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中職德育工作的過程

時間:2022-03-28 04:30:00

導語:談論中職德育工作的過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談論中職德育工作的過程

摘要文章主要從三方面闡述青年志愿服務是中職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徑,并探索了如何進一步推動中職青年志愿服務工作,發揮其強大的德育功能。

關鍵詞青年志愿服務;中職德育工作;有效途徑

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再次強調“各級各類學校必須更加重視德育工作”,通過怎樣的方式方法來推動學校德育工作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問題。中職時期是人生發展和道德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而中職生求知欲強、精力旺盛,討厭說教且渴望體驗實踐。青年志愿服務活動恰恰適應了當代中職生的心理特點,它不局限在課堂和校園,聯系社會、深入社會,注重實踐,根據青少年喜歡的溝通、交流、聯絡和聚集等新方式,充分尊重青少年的意愿,以體驗教育的方式較好地發揮了其德育功能,成為中職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徑之一。

一、青年志愿服務是中職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徑

(一)青年志愿服務是學生弘揚民族精神,參與構建和諧社會的有效途徑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和燦爛的東方文明,雖未曾舉起過“志愿者”的旗幟,但從“樂善好施”的先哲古訓到“助人為樂”的雷鋒精神,無數仁人志士早已吟唱出民族精神的華采樂章。學校引導學生們在偉大民族精神和“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感召下,踐行志愿服務,此時志愿者們奉獻給社會的不僅僅是服務,同時也向世界昭示了一種民族精神。

此外,作為強有力的紐帶,青年志愿服務為學生和不同階層、不同社會群體建立起交流和溝通的橋梁,這不僅增加了學生對他人、對社會的了解,更讓被幫助對象真切體會到來自他人和社會的溫暖,從而提升了人際交流,強化了人際關懷,更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融合和整個社會的和諧。

(二)青年志愿服務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激發社會責任感的有效途徑

青年志愿服務以“志愿”為原則,不計報酬,是追求奉獻的活動,有利于引導學生破除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青年志愿服務以社會公益為基點,服務他人,培養青年人的利他精神,有利于引導學生破除個人主義和實用主義,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青年志愿服務注重實踐,面向社會,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熱愛社會主義的情懷,有利于引導中職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

青年志愿服務為學生們提供了一個深入接觸社會實際、了解和認識社會的機會,引起了學生們對弱勢群體、對各種社會問題、社會現象的關注。他們主動投身到社區、農村和群眾中去時,將自身和社會融為了一體,加深了對國情、民情的了解和感情,從而了解到了自身的社會責任,也學會了對他人的付出和奉獻。

(三)青年志愿服務是對中職學生進行創業就業教育的有效途徑

志愿服務強化了中職學生的創業意識,他們開始更多地關注和思考如何走向社會就業創業,關注融入社會需要哪些必要的知識儲備、掌握哪些必要的專業技能;同時志愿服務也磨練了他們的吃苦耐勞精神和堅強意志,學生的創業精神得以塑造,創業素質和創業能力得以增強,從而使學生在服務社會的同時達到個人成才,反之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此外,學生在青年志愿服務過程中,與不同的人交流、溝通,鍛煉了人際交往能力和溝通能力;遇到問題和挫折,大家共同解決,互相鼓勵著繼續前進,形成了良好的團隊意識,培養了合作精神;通過扶貧濟困、幫孤助殘等實踐活動,培養了勞動觀念,提高了勞動素質等等。

二、進一步推動中職志愿服務工作,發揮其強大的德育功能

中職青年志愿者行動在社區服務、綠色服務、敬老扶弱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缺陷,如參與志愿服務的學生積極性高,但活動開展不規范;活動內容豐富多彩,但活動質量和深度不夠;青年志愿者行動的陣地建設沒有跟上等等。因此,必須進一步推動中職志愿服務工作,以實現其可持續發展。

(一)推動中職青年志愿服務制度化、規范化

學校要結合工作實際,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制定全面的運作規范,把學生參與志愿者服務納入學校德育范圍,并體現到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中。同時建立志愿服務者檔案,進行服務內容和服務時數記錄,期末納入學生德育綜合測評,并與評優評先掛鉤,從而使青年志愿服務行動做到管理規范化、激勵制度化。

(二)提高中職青年志愿服務活動質量,拓展服務領域

中職學校可以根據不同專業、不同年級,明確不同的服務內容,使學生將所學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在思想道德素質得到提升的同時,更好地提高中職生的專業素質;甚至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長和興趣愛好,按照活動內容有針對性地抽調有專業特長的志愿者參加,使志愿活動專業化。學校要不斷探索、總結那些適合中職生自身特點,又能夠充分發揮他們所學專業知識與技能特長的志愿者活動的內容、渠道,并確立下來,逐步推廣,不斷深化,使志愿服務活動更能體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更好地實現中職生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性。

(三)實現中職青年志愿服務基地化

學生志愿服務基地特別是校外活動基地,是學生志愿服務走向社會的重要途徑,也是加強與社會聯系的重要紐帶。通過基地活動可以進一步規范學生志愿服務活動,使活動有規模、有成效、健康有序向前發展,也可實現志愿者的輻射功能、示范功能和教育功能。因此,職業學校要根據自身特點建立固定的服務基地,并創造性地建設自己的基地,以避免由于沒有固定的服務陣地而引起的志愿服務萎縮的現象。

參考文獻

[1]趙麗,《深化高校青年志愿服務,探索思政教育新形式》,《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版09年第3期。

[2]胡凱,楊欣,《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編輯部2010年第2期。

[3]郭云珍,董海軍,《青年志愿服務的現實作用和文化意義——以抗震救災和北京奧運會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