等方面的師范生德育模式,形成協同育人效應。

【關鍵詞】課程思政;師范生德育;困境與原則;模式構建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全課程育人視角下對師范生德育工作進行研究使得研究內容與對象更具針對性,研究方法更為科學性和具體性,研究成果更具說服力,將大大豐富我國現有德育理論的成果。

一、“課程思政”視域下師范生德育工作面臨的困境

(一)德育目標仍不夠明確。師范生德育工作要解決的是“培養什么樣的教師、如何培養教師以及為誰培養教師”這個根本問題。現有思想政治課在教育模式上過于寬泛,缺乏針對性,導致了師范生德育力量弱,“兩張皮”問題突出。在教育目標上搖擺于專業化和廣博化之間、優良的師德傳統和當代師德觀念之間、高尚師德和實用主義之間,難以找到適合的契入點和突破口,從而導致師范生師德養成教育目標的不清晰和泛化,難以很好地回答“培養什么樣的教師、如何培養教師以及為誰培養教師”這個根本問題。因此,師范生德育工作需要組織力量、搭建平臺,明確師范生德育工作的德育目標。(二)德育實踐缺乏價值引領。文化多元化、價值多元化給師范生帶來了思想觀念的嬗變、理想信念的動搖、道德水準的滑坡等諸多負面影響。一方面,文化傳統和社會制度建構下的教師形象,已經被推向“圣人化”和“殿堂化”;另一方面,教師教育和社會需求推動下的教師培養,已經將實踐技能、技術運用和績效考核作為新的價值訴求,更多聚焦于教學能力和教學技能的獲得。教師正在集體卸掉“道德重負”,日漸退化為“職業飯碗”。當全社會都在提倡以德治國和公民道德規范,教師的道德教育標準遠遠超越了普通群眾的要求,在此種情境下,師德領域中存在的矛盾似乎已成為不解之題。(三)德育模式亟待重構。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價值觀念的變化,師范生德育工作也面臨著更為復雜的問題和挑戰。新時代師范生德育工作應當適應新形勢與新變化,建立新的德育模式。“課程思政”理念下的課程育人,植根于中華傳統文化和優秀的道德傳統之中,具有重要的德育價值,為高校師范生師德養成教育工作的開展指明了方向。如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和公民個人素質教育的核心理念,有利于糾正當前高校師范生師德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教學技能輕師德培養的不良傾向,促進師范生的合格培養和全面發展。

二、“課程思政”視域下師范生德育工作的實施路徑

(一)通識教育是師范生德育工作的基礎。通識教育是一種開試聽、啟心智的教育模式,通識教育的本質是價值觀的教育。通識教育的主旨與外在價值引導下的自主內化的師范生德育工作是相通的,都提倡發揮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因此,通識教育應當成為師范生德育工作的主渠道,通過開放式、多元化的內容引導,喚醒師范生在師德養成上的主體自覺,最終確立全面和諧的師德價值觀念。1.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的通識教育理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師范生德育工作的導向和標桿。要把培育核心價值觀作為師范生通識教育的教學目的,把是否符合核心價值觀、自覺踐行核心價值觀作為評判教學實效和教學效果的標準。要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通識教育中的引領地位,又要正視多元化價值觀念的現實存在性,努力實現通識教育中核心價值觀引導下多元價值觀念的和諧共存與發展;要樹立師范生為師德教育主體的觀念,尊重師范生在師德水平上的個性差異和價值選擇,充分調動師范生在通識教育中汲取傳統道德文化資源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觀能動性。2.突出傳統道德文化資源的通識教育內容。我們開展師范生通識教育,要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傳統道德文化資源的時代價值,突出家國教育、誠信理想教育在師范生情感認知上的認同和感知,自覺將國家形象、集體利益和個人理想有機統一并付諸行動。除此之外,我們還應當正面應對師范生德育工作在目標上的泛化和在價值觀念上的異化等現象,著力強化師范生的職業意識、道德意識、公民意識、群眾意識和奉獻精神的教育,增強師范生的德育養成意識。3.完善增強教育實效的通識教育方法。師范生德育工作要注重通識類教育方法的引入,針對師范生德育工作中有待探討的理論問題、有待商榷的師德矛盾點及新聞報道中的熱點現象和案例,引導學生運用教育學相關知識和原理,進行設身處地的感知體驗,在探究中提高思想認知、感知師德魅力。要注重新媒體技術在師范生德育課程中的運用,充分利用網絡教育資源和多媒體技術,提高師范生德育工作的思想性、感知性和趣味性,切實提升師范生德育的時代性和有效性。針對師范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熱點難點問題,積極開展以社會調研、參觀學習、志愿服務等社會實踐形式,帶領師范生走出課堂、走上社會,增強師范生德育工作的實踐認知與價值認同,在實踐歷練與調查研究中實現師范生師德理論和育人實踐的共同提升。(二)大學文化是構建師范生德育氛圍的保障。1.建設以主流價值觀為內核的大學文化。大學文化是師范生德育工作的重要載體,注重把學校在長期辦學實踐中積淀的辦學理念、校園文化和價值取向與師范生道德素養的內在要求相結合,將核心價值觀內化為大學精神的本質和追求,繼而成為師范生的共同價值追求。要以學校師生員工共同的理念目標、精神信念、文化傳統、學術風范為準則,創造出有利于師范生健康成長的師德文化環境,促進師范生師德認識的提升;要充分利用物態文化和景觀文化表達師德訴求,在建筑景觀、園林構建、文化設施的風格特色、功能劃分等方面,注重傳統道德文化的傳承、校園文化的和諧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的外顯。在校園文化活動方面,要側重于對師德主題活動的策劃,突出師德的主題和目的性,把主流價值觀教育寓于豐富多彩的德育校園文化活動當中,增強師范生德育的文化熏陶和浸染。2.積極培育師范生德育文化新載體。全面把握信息時代的特點和大學生思想傾向的變化,發揮網絡載體在師范生德育工作中的積極作用,使網絡平臺成為師范生德育工作的重要陣地。通過加強校報與校刊、電臺與廣播、網站與網絡以及宣傳窗口、文化墻等建設,形成一種清新健康、積極向上的師德育人氛圍。充分發揮網絡信息豐富、傳播迅速的優勢,建立師范生德育工作專題網站,將傳統道德文化、師德政策方針和富有教育意義和思想內涵的熱點新聞、文化作品傳遞給廣大師范生;通過建立QQ群、飛信群、微博等師范生德育互動平臺,充分發揮網絡交互性強、覆蓋面廣的優勢,觸摸當代師范生思想深處,做好排憂解難和思想引領工作。(三)社會實踐是師范生德育工作的關鍵。1.以師德養成為重點,強化實踐引領。師德是師范生人才培養的首要任務,有師德的教師才是國家發展、民族進步之本。培養師范生的師德修養,重在建立師范生師德評價標準體系,明確師德養成的目標和方向,促使師范生充分發揮自我主體作用。注重運用情景模擬、換位思考等方法引導師范生進行師德體驗,注重用正反面師德典型來引導師范生確立師德典范,注重在熱難點、焦點和疑點問題上澄清師德認識。針對當代大學生自我意識強、自主意識強烈等特點,在師德引導中要讓學生多做“選擇題”“填空題”“判斷題”,擺脫“灌輸式”教育,讓學生在比較鑒別中養成正確的師德價值取向。2.以學風建設為重點,強化教學引導。學風是學校的靈魂,也是學校師生在學習精神、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上的風格,對學生成長和學校發展起著重大的作用。在學風建設中滲透師德教育內容,引導學生樹立體現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崇高理想信念,體現時代精神的行為規范,提高師范生對教師職業道德的認知和踐行能力。要注重科學精神的培養,將“民主”“平等”“自由”等理念有機融入師范生日常學習管理當中,培養他們的理性、批判、質疑、創新精神。3.以教學實踐為重點,開展行為引領。師范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是教師職業道德的重要條件,要不斷拓展大學生社會實踐平臺,建立學習教育和生產勞動、技能訓練、社會服務相結合的實踐機制,培養學生熱愛勞動、勇于實踐的良好品質。通過組織師范生義務支教、送教興學等志愿服務社會活動,增強師范生的服務社會意識與教育服務能力。通過教育見習實踐和教育實習活動,引導師范生將師德理論運用到具體實踐,從教育實踐中感受師德認知體驗師德情感,最終養成自身的師德觀。

參考文獻:

[1].堅持立德樹人實現全程育人[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6年12月09日(第01版).

[2]李修超.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高校德育創新[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3(7).

[3]陳飛.價值主體論下高師院校師范生師德養成研究[J].教育探索,2015(7).

[4]成都師范學院.構建全方位的師范生師德養成教育新模式——成都師范學院“師范生師德養成教育工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2).

作者:李麗 單位:河南大學民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