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德育教育模式及對中國德育教育的啟示
時間:2022-03-04 11:34:25
導語:國外德育教育模式及對中國德育教育的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學作為人格培育的關鍵階段,德育教育不可或缺。本文聚焦于中學德育教育,在分析了中學德育教育內涵的基礎上,深入剖析了國外德育教育的理念和模式,進而得出其對中國中學德育教育的啟發。
關鍵詞:中學德育教育;國外模式;中國;啟示
目前中國經濟社會正處在深刻轉型的關鍵期,經濟社會大環境中諸多不利因素對中學德育教育產生一些消極影響,也增加了對中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難度,迫使學校、家長和社會公眾對中國目前中學德育教育工作的理念和模式進行反思。本文通過對國外中學德育教育模式的分析,從中得以啟發,使得我們的中學老師和相關德育人士與時俱進,不斷在變革中探索與中國國情相適合的中學德育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方法。
1中學德育教育
德育(moraleducation)也稱道德教育,“德”主要內涵是思想道德品德,而“育”則是指培養教育。一般認為“德育”這一詞在18世紀70、80年代早已經形成了。直到英國學者斯賓塞在《教育論》(1860年)一書中,明確把教育劃分為“智育”(intellectualeducation)、“德育”(moraleducation)和“體育”(physicaleducation),“德育”才逐漸成為教育領域的一個基本概念和名稱。從狹義來理解“德育”指的就是道德品德教育。而從廣義而言,德育的內涵和外延就比較豐富,它是一個整體的互動過程,主要指的是教育工作者(主要是教師)按照特定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的要求以及被教育人員的需求,依據人生發展不同年齡段的思想道德和品質形成的特性和規律,運用不同的多元化的手段和方式,在理論和實踐中對被教育的人實施的道德品質、政治立場以及心理健康等相關素質的培養和塑造。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系統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響,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身體力行,以形成他們的品德和自我修養能力的教育活動。簡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師有目的地培養學生品德的活動。通過對德育教育概念和內涵的分析和理解,我們得知德育教育是有一套相應的運行機制,具有一些特定的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的,而這些相關因素的相互作用影響最終會形成一定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模式。有鑒于此,所謂的德育教育模式就是指運用具體的方法和手段進行道德教育、塑造、培養,進而形成具有一定理念、主體、方式的教育關系體系。中學德育教育模式的形成與一個國家的國情和各地區的實際情況以及本國制訂的德育教育任務目標和中學生的心理特點、認知習慣有關,只有充分考慮這些因素才能建立和形成科學合適的德育教育模式,進而確保德育教育的針對性和可接受性,使德育獲得應有的效果。
2國外德育教育模式
一是理論教育模式。這種德育教育形式的核心理念和規則來自于現有社會中已經形成和存在的價值理念,是從這些價值理念中抽象歸納出的更具一般意義的社會道德規范,并將其細化為具體的相對穩定的思想、政治、品德以及心理健康等規則。進而將這些細化了的道德規范構建成一個系統的德育教育體系,并由老師、家長及其他教育人士向青少年進行引導和灌輸,使他們理解、認同并最終接受這些道德規范和規則,最后內化為自身的一種習性和人生價值觀。理論教育模式主要通過講解、教授、強化、訓練、榜樣典型、表揚獎勵、處罰懲戒等來實現德育教育的理念和目標。19世紀德國哲學家、心理學家、現論教育模式的開創者約翰•弗里德里希•赫爾巴特強調:“偉大品格的養成,需要通過科學、嚴密的管理和教學模式。管理是為教學服務,而教學是德育的最主要途徑。”赫爾巴特在對學生的德育教育上偏重宏觀理念上的教導,但是其方式手段也并不固化死板,他認為德育教育是一個老師和學生交流溝通的互動過程,老師應該比較好地掌握學生心理活動和行為,進而對學生進行有目的的引導、培養和約束,使其能夠遵守相應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并逐步內化為自身的一種習性和價值觀念。從理論教育模式的理念、內涵、方式、方法的分析,可得出其主要有以下特性:首先是德育教育主要是以教師作為施教的主體,在德育過程中老師或教育人士主要采用主動的講解、教授、訓練、培養等來實現既定的德育目標和任務,學生在整個過程中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第二個特點就是德育教育的實施手段和方式主要還是傳統的填鴨灌輸、強化、樹立榜樣典型,獎勵或懲罰(訓誡、懲戒)都是為了實現德育教育目標的輔助性方式和手段。二是自我教育模式。自我教育的德育模式主要由美國哲學家、教育家約翰•杜威提出的,并由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美國心理學家柯爾伯格進一步完善和發展。這種德育教育模式倡導摒棄理論教育模式中教育者為主體、學生為客體被動接受的填鴨灌輸的傳統教育方式和手段,非常強調學生在德育教育中的自我學習和調節能力,主張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為學生共同創造一個良好的德育學習和培養的氛圍和環境,讓其在良好的環境氛圍和基本道德規范中自我學習、調節和發展,并且在自我學習的過程中運用各種手段方式使學生參與多樣化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活動和實踐,進而使學生逐步實現道德的自我塑造。杜威明確反對傳統的填鴨灌輸式的講授、強化、懲罰訓誡的教學手法,反對將學生作為德育教育的一個“產品”進行統一化的培育。他非常提倡學生在基本道德規范內的自我學習和發展,非常推崇美國式的獨立、個性、自由的教育理念和精神。他提出了自我教育模式的三個核心主張:教育就是生活、教育就是成長以及教育就是經驗的改造。自我教育德育模式強調學生自我學習的環境和條件,主張學生自己調節發展,進而形成內化的道德習性和價值。其主要的實施方法和手段有:情景模擬、對話交流、參與互動、自我學習、角色扮演、現場實地體驗等。自我教育模式主要有以下特點:一是以學生的自我學習自主發展作為道德培養的主導;二是自我學習和發展是在符合基本的社會道德規范和原則的范圍和基礎上進行的;三是非常注重道德教育的氛圍和環境,尤其是學校和家庭的環境,重視環境對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形成的作用;四是非常強調注重社會實踐活動對學生德育教育的影響。三是新道德教育模式。此種教育模式主要是由美國的教育家弗里肯納、英國教育家威爾遜等著名學者在分析批判了理論教育模式和自我教育模式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可以說新道德教育模式是理論教育模式和自我教育模式的有效結合,它既強調通過講授、強化、訓練、榜樣典型、獎懲等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和約束,又非常注重學生自主性的自我學習、自主發展,關注學生的獨立、個性和自由;不僅重視傳統理論教育在德育中的作用,而且也強調實踐活動對德育的影響。英國著名教育家、新道德教育模式的支持者威爾遜指出:“如果追求奴隸制度,需要的是規則和鞭子;如果追求民主社會,那么需要的是復雜的機制和交往的環境,道德教育也是同樣的道理。”此種道德培育模式不是靠強制灌輸,更不是處罰與懲戒,而是在基本社會價值理念基礎上的自我發展學習的健康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同時,這些實踐活動應該是有一定目標來進行引導和培養的,而不能是隨意而為的。因此新道德教育模式是一種綜合性的教育模式,它的實施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在給學生創造良好環境的同時,不斷創新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
3對中國中學德育教育的啟示
通過以上國外三種不同的德育教育模式的分析對比,我國的德育教育模式的變革和發展,需要在借鑒國外德育教育模式關于個性、民主、自由的理念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與中國傳統德育教育中的社會理想、責任、義務等方面緊密結合,形成更具中國特色的、更具針對性的和更具操作性的中學生德育教育模式。首先,在繼承和強調傳統德育教育模式的積極功能的同時,還需要逐步借鑒國外的理論教育、自我教育以及新道德教育模式的優點,以教育理念方式創新為突破點,不斷改進和完善德育教育方法,并以中學生的人格教育和人性化教育為抓手;從多元化的渠道和途徑共同建立獨立、個性、自由與自律相結合的綜合式的德育教育模式,注重教育中的人際之間的互動交流;還要依據實際情況構建和完善具有社會整體性的德育理念、價值、知識和規則體系,充分發揮家庭、社區在德育教育中的積極作用;同時,進一步探索學生道德約束與引導的校內外整合機制,不斷完善和發展適合中學生的個性化自我學習發展的德育教育內容和方式,并在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環境的同時構建一套系統的道德價值評判標準體系。其次,按照中國的基本國情和各地的現實條件和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進行一些針對性的德育教育方面的課程安排和調整,補充一些具有實際操作性的德育內容的課程。可以借鑒美國在各中小學開始增設公民課程和道德課程的做法,逐步在有條件地區的中小學增設相關公民課程和道德課程。借鑒法國對中學生自由人的德育教育理念,以及吸取英國對中學生理性精神和自治精神的道德培育理念,注重對中學生自我責任、社會責任、愛國主義、守法自律等公民精神的培育,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貫穿中學生德育教育的始終,進而將我國的中學生培養成真正的具有社會道德屬性的公民和勞動者。最后,在借鑒國外德育教育的具體運作方式和經驗的基礎上,加大對中學德育教育方面的資金投入。沒有充足的投資資金,德育教育的創新和發展只能是鏡花水月、空中樓閣。加大對德育教育的人才、技術、設施等方面的資金投入,尤其是在西部邊遠地區的財政支持力度,使德育教育和創新發展在智力保證的同時有充足的資金后盾。此外,在加大政府財政投入的同時,還應不斷拓寬社會資金投資德育的渠道和方式,構建多元化的德育資金投資機制。
作者:卿艷珺 單位:興安師范學校
參考文獻
[1]田梅溪.初級中學德育教育培養體系建立[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11.
[2]鄭永延.現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論與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陳桂生.中國德育問題[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4]趙旭琴,苗翠環.我國社會轉型期中學德育的有效途徑[J].科教文匯,2009(4).
[5]曹承慧.美國的道德研究與中學德育教育[J].思想政治課教學,1989(9).
[6]羅騁.試析英國學校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徑[J].湖北社會科學,2005(7).
[7]劉青.德育概念綜述[J].知識經濟,2011(8).
[8]何玉海.我國德育方法概念的理性反思[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3(3).
- 上一篇:公司財務風險傳導機理探討
- 下一篇:獨立董事制度在公司財務監督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