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統道德精神探討

時間:2022-08-17 10:03:03

導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統道德精神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統道德精神探討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都不可能是閉關鎖國的發展,中國要向他國尤其是科技和經濟強國學習,他國也在學習中國。在向歐美科技、經濟強國學習的過程中,很多的知識、信息通過各種渠道尤其是互聯網渠道傳入我國,隨之而來的是歐美國家的文化理念及其價值觀。毋庸置疑的是,我們可以學習任何國家的先進技術、經濟模式以及管理方法,然而,面對西方的文化輸入,面對其價值觀以及價值取向所產生的影響,則需保持高度的思想自覺。我們應當堅持積蘊著中華民族優秀美德精神的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中體西用原則,堅定不移地走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發展之路。

一、堅持中體西用原則,堅持走社會主義發展之路

一個國家有其立國之本,它是國家和民族不可動搖的思想和信念根基。中國要走社會主義現代化之路,社會主義是中國選擇的社會形態和制度形式,中國的社會主義必定要有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帶領人民為之奮斗的價值取向,有全體中國人民共同信守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絕不能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國夢的道路上,在身處的全球化國際大環境中,面對來自西方文化和西方思想意識形態的蠱惑和挑戰,放棄中國傳統文化之本,放棄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放棄“中體西用”的原則來談文化融合。作為社會主義的中國,只有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契合的立國之本,才能解決好學習與揚棄問題,不疑惑、不動搖,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發展之路。中國歷來都有體用之辯。在北宋儒道釋文化真正從精神意識上形成一體時,張載“盡棄異學”,“其學尊禮貴德、樂天知命,以易為宗,以中庸為體,以孔、孟為法”[1],強調了儒家文化及其價值觀的核心地位。近代中國出現了中西文化和新舊文化的沖突與碰撞,是受西方文化影響、實現全盤西化,還是堅持體用結合、以本土文化為體、以西方先進的科技經濟軍事文化為用、實現二者融合?面對近代中國的民族危機與文化危機,嚴復、梁啟超等人倡導中國應當走“中體西用”,即以中國傳統文化倫理道德為本、輔之以西方先進科技文化的中西結合之路。為此,梁啟超寫作《新民說》,呼吁中國要有新的“國民性”。新“國民性”吸納了西方文化的新思想、新內容,但主張以中國傳統道德倫理為本,堅持中國傳統“新民”思想的價值觀。梁啟超道:“新之義有二:一曰淬厲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采補其所本無而新之。”[2]又道:“凡一國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國民獨具之特性。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風俗習慣、文學美術,皆有一種獨立之精神,祖父傳之,子孫繼之,然后群乃結,國乃成。”[3]按梁先生所言,愈是在民族、國家危難之時,愈是應當堅持其文化之本及“淬厲其所本有”的價值觀,在其傳統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上融入時代精神。在中西文化、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沖突與碰撞的問題上,中國傳統的體用智慧理順了二者的關系,守住了儒家思想核心價值觀的地位,給出了中體西用的答案。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傳統道德觀的契合關系

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在其發展的任何時代,都會有時代條件下的價值觀,當代價值觀不是與傳統價值觀割裂,而是在傳統價值觀的精神內化中產生出來。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在其幾千年的發展歷史中,始終有著傳統價值取向,中國傳統文化道德觀是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源泉。

(一)傳統道德價值觀與道德政治觀的內涵闡釋

中華民族優秀美德是時代價值觀的源泉,將始終對時代價值觀產生深刻的影響。中華民族始終奉守和堅持道德文化傳統,以道德價值觀作為政治觀的核心。《尚書•咸有一德》記述了伊尹還政太甲的政治事件,反映了賢相伊尹純粹的道德政治觀和先進的政治思想。伊尹勸勉商王保持純一道德,杜絕二三其德的偏私亂政行為,其曰:“德惟一,動罔不吉,德二三,動罔不兇。惟吉兇不僭,在人;惟天降災祥,在德。”[4]孔穎達注曰:“行善則吉,行惡則兇,是不差。德一天降之善,不一天降之災,是在德。”[5]故“德惟一”是純粹的“替天行道”政治,“德二三”則是逆天而為,滿足一己之私欲。這里所言的“替天行道”并不僅僅是商代天命觀的反映,而且因其道德政治觀的為民性,具有了古代道德政治的先進意義。《尚書•咸有一德》強調:“非商求于下民,惟民歸于一德。”[6]孔穎達注曰:“非商以力求民,民自歸于一德。”[7]政治不應馭民使民,以力害民,而要分利于民,以德化民,為民道德即是統治者為政的純粹惟一的道德。“德惟一”的道德政治觀倡導為民政治,強調為民政治的“終始惟一”、選賢任能、為官無私和恪盡職守。《尚書•咸有一德》亦曰:“今嗣王新服厥命,惟新厥德。終始惟一,時乃日新。任官惟賢材,左右惟其人。臣為上為德,為下為民。其難其慎,惟和惟一。”[8]孔穎達注曰:“德行終始不衰殺,是乃日新之意。……官賢才而任之,非賢才不可任。選左右必忠良,不忠良非其人……臣奉上布德,順下訓民,不可官所私,任非其人。……其難無以為易,其慎無以輕之,群臣當和心以事君,政乃善。”[9]這里,為民政治的“終始惟一”性成為道德政治的根本價值標準,也成為為政者保持政治操守的根本規定。儒家倡導為民的政治要做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10],為天下人樹立德政的標準和榜樣,建立德政的秩序和取信于民的道德準則。《論語•堯曰》曰:“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11]為民的政治要體現“節用”和“裕民”,為政者要廉潔自律,要心系民生國計,尋求生存發展之路。《荀子•富國》曰:“足國之道,節用裕民而善臧其余。節用以禮,裕民以政。彼裕民,故多余,裕民則民富,民富則田肥以易(治),田肥以易則出實百倍。上以法取焉,而下以禮節用之。余若丘山,不時焚燒,無所臧之,夫君子奚患乎無余?故知節用裕民,則必有仁義圣良之名,而且有富厚丘山之積矣。此無它故焉,生于節用裕民也。不知節用裕民則民貧,民貧則田瘠以穢,田瘠以穢,則出實不半,上雖好取侵奪,猶將寡獲也,……《康誥》曰:‘弘覆乎天,若德裕乃身。’此之謂也。”[12]由儒家思想者和政治家所倡導的先進政治理念和高尚道德觀,歷來受到進步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的重視,這種對理想道德政治觀的認同成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積淀。中國共產黨奉守執政為民的政治理念,同時因其與人民大眾始終站在一起的政治立場,將從根本上解決為人民謀求福祉的實踐問題。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統道德精神內質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傳統文化精神內質。真正把握和推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意味著要深入探究和理解其精神內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是憑空而來的空洞無物的口號,而是積蘊著民族氣質和道德理想的影響當代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關乎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根本價值觀念。中國傳統道德包含兩個層面的意義:一是推行仁政的政治道德意義,二是敬天順時、行“天地一體之仁”的道德觀念意義,而后者影響著仁政的推行實踐。陸九淵認為:“《尚書》一部,只是說德。”[13]強調《尚書》反映了古代仁政的道德思想。關于《尚書》的道德思想,《尚書•堯典》曰:“帝堯,曰放勛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14]孔穎達注曰:“堯放上世之功化,而以敬、明、文、思之四德安天下之當安者。”[15]這里將推行仁政的道德闡釋為:統治者執政應恭謙有禮,明察于世,親睦百姓,造福天下萬民。《尚書•舜典》曰:“帝曰:‘棄,黎民阻饑,汝后稷,播時百谷。’帝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寬。’”[16]孔穎達注曰:“眾人之難在于饑,汝后稷,布種是百谷,以濟之,……布五常之教,務在寬;所以得人心。”[17]這里又進一步將推行仁政的道德闡釋為:統治者執政,心系天下民生疾苦,貴在用人,功在教化;以賢官促民生產,發展經濟,推行道德倫理教化,以德服人。《尚書•皋陶謨》曰:“亦行有九德。……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18]孔穎達注曰:“言人性行有九德,……如此九者考察其真偽,則人之善惡皆可知矣。……明九德之常,以擇人而官之。”[19]這里以“明九德之常”反映出傳統為民政治的用人標準,強調為政者應當具備超乎常人的道德品性。而《尚書•咸有一德》則進一步強調堅持以德治天下的道德價值觀,堅持其“德惟一,動罔不吉”、“常厥德,保厥位”的核心價值意義,在傳統政治道德思想中賦予了敬天保民的客觀唯物主義精神。陸九淵稱“知道德實難”[20],縱觀中國歷史,大凡為政者堅持推行仁政、走德治天下之路,則天下呈現國泰民安、經濟發達景象;反之,為政者背棄道德,與民為敵,實行暴虐政治,則民不聊生、國基動搖。《呂氏春秋•務本》篇論及臣子與君主關系云:“安危榮辱之本在于主,主之本在于宗廟,宗廟之本在于民,民之治亂在于有司。”[21]這里反映出古代道德政治的民本思想,臣子與君主關系之根本在于,政治統治集團的為政者是否擁有以民為本的同一的道德立場。中國傳統道德還包含敬天順時、行“天地一體之仁”的道德倫理觀。它充分尊重人的主體存在,賦予人的主體存在更為豐厚的精神意義,將人之主體分為內外主體,內為精神,外為行為。儒家歷來重視人的內修與外行的“知行合一”,強調以內在深刻的道德修養影響外在的與世界萬物共處的行為。《大學》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22]這其中就存在兩個道德轉向的關系:第一個是由外向內的道德轉向,外在的道德行為實踐要依托于內在的道德修養;第二個是由內向外的道德轉向,內在的道德修養要推及與擴展到世界萬物中去,兩個道德轉向的中心銜接點為“格物致知”。朱熹注“格物致知”道:“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而不到也。”[23]按照儒家道德認識觀,最深刻的道德修養恰在于人對自己所身處的宇宙世界———天地自然客觀存在的真切認識;人接近客觀,把握客觀規律,按規律做事,才可能以天地自然萬物和諧存在之精神化育人的世界觀與主體存在價值。應當說,“格物致知”的兩個道德轉向的中心銜接點,將人對于自己與家國社會存在關系的表面態度,通過“正心誠意”和“格物致知”修煉,鍛造為內化于心的內在自覺,從而達到“知行合一”的道德實踐標準。王陽明曰:“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學只一個功夫,知學不可分作兩事。”[24]陽明先生以“知學不可分作兩事”的“知行合一”認識,詮釋了道德內在自覺修養對于道德實踐的意義。因此,按照儒家道德觀,人的主體存在的最為深刻的道德修養的獲取,應當在于人對于天地自然客觀存在規律的觀照與把握,人應當在充分學習和了解天地自然客觀存在的狀態下知曉自身與世界萬物的存在關系。這種基于對天地自然客觀存在認識的道德倫理觀,將人的家庭關系和社會關系認識放大至人與天地自然關系的認識,以對天地自然客觀規律的了解、把握,反觀人類社會存在的規則意義,將自然生命的和諧與運化狀態作為人類社會關系存在狀態的參照系,強調人對天地自然客觀的尊重。據《尚書•堯典》載,堯推行仁政,“命羲和,欽若昊天”,尊重客觀,順應天時,“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25],以對日月星辰運行規律的觀察,推算歲時,制定歷法,指導民眾生產、生活,造福天下。《禮記•月令》亦記載天地自然與人類活動之密切關系:“孟春之月,日在營室,昏參中,旦尾中。……其蟲鱗,其音角。……東風解凍,魚上冰,獺祭魚,鴻雁來。……乃命大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離不貸,毋失經紀,以初為常。”[26]依孟春時日對日月星辰的觀測,發現氣候特征以及陰陽二氣的變化,以觀測此時令中土地及生物的變化,并依照春來陽氣萌動氣象,指出“春氣和”,勿令燥亂。與此同時,要求太史官在“迎春既還”后,“守其六典,奉其八法,司主天文及日月星辰之行”,既要發現天象運行中的變化,又要依法度、守常態、不亂紀,以對天地自然客觀規律的把握,推行人間政務,依時生產,積極作為[27]。故《呂氏春秋》在《月令•孟春》所載之后附以《本生》,進一步表明天地自然客觀存在與人類行為之間的互參化育關系。《呂氏春秋•孟春紀•本生》言:“始生之者,天也;養成之者,人也。能養天之所生而勿攖之謂天子。天子之動也,以全天為故者也。此官之所自立也。立官者,以全生也。”[28]這里表明天與人二者相互依存的關系,并著力論證了人以天地自然客觀存在為參照、化育生命并使之成長的政治作為觀。這種依天而為的政治作為,恰恰是敬天順時、行“天地一體之仁”道德倫理觀的反映。敬天順時、行“天地一體之仁”的道德觀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念。在傳統核心價值觀中,人不是以個體存在為中心的人,人之個體,是依照天地自然客觀秩序及其法則存在的個體。這種“個體”既富有個體生命意義,更將其生命意義融入與世界萬物的和諧共處之中。《中庸》曰:“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29]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朱熹注曰:“子程子曰:‘心也,性也,天也,一理也。自理而言謂之天,自稟受而言謂之性,自存諸人而言謂之心。’”[30]人之“心”、“性”一理,此理合乎法則,故謂之“天理”;人性和人心須合乎天地自然的客觀規律,依“參天地之化育的‘三才’境界”修煉出的道德倫理觀[31],能夠影響和引導治國平天下的道德政治實踐。

(三)傳統道德精神內質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層構上的邏輯反映

中國傳統道德觀念是培育人與天地自然共生境界的道德觀念,是大的道德觀。它使中華民族成為富有理想精神和遠大境界的民族,使中國傳統政治富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為民的道德政治意義,使中國人富有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做人價值觀。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吸納并弘揚了中華民族優秀美德,它的國家、社會、個人的三個層面設計,恰恰是個人觀與家國觀融為一體的推仁德于天下的傳統道德觀體現;而在它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二十四字高度概括中,既有對傳統為民的政治道德理想的吸納,更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新型民主政治道德觀的實踐。用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思想正確看待歷史文化,正確理解歷史文化中的豐厚精神資源對于當代思想觀和價值觀的內在化育作用,清晰詮釋了中華傳統美德與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契合關系。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發表了題為《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講話,指出傳統核心價值觀是國家和民族賴以生存發展的精神內質和原動力,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傳統核心價值觀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關系。中華傳統道德倫理的修身、齊家、治國的價值要求,體現于當代,恰恰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從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上的全面而整體的價值要求。總書記說:“古人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莫衷一是,行無依歸,那這個民族、這個國家就無法前進。這樣的情形,在我國歷史上,在當今世界上,都屢見不鮮。……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價值觀念。國有四維,禮義廉恥,‘四維不張,國乃滅亡。’這是中國先人對當時核心價值觀的認識。……中國古代歷來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某種角度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是個人層面的要求,齊家是社會層面的要求,治國平天下是國家層面的要求。我們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涉及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既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體現了時代精神。”[32]十分清晰地指出,中國傳統核心價值觀就是個人修身立德、維系家國社會興旺的道德觀;而傳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一體化的道德觀,正是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個層構形成的內在邏輯精神。在中華民族傳統中,所謂人的道德倫理,不是僅僅體現于對人的主體意義的反映,而是將人的主體意義放大到與家國、社會乃至天地自然共為一體的存在關系上,形成人的“推己及人”的“天地一體之仁”的價值觀意識。《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故推恩可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33]孟子表明了推仁于人以保家國天下的價值觀意識。在孟子的意識中,個人依然是主體存在,但這個“個人”主體不是單一的主體,而是通過“推及”修養將個體與家國社會乃至天地自然融為整體的主體。在這個“個人”主體存在的內部,便包含了一個“天地萬物一體”的境界。杜維明在討論儒家“人學”時,也以儒家人學的“四層次”說論證了“個人”主體的天地道德境界。他說:“儒家所認識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是包括身體、心知、靈覺和神明四層次的人,因此人能夠以‘天地萬物一體’,和自然乃至宇宙的生化大道結合起來。不僅如此,人還能由盡己之性、盡人之性及盡物之性以達到參天地之化育的‘三才’境界。以主體精神旁通客觀精神,而且上契宇宙精神———這種陸象山所謂十字打開的大圓覺教,即是《中庸》所體現的‘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的儒家人學。”[34]杜維明所謂的儒家“人學”,恰恰是對儒家個人化育于宇宙天地之中的主體意義內在價值的揭示。儒家關于人家國“天地一體之仁”的主體存在意識的道德境界,始終影響著中國人對個人與家國社會存在關系的看法,影響著中國人對中華民族與世界各國、各民族存在關系的看法,形成中國人立身做事的獨特品質,形成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形態得以存在的文化基礎。與此同時,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既要發展自身,又要講求與環境和諧共存,要在自身發展中解決諸多矛盾,包括:現代化建設與環境資源之間的矛盾,中國發展與周邊國家以及世界各國之間的矛盾,中國社會主義多民族國家建制中民族融合與沖突的矛盾等。要解決這些矛盾,唯有積蘊著傳統儒家道德精神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引領方向、拓展視野、提供智慧。杜維明認為,儒家做人的思想涉及到人格精神的鍛造,涉及到人要不斷發展自己與外在世界的關系,“在一個擴展的過程中,我們要學會超越習以為常的結構,尊重具有不同信仰的承擔不同使命的人們。這一種尊重,甚至應該擴展到非生物的存在,諸如山、河、樹、石以及作為一個整體的大自然”[35]。這種具有崇高精神和遠大理想的做人思想,影響并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心理氣質,使其不會成為擁有文化中心主義價值觀的民族,指導其走一條與自然環境、與世界各國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有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路。

三、結語:弘揚傳統道德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傳統道德價值觀和傳統道德政治觀的精神內質,其國家、社會與個人發展標準和存在關系,與傳統“天地一體之仁”道德觀形成內在統一的邏輯關系,反映中華優秀美德與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契合關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14年2月24日就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進行第十三次集體學習,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要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積極引導人們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斷夯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基礎。說:“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36]的講話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明了方向。劉云山同志也撰文指出:“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厚源泉。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充分汲取思想道德營養,結合時代要求加以延伸闡發,既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又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之樹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沃土。”[37]這就意味著,解讀和闡明中華優秀美德與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關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具有的傳統道德精神內質,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唐幗麗 單位:北京化工大學文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