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生道德價值觀構建策略論文
時間:2022-09-13 11:20:00
導語:中職生道德價值觀構建策略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就中職生失范行為的現象進行了深刻的解讀,同時深刻分析了中職生無效道德教育的現狀,并對此提出對策,改進道德教育觀,以重新樹立中職生正確的道德價值觀。
關鍵詞:道德價值觀重新建構教育策略
一、職校生失范行為的表現及根源
近幾年,在國家多重利好政策的影響下,旨在培養初級技能型人才的職業教育獲得了極大的發展,職業學校學生數急劇增加,然而,隨著招生競爭加劇、盲目擴大辦學規模、招生過程中忽略學生素質尤其是道德意識的綜合考量甚至于學生培養的功利化等現實導致了中職生源素質下降和道德教育形式化。并由此衍生了一系列令人憂慮的而行行為。中專學校暴力事件的發生已經不是偶然,而是經常的事,給學校穩定與發展造成了很大的障礙,嚴重影響了校園秩序。此外,另外敲詐勒索、偷盜、侮辱同學、恐嚇他人等等失范行為在中專校園里比比皆是,更令人擔憂的是吸食、色情犯罪和網絡欺凌等不良行為亦甚囂塵上。
筆者發現,中職生這類失范行為發生的主因是學生正確道德價值觀的缺失,而造成這種缺失的深層次原因是社會、學校和家庭對中職生道德教育過分功利化的德育教育現狀最終促使學生喪失自覺的道德價值意識。
二、中職生道德教育的現狀
2.1道德教育流于空洞性與口號性之形式,忽略中職生的道德修養內化養成
筆者發現,目前大多數中等職業學校在學生道德養成教育中多隨心所欲,“樣板化”,缺乏明確而深刻的道德主題,于是往往出現中職生只要能基本記得那些諸如“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等所謂的“空洞”、“口號”道德教規就行了的道德價值認知,而很少想到把這些金規玉律自覺用到規范自身行為,提高自身人格修養等道德修養的內化養成來,甚而至于反道德之道而行,給自身、家庭和社會帶來極不穩定的因素。
不可否認,學生缺乏自覺自我的約束力、唯老師家長之言是反的教育亞文化心理固然是造成學生正確道德意識缺失這一后果主要因素之一,但筆者認為,更主要的原因其實是學校和家庭對學生道德誘導過于強制性和功利化所致。
2.2教育規劃失當,致使道德教育受體道德認知缺失
筆者注意到,部分中職學校由于在教育過程中教育主體的教育規劃失當,導致了學生因矛盾性的解讀德育教育內容而產生道德價值認同意識缺失的現象屢有發生。舉例來說,當學校大力宣揚:“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這一激勵性口號時,我們贊賞這種行為,并提倡之,因為號召學生從小就有遠大的理想,這與我們一貫的理想教育是相吻合的;另一方面,提倡雷鋒的“甘作平凡的螺絲釘”精神也是很多學校要求教育受體必須同時具備的品質。問題在于,我們在給學生進行教育時,總是階段性地同時將自相矛盾的德育內容灌輸給學生,而很少用相聯系的、可觸類旁通的事例來梳理學生的認知,以最終形成學生正確的道德價值體系。這便造成了學生產生老師叫我們“想當元帥”或做個“螺絲釘”都行,而沒有從深層上、思想深處進行思考、融匯和完善的道德慣性認同,以至于多數學生在踐行道德價值時多因模糊兩可的道德結論的界定而使自身的行為效果終至乏善可陳。
2.3道德教育方法的機械化,導致教育反效果
在德育教育過程中,我們經常想當然地以雷鋒的感人事跡作為強化論點、深刻效果的有效事例,但往往總是事與愿違,不僅“討不了學生好”甚至于找來一片噓聲。究其原因,是由于雷鋒與我們的學生時代差距甚遠,加上中職學生薄弱的道德認知,因而如果讓我們單純提倡學習雷鋒精神,那么學生極易逆反地產生“雷鋒跟我有什么關系”“我為什么要向他學”的漸離感,這種漸離感不僅不利于學生正確道德價值觀的養成,甚至于物極必反,產生不良的后果。這就要求我們,在提倡學生學習雷鋒精神時,務求做到有理有據、適時適用。而遺憾的是,我們大部分中職學校在對學生宣傳教育“雷鋒精神”時,一直采用的方法是講述當時的雷鋒如何如何,絲毫不結合現在的時代特點。學生無法體驗到當時的情境與心態,當然更達不到教育的效果。因而導致他們認為“現在已不是雷鋒時代了,所以雷鋒的為人處事對我們已無法適用了”的教育反效果。
三、道德教育的對策:多管齊下,重新建構中職生正確的道德價值觀
3.1與時俱進,賦予教育內容新內涵,靈活教育方法,完整學生道德價值體系
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樣的一個現實,在傳媒高度發達的今天,學校對教育受體尤其是中職生的教育和熏陶漸染經常比不上五彩繽紛的電視媒介與虛擬變換的網絡參與對學生的負面影響。客觀地說,學生對電視傳媒與虛擬網絡的獵奇心理和對紛繁蕪雜的傳媒信息缺乏理智的甄別是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之一,但是,單一而傳統的教育內涵和中規中矩的教育方式也難辭其咎:當我們采用60年代的教育方法,根本不會讓21世紀的學生動容;當我們邀請經歷過解放戰爭的老人來“憶苦思甜”時,學生無動于衷,在物質豐裕的今天,他們更多的只懂得挨餓是為了減肥;在“賺錢就是唯一目的”“利益就是一切”等功利觀念的“熏陶”下,雷鋒成了“傻子”……另外,不同的地域特點,也應有不同的教育對策。例如上海與深圳,江蘇與北京,每個地方都有其教育的特點與特色,我們不能千篇一律地采用一套的教育模式。筆者認為,學生時代不同,教育內涵與時俱進,教育方法更應不斷更新。筆者發現只有通過學生有情感體驗的活動過程,提高學生道德認識水平,他們把道德行為上升為一種主動的行為習慣時,學生德育工作才能更見成效,因而,筆者所在學校便多次組織志愿者到養老院幫助老人,讓學生在老人們的真誠道謝中真實體驗做好事的成就感,自覺養成正確而積極地道德價值觀,還組織學生學習死刑犯們臨刑前真心的懺悔,從反面促使學生形成“觸法必被嚴懲”的道德觀念,學生們通過這些有意義的活動,進一步深化了人心向善的道德自覺,也深刻分明了“做好人受歡迎”和“違法必受懲”的道德認知,當然也進一步完整了學生的道德價值體系。公務員之家
3.2關注學生個體生命的完滿發展,促使學生形成積極而正確的道德價值觀
事實證明,生產“標準件”的年代已經過去,如果多數學生只會很空洞、口號式地講“學習雷鋒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時,我們的教育就是個失敗的教育。當他們不會從時代的特色、自身的實際中體驗如何學習雷鋒時,當他們只會從教師身上生搬硬套地接受現成的教育時,我們可以說,我們的教育是徹底失敗了。新形勢下職業教育的發展模式,是應更注重學生個體生命的完滿發展,規范學生的行為意識,塑造出個性健全的個體,這樣才能使中職生重新以全面性、發展性、前瞻性的角度面對世界。筆者認為,要實現這一點,我們就應該摒棄唯成績論,充分重視學生獨立的主體性發展的要求,通過舉辦諸如主題演講、主題辯論、特長展示等有一活動千方百計地激發他們的愛心、責任心和價值感,從而形成積極而正確的道德價值觀。
3.3貼近生活,充分調動受教育者的主動性,完美學生道德建設
筆者認為,教育主體如能貼近學生的心理與生活實際,從細節處進行有效的道德價值觀教育,更容易培養學生自覺的道德意識。如在提倡學生捐款時,不要硬性規定我們必須捐多少,這樣學生會為捐款而捐款,甚至于產生抵觸情緒,極不利于利用時機進行教育,也不利于對學生提倡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品質。而應該創設情境,大力倡導“只要是出于真誠的,即便是捐一分錢也很值得肯定”的精神,同時引導學生角色互換:如果我遇到這種困境,是不是也很希望得到別人的幫助,以此誘發學生潛在的良性道德意識,讓學生在行善中完美道德建設。
3.4創設良性的網絡環境,深刻道德教育
網絡給整個社會帶來的變革,對德育也產生的前所未有的影響。要使學生能從網絡中攝取有用的知識,提高文學和道德修養,作為教育主體就一定要創設好良性的網絡環境,正確引導學生學會選擇,培養其批判性思維,以批判的態度審視各種道德和價值觀,傳承傳統的有益的道德規范和價值觀,自主建構正確的道德價值觀。教育主體一方面要加強教育受體的網絡道德教育,鼓勵他們“健康上網,上健康網”。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校園網絡的育人功能,學校可以借助學校電子屏幕滾動播放勵志性的名人名言、宣傳好人好事,以此熏陶漸染學生,從而使學生形成自覺的道德價值認同感;此外,以班級為單位建立QQ群,班主任或科任教師借此廣泛地同學生交流,以此進一步了解學生真實想法,以自身人格及時引導學生走出思想困境,糾正學生過激或偏狹的行為,增進師生感情,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總之,中職生的道德價值觀的重建任務是長期而艱巨的,但只要我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能時刻秉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純粹道德理念,多管齊下,相信我們重新建構中職生的道德價值體系的教育目標一定會最終達成的。
參考文獻:
[1]張健.教育面臨的挑戰[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袁振國.當代教育學[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8.
- 上一篇:企業市場營銷面臨的問題與對策論文
- 下一篇:做好中職學校班主任工作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