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如何增強德育的實效性

時間:2022-04-21 04:46:00

導語:深究如何增強德育的實效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深究如何增強德育的實效性

高德育實效性,充分發揮學生的內化效應,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那么如何提高德育的實效性呢?針對當前情況,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拓寬德育內容,改進教育形式

德育工作的重點應突出主旋律,著眼于新一代人愛國精神、奮進精神和道德行為的培養,引導學生把愛國之情升華為愛國之心、報國之志、效國之舉,要使他們逐步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人生觀、價值觀,引導他們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現象,進行觀察、思考、辨析,從而領悟人生的真諦。

德育不能偏離基礎教育的培養目標,要打好學生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基礎,在安排和操作上應樹立整體系統觀念,克服盲目性、隨意性,增強德育的科學性、針對性和實效性。要扎扎實實地從基礎道德、基本行為規范抓起,由低到高,逐步深入,有計劃地向系列教育活動順序推進。應根據學生不同年齡心理、生理特點,提出不同要求,使教育分層次地實現。

同時還要建立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使三者形成合力,協同作戰,促進德育由單一化向社會化轉變。

二、發揮主體作用,強化自我教育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德育工作實效性最終體現在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上。學生是形成德育效果的主體,他們思想品德的發展變化是衡量德育效果的客觀標準。要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必須承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好他們的主體作用,啟發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挖掘學生自我教育的潛力,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養成自我教育的習慣。同時還需遵循德育規律,特別是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使德育從“要學生學”轉變為“學生要學”。

三、加強自身修養,提高德育能力

教育有示范性,教師的示范在德育過程中具有更明顯的作用。正如孔子所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只有具有優良人格的教師才能為人師表,成為學生學習做人的楷模。教師的人格是德育影響的傳導因素,學生經常是通過教師的人格來衡量教師所施加的教育影響的,如果教師深信某種德育影響的正確性,并能做到身體力行,就會大大提高學生對這種德育影響的信任程度,從而自覺接受這種德育影響,并轉化為自己的思想品德。

教師運用德育手段的能力和水平,也直接影響著學生對德育內容的可接受性,這就要求教師只有具有較完備的德育理論知識,掌握實施德育的基本技能,提高運用多種德育手段的能力和水平,才能使德育工作既有科學性,又有藝術性,從而提高德育影響的說服力、感染力,增加德育的實效。

四、強化道德實踐,深化德育改革

在新時期一些不良的社會現象會對學校德育工作產生負面的影響,如包圍在校外的游戲廳、錄像廳、網吧,市場上的黃色、暴力等。面對這些不良現象,教師要根據教育目的和德育任務,有計劃地向學生傳授道德規范,提高道德要求,積極引導他們進行道德實踐,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可以組織學生調查、參觀,請專家講座等。在實踐中加強對學生辨別是非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掌握辨別美丑、判斷對錯、區分善惡的能力,幫助學生實現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提高。只有在道德實踐的活動中,經過有目的、長期的、反復的改造過程,才能深化學生的道德認識,鍛煉道德意志,增強道德信念,從而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