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學校德育注重培育學生良好習慣
時間:2022-12-27 09:33:00
導語:小議學校德育注重培育學生良好習慣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學大師愛因斯坦曾說過:“什么是教育?當你把你受過的教育都要忘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我們可以思考,什么忘不掉呢?在學校教育中養殖成的習慣忘不掉。由此看來培養習慣就是很好的教育。我國著名家葉圣陶的概括更精練:“教育是什么,簡單就是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習慣。”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說:“什么是教育,行為習慣的培養就是教育。”
1987年,75位諾貝爾獎得主齊聚巴黎,記者問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請問您在哪所大學學到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這位白發蒼蒼的老者平靜地說:“在幼兒園,我學到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朋友;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事要表示歉意。”這位科學家出人意料的回答,恰恰表明了良好習慣對人生的決定性意義。
報載有人對148名杰出青年作了調查研究,發現他們之所以成為杰出青年,良好的習慣是最重要的原因。調查發現這些青年在中小學讀書時,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會抵制住游戲的誘惑,“堅持認真完成作業”;近百分之七十的人非常喜歡“獨立做事情”;百分之八十的人對班上不公平的事情“經常感到氣憤”;而一半以上的人“經常制止他人的不良行為”。有趣的是幾乎在對這些杰出青年調研的同時,一篇極有震撼力的調研報告,公布了對115名死刑犯青年犯罪的調查結果。調查表明,115名死刑犯從善到惡不是偶然,他們日積月累的諸多不良習慣是他們走上絕路的悲劇之源。
115名死刑犯中,百分之三十多的人曾是少年犯,百分之六十多的人少年時犯有前科,他們基本從小都有貪吃好玩,奢侈為榮,怕苦怕累,不學無術等級不良習慣,正是這些不良習慣的潛在因素沒有得到改變,最終導致他們走上了人生的不歸路。一切始于年少之時,不同的經歷造成了杰出青年與死刑犯青年之分,更造成了先進青年與平庸青年之別。而這“不同”的基本點之一就是行為習慣的不同。
20世紀60年代,蘇聯發射了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宇宙員加加林就因為良好的習慣贏得了主設計師的青睞的信任。他進飛船艙門時的一個細小的脫鞋動作讓人看到了他身上的優良習慣。因此,加加林就成了人類第一個太空上的宇航員。所以有人開玩笑說,成功從脫鞋開始。也就是說良好的行為習慣鑄就加加林的成功。
相反,一種不良的習慣會造成一個人的終身遺憾。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外資企業招工,對學歷,外語、身高、相貌的要求都很高,但薪酬挺高,所以有很多高素質的人才都來應聘。他們過關斬將,到了最后只剩下兩名條件均等的優勝者,但該公司只需要一名,必須淘汰一名。總經理難以取舍,怎么辦?有人建議,再加試一下兩人的習慣。于是,總經理構想了一個辦法:讓這兩名優勝者試用一天,并為他們各自安排了一間辦公室。下班時,其中,一名入選者甩門而去,門窗,電燈全不顧。就這樣,總經理解決了人才取舍難的問題,立馬通知這位工作習慣欠佳的幸運者可以走了。也許這位幸運者還不明白其究竟,但這個故事留給人們的教訓和啟示是值得深思的。
以上事例充分說明習慣不是小事情,它反映著一個人的修養與素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進而影響他一生的成功與幸福。面對日趨激烈的競爭環境,可以說一種良好的習慣會使人事業有成受益終身。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良好習慣乃是人在神經系統中存放的道德資本,這個資本在不斷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就享受著它的利息。”
“積千累萬,不如有個好習慣”。如果我們的教育不再以分數為中心,而是以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文明習慣、遵紀習慣、學習習慣、衛生習慣、勞動習慣、安全習慣為己任。那么,我們的學生就會具有健全的人格,就會成為高素質的人才,為日后的巨大發展打下基礎,而不是“狀元”的曇花一現。總之,有“漁”在手,一定就能為國家、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