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德育重在內化上下功夫

時間:2022-04-28 05:09:00

導語:小議德育重在內化上下功夫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德育重在內化上下功夫

摘要:德育內化是德育教育過程中受教育者主體因素發揮作用的最突出表現。德育在內化上下功夫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突顯德育教育的主體性;堅持情理交融;增強德育教育的情感性,就是要堅持知、行統一,注重德育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德育內化實效性

眾所周知,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是高職院教育的奮斗目標,德育教育是搞好這一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堅持德育在內化上下功夫,將學生的道德認知轉化為道德行為德育論文則是當前提高德育教育實效的關鍵,筆者就此談談自己粗淺的認識,愿與同行商榷。

什么是內化?德里克·朗特里把內化稱作"內在化",即將從別人處聽來的看法,價值準則與主意化為自己的思想或把自己想出的看法,價值準則與主意隱在心中(或化為自己的品格)的過程。可見,內化是一種內在的心理活動,是將外在要求化為自己內在需要的過程。它是一種感染、感受、也是一種精神的傳遞,當外在的思想道德要求進入教育過程中,如果沒有激起個體內在的需要,個體是不可能真正接受的,即使由于外力的強大影響包括硬性灌輸,有時表面上接受了教育,但由于沒有引起內部矛盾,也形成不了內化過程,因此,德育內化就必須對抽象、空洞的德育理論進行分析、研究,針對高職生的年齡階段,知識層次,心理特征等實際情況,本著"夠用、必需、適度"等高職教育教學要求,遵循"因材施教、因人管理"等教育教學規律,通過多種方式、手段,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產生情感共鳴,讓其理解、認可、接受,并在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實踐中,不斷地自覺修煉,從而將其外部要求轉化為內部的需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筆者認為,要在以下幾方面下功夫。

一、堅持以人為本,突出主體性

如前所述,內化既然是人對外部事物普遍通過認知轉化為內部思維的過程,那么這種內化就不是照相式的,生吞活剝的不自覺過程,而是一種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自愿、自覺獨立完成的。教育作為一種以促進人的發揮,社會的發展為目的,以傳授知識,經驗為手段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其功用德育論文就在于把人類所創造科學文化知識或經驗內化為個體性的精神財富,發展、提高他們的主體性,造就未來社會的行為主體。這就是說現代教育培養的人應是有主體性的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主動,積極地參與社會生活,為社會進步做貢獻。而以往的德育教育只重視德育目標的制訂和德育道德規范的灌輸,缺乏對人的關注,忽視了道德的個體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忽視了自我教育、自我修養,重外律、輕內省,難以體現德育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從而偏離了教育的宗旨。因此,德育教育在內化上下功夫.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注重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要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是教育的主體,應該自己教育自己體現自己的價值。可采取不是束縛、強制灌輸的方法,而應是體驗、醒悟,通過發揮人的主體素質,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受教育者的人格,讓德育成為學生的一種需要。例如,學校在制定規章制度后,不妨把規章制度交給學生,改變傳統習慣下的"學習"為"討論",對學生在討論中提出的合理化建議,應及時改進,不太合適的意見通過各種方式進行解釋說明,這樣即可使規章制度在實施過程中得到學生的認可,又培養了學生的主體意識,更增強了學生的責任感,而當今社會人缺失的恰恰就是責任。另外,可以建立學生自我管理體系,充分發揮班委會、團委、學生會的重要作用,還可以開始各類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學生自己組織、設計、安排,最后取得成功,體驗到作為主體的一種精神滿足感。

當然,我們強調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并非可以忽視教師的主體性,而是需要教師更主動,更自愿的主體意識。"德高為師,身正為范"。在內化過程中,教師更應對自身有更多的思想道德要求,以更好的師表風范,很強的人格魅力影響,教育學生,真正起到榜樣的作用。同時,要明確一個認識,那就是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并非放任自流,讓學生自作主張,而是在師生營造一種生動活潑和諧融洽的教育氛圍的要求下,在尊重學生的人格權利,解放學生主體性的過程中,嚴格要求學生,.因為嚴格要求是對人尊重的最重要的表現,也是教師對學生最負責的表現,更是促使內化的"催化劑"。

二、堅持情理交融,增強情感性

情感是人的道德中最主要的心理因素,沒有情感就不可能有內化,沒有情感,也不可能有對真善美的追求。一位教育家曾說過,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就如何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成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因此,必須使情感教育成為主旋律,堅持情理相融,情理相融包括兩方面,一是教師要通情達理,別太苛求。二是教師與學生之間要心理相容。高職生大多在17~20歲之間的年齡,正是穩定的個性,良好的意志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許多研究表明。青少年接受知識的過程,也是個性品德形成的過程。不能否認,高職生知識水平參差不齊,情緒不穩定,意志力較差,尤其是在中學時期,從未得到教師的厚愛、重視,更有少數對學習毫無興趣,調皮搗蛋的"后進生"。面對這樣的實際情況,教師如果要求太論文高、太完美,不能通情達理,無意間流露出的"恨鐵不成鋼",心恢意冷的神情,會使敏感的高職生產生"老師看不起我,嫌棄我"的心理。果真如此,師生怎能心理相容?師生之間彼此心理難容,沒有良好的情感合作,焉能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更談不上必親其師,信其道了,不信其道,還談何"內化"?堅持情理相容,最為要緊的是理解學生、尊重學生、信任學生,一方面,要樹立為學生服務的職業觀。教師的勞動是一種特殊的服務,學生是服務的對象,學生即使"毛病"再多,也不能將他們例為"朽木不可雕"而置之不理,更不能拋棄他們。另一方面,建立新型師生關系,師生關系不僅是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關系,還應該是情感融洽的朋友關系,共同參與教學活動的伙伴關系。教師對學生要以誠相待,平等對待,尊重學生的人格,要用多種方法盡可能照顧學生生理、智能、文化素質方面的差異,對學生的缺點與不足要包容、要引導、要有耐心、多一份關懷,多一份理解,讓他真切地感受到老師博大而持久、真摯和深沉的愛,從而在雙方愉悅的合作中達到內化的最好效果。

三、堅持知、行統一,注重實效性

在學生內化過程中,認知與踐行是其轉化的兩極。認知是內化的前提和基礎,踐行是內化的外顯,即內化完成的落腳點。規范的要求是外在的,要使學生真正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伴隨學生的內在需要,在自覺培養訓練的基礎上才能養成習慣。只有內化而無外顯,不能說已形成良好的道德水平,只有外顯的行為也不能說明學生的內化水平,因此,就要把認知與踐行結合起來。

首先、要讓高職生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這是他們接觸社會、了解國情、開闊視野、增長才干、陶冶情操的學習過程,也是認識社會、增強使命感、明辨是非、堅定信念、提高為人民服務的自我教育過程,更是在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活動中,不斷吸取營養、完善自我、增強能力、提高素質的成長過程。為此,一是要抓好"兩課"實踐教學,依據"兩課"教學要求,結合本地區特點,建立多種形式的"兩課"教學實踐基地,并且不定期地帶領學生參觀、學習,讓學生根據課上所學、所思、所悟,結合所見所聞,寫小論文或調查報告,加深對理論的認知,理解,從而為"內化"打下堅實的基礎。二是要開展多姿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諸如升旗儀式、主題班會、藝術節、讀書會、世界地球日、國際禁毒日等等,還可為學生多安排一些社會公益活動,搞一些知識下鄉活動以及組織學生搞一些咨詢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從而使學生能夠在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中,在易被學生認可的,生動活潑的形式中主動、自覺地接受教育,為"內化"創造必要條件。

其次,要使德育教育深入學生生活實際,即德育教育生活化。美國教育家杜威曾說過:"教育即是生活"。生活是每個人切實的經歷,它對人產生最直接、最深遠的影響。生活世界又是蘊含豐富價值和意義的世界,是道論文德根植于其中的土壤。道德不應該,也不可能脫離生活,生活是道德的基礎,離開這個基礎,道德將走向虛無,因此,德育教育應"重心下移",應走出課堂,走出辦公室,走向宿舍,走向食堂,融入學生的生活,更多地關注學生生活時間,衣食住行,把德育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寓于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學生在生活中得到具體的豐富的道德訓練,并在這個訓練過程中形成品德認同,在生活中內化道德規范,使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真真切切的生活實踐中得以形成,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評價能力,在不知不覺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養,使內化成為必然。

綜上所述,德育內化是德育過程中受教育者主體因素發揮作用的最突出的表現,它起源于道德感知,發展于道德思維,形成于道德認同。德育在內化上下工夫,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堅持情理交融,堅持知行統一。唯有如此才能使道德感知轉化為道德行為,才能最終實現德育教育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