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學校德育教育特征論文
時間:2022-09-11 06:17:00
導語:現代學校德育教育特征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百年大計人才為本,人才大計教育為本。而教育又以德育為先。德育是學校的根本性教育,是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途徑,在黨的教育事業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俗話說,成人先成才,育才先育德。德育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質量。正是由于德育的特殊功能與地位,決定了我們無論在何時都不能放松對學生的德育教育。與此同時,我們的德育工作也應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歷史的變遷不斷的體現其時代性與提升其實效性。
一、與時俱進,凸顯德育的時代性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德育的內容也應與時俱進,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在現在的歷史時期,我們的德育工作必須重點突出以下三個方面:
(一)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是激勵人民為國家、民族振興而英勇奮斗的強大思想動力。同志曾說過“人要有一點精神”。在中國歷史上有像《易傳》里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樣的生命不止,奮斗不息的精神。也有現代人的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人造飛船精神、抗擊非典精神和女排精神等。
弘揚和培育這些民族精神是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性工程。它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是中華民族精神代代相傳,發揚光大的必然要求,它關系到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
總書記曾特別指出:要幫助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廣大青少年,充分認識我們民族的歷史和傳統,深入了解近代以來我們民族的深重災難和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的英勇斗爭,深刻理解社會主義中國的歷史性進步和光明前途,不斷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造成了各國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在這種碰撞中如何維護本民族的文化已成為目前極具挑戰性的課題之一。青少年學生正處于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可塑性很強。加強對他們進行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可增強他們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有利于將中華民族精神熔鑄與他們的精神品格之中,從而增強對本民族優秀文化的認同,更好的抵御西方文化的侵略。這對于促進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宣傳和開展誠信教育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社會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大好局面,但是我們也應看到社會的許多領域仍然存在許多違約、欺詐等失信現象。譬如震驚全國的安徽阜陽奶粉事件,山西假酒案,南京冠生園陳餡月餅,……。
失信事件不勝枚舉,這些不良現象嚴重侵蝕著校園,影響到學生的健康成長。特別是近年來學生的說謊、抄襲作業、考試作弊等現象時有發生,在尋找原因時我們往往考慮外在的影響,忽視了問題的根源——沒有抓好學生的誠信教育。
尤其在當前,誠信更顯得尤為重要。從小的方面講,誠信是道德的底線,是人最起碼的道德準則,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人若無信,那么其行為也必放縱。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如果他們的道德基石不牢固,那么我們教育所生產的產品,不是“廢品”就是“危險品”。綜觀近年來青少年犯罪率持續升高的現狀,我們必須反思我們學校的德育工作,必須將“誠信教育”放到一個突出的位置抓緊抓好,使我們的素質教育真正名副其實。
(三)培養和樹立法律意識
依法治國和依德治國相結合是我黨提出的基本治國方略,這一目標的實現有賴于全體公民法律素質的提高和法治觀念的增強。中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其法律素質直接關系到社會未來的發展狀況。
法制教育和德育是密不可分的,法制教育是構成德育體系的目標和內容之一,是進行道德教育和誠信教育的前提。目前的中學生法律意識淡薄,突出表現在,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時,不能及時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結果導致了不應有的身心傷害。此外中學生的法律修養也較差,校園內仍然存在諸如作弊、偷竊、打架等現象。青少年犯罪已成為危害家庭、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嚴重干擾了德育工作的正常開展。
基于以上狀況,作為學校、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各種條件、方法培養學生用法的實踐能力。進行法制教育不是照本宣科,識記法律條文而是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法律素養,鼓勵他們學法、懂法、守法和用法,學會依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二、務實求真,提升德育實效性
德育的實效性是判斷德育教育成敗的最重要標準。如果學生不能將德育標準內化為內心的道德準則,那么即使我們投入再多的人力、物力也是白費。因此筆者認為,如何快速提升德育的實效性,應成為目前德育研究的最重要課題。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尤其注重兩點:
(一)充分發揮教師的身教功能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從;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育人既需言傳,亦需身教。要身教則必須提高教師的自身修養和各方面的素質。
教育是一項宏偉的育人工程,要教育出具有較高素質的學生,除領導重視外,還必須有高素質的教師。鄧小平同志指出:“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
“教師無小節,處處皆楷模”,優良的師德、師風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思想動力和精神動力。教師的思想素質、人格品質、價值取向直接影響到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同志在《關于教育問題的談話》中指出:“老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各個方面都要為人師表。”
教師要提高素質,特別是德育素質,就應必須認真學習政治理論,應該用“三個代表”來武裝自己的頭腦;熱愛本職工作,關心、愛護、信任、尊重每一個學生,做到既教書,又育人;不斷創新,增強自身的創新本領,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遵紀守法,于工作、學習、生活各方面起表率作用。
教師在“潤物細無聲”的身教中,將外在的教育行為內化為學生內在的情感認知,從而使學生提高道德判斷標準,產生自覺的道德行為,使德育真正成為“內需”。
(二)加強班主任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利用專職的心理教師來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固然不錯,但是這不能起到廣泛的教育疏導作用。所以現代教育的新理念是“教師應當是心理醫生”,現代教育的發展要求教師“不僅僅是人類文化的傳遞者,也應當是學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者。”
從目前的學校教育現狀看,要求每個教師充當心理醫生有點不現實,但是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有這種超前意識。尤其是班主任更應成為一位名副其實的“心理醫生”,這是由班主任所處的地位和自身功能所決定的。作為班主任能否以科學的方法把握學生的心理,因勢利導的促進各種類型學生的健康成長,將對德育工作的成敗起決定性作用。公務員之家
從目前的中學生心理調查看,約有35%的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心理問題就如同一枚定時炸彈,時機未到,風平浪靜;一旦爆發就不可收拾。例如我們熟知的清華大學生用硫酸潑黑熊和震驚全國的馬加爵事件。此外,大學生自殺率也在逐年升高。這一系列惡性事件的根源主要是因為學生沒有一個健康的心理。這更加需要我們班主任加強正確的引導、扶持、幫助,從而糾正和調整學生的心理問題,完善學生的人格,進而提升德育的實效性。
當然我們班主任在進行心理疏導時,要講究策略,注意原則。一是要體現民主、平等,只有師生處于平等的地位,學生才會對班主任產生信賴。二是在談話時要善于傾聽,讓學生盡情的吐露心聲。三是要態度和藹,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親近。四是要承諾對談話內容保密,這樣學生才能毫無顧忌,暢所欲言。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們深知德育教育之路的漫長和艱辛,但是既然選擇了教師這個光輝的事業,我們將義無反顧地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來鑄就學生美好的未來,譜寫中國德育教育新的篇章。
- 上一篇:證券投資基金發展對銀行業沖擊研究論文
- 下一篇:證券投資課程教學改革探討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