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培育路徑與對策研究

時間:2022-11-30 03:39:05

導語:德育教育培育路徑與對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德育教育培育路徑與對策研究

在思想理論基礎課程紛紛推進教學實踐改革過程中,針對性和有效性問題成為突出焦點,為此“社會治理”應運而生,它的提出源于人類自身對人性的拷問,在將“社會治理”理念引入到高校德育教育的過程中,“不是增開一門課,也不是增設一項活動,而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節、各方面,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4]思想政治教育是育人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面對日趨層級化和心理低齡化的生源現狀,思政教育發展遇到很多新課題,為了合理應對瓶頸化問題,將德育教育的有效性落到實處,“治事治制”、“社會治理”等觀念相繼出現,并能夠在教育教學改革中得以實踐和應用,試圖找到提升思政德育教育質量的有效對策。

一、樹立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德育范本

今年“兩會”上,總理在談到思想政治工作時又再次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思想教育是人類永恒的課題,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從縱向發展研究而言,思政教育往往被視為終身教育的重要部分,在人的生命周期中思政教育的內容和形式也是最為持久的;從橫向發展研究而言,思政教育核心理論部分依托學校課程教育完成,然而隨著教育對象的復雜化和教育資源的多樣化,校園內的教學內容已經無法滿足社會發展和個人成長的需要,這對德育教育提出了嚴峻挑戰。思想教育在各教育階段應積極探索與學生身心發展相匹配的實際問題,重視受教者的主體地位,切實提升教育能力,一方面,激發學生學習潛能,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自古以來,樂學一直是學者們在學習境界上追求的最高境界,更是教書育人的最高目標。學生興趣的涌現需要一定的情境,并且此時的氣氛要與學生的興趣、學生生長的需要相契合。另一方面,強化學生彼此認同感和時代使命感。青春期時期正是學生處于生理發育成熟階段和心理發展的過渡時期,學生情緒和情感隨著閱歷和見識的增加也日益豐富,但卻存在波動性大,依賴性與閉鎖性同時存在等問題,再加之各種潛在社會和家庭壓力,使得學生自身很渴望與人進行溝通交流,尤其希望來自同齡人給予的幫助與認可。結合全方位育人理念,基礎課程的教學體系目標可以被分為知識目標和情感目標兩種,知識目標可以通過校內理論學科課程標準來實現,情感目標則需要多類型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注重實踐性和持久性,因此“社會治理”視閾下的德育教育范圍以校園為核心輻射社區,將教育教學的主體對象擴展到一定區域內的常住居民,甚至包含流動人口,在這個過程中,德育體系更應注重個性化方式和方法,發揮“社會治理”的實效性意義,注重解釋力,更關注外在宣導和向內努力的結合。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素質課、理論教育課

三位一體的德育教育體系上海市自2014年開始便積極探索思政課程向“社會治理”的有效轉變,先后出臺《上海市教育綜合改革法案(2014-2020年)》等多個指導性文件,推進“中國系列”在內的多個《大國方略》課程。在教育實踐探索的過程中,僅僅抓住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進行,充分架構思想政治教育落實在課程實踐中的主渠道和路徑,立足于有效銜接、循序漸進的根本基調,從橫向貫通教育課程,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以網狀形式鋪開,分層實施,整體推進,同時建立學校三位一體的德育教育體系,即思想政治課、綜合素質課、理論教育課的互動模式,從縱向上也應充分發揮學校、家庭和社會合力培養策略,充分發揮校內教育的導向優勢,加強家庭環境的基礎力量,同時極力挖掘社會影響下的育人功能,進而形成德育培養的綜合人才發展效應。其一,思想政治課、綜合素質課、理論教育課的教育體系應建立在與學科門類相對應的課程建設價值標準之上,嘗試編寫教學實踐指導用書和課程改革方案,從課堂教學基本環節入手,不盲從、不刻板。其二,思想政治課、綜合素質課、理論教育課的教育體系應圍繞體制機制、教學策略、課程設置、教學評估以及教師選用方面等進行,有針對性地為教育探索提供保障性作用。將學校教育作用充分發揮出來,育才與德育綜合凸顯出來,體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實效意義,實現立體化育人轉型,實現將思政課的核心內容有效分化到每一門課程中去,不僅充分體現每門課的德育教育功能,同時也強化了每一位教師的教育責任。教師在將思政課的核心內容分解到每一門課程內容的過程中,可以結合各自學科的知識特點和教育資源,并提出相應的理論架構和操作方法,深入挖掘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資源,將全體教師教書育人的職責落到實處,完成從一名授課教師真正向一個教育工作者的現實轉變,實現全員德育教育新局面。

三、借力體驗式教學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念

隱性教育歷來被認為是我國教育的優勢和特點,突破思想政治教育說教過于集中的瓶頸發展問題,破除思想政治課程僅僅為隱性課程教學一部分的陳舊觀念,把思想政治理論與多學科內容協調起來,借力體驗式教學方式方法,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互融通起來。使學生在體驗中懂得知識,在互動中感受道理,并且用道理贏得認同,以積極感悟取代枯燥灌輸,進而贏得學生的好評和喜愛,在這個啟發引導的過程中,學生在參與教學活動中“以身體之,以心驗之”,教育對象的主觀能動性得以彰顯,學生不僅可以自主選擇和參加一定課內外活動,用身心體驗親歷直觀感受活動的過程,而且也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調動和生發情感,召喚自身已存在的真知,進而去體味、認同、領悟,同時能夠自覺接受教育內容,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所能達到的具體目標,實現德育教育“潤物無聲”的效果。借力體驗式教學,完成顯性教學與隱性教學的通融,首先應建立新的考核體系,從知識、能力、情感和行為四個方面入手,綜合考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道德自律、團隊協作和創新能力等。再次在知識傳授中,正確認識價值引領的導向作用,在課程設置過程中,調整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的比例關系,“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校園,要堅持立德樹人,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的路徑。最后尤為注意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對思政課程教學的理論支撐作用,教學中不僅要從馬列主義公共課中汲取理論源泉,同時還要綜合吸收理論課程和通識課程的養料,架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總結以往思想政治課程教學實踐,我們發現在提升教育實效性的過程中必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核心內容,得到認同和體驗。因此,一線教師應當積極培養學生自我認知、自我覺察和自我教育的意識與能力,積極輔助學生學會發現并消除阻礙德育發展的各種因素,力求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文化素養和心理素質上得到很好的培養和提升,讓他們重拾完善自我的信心,體現出自身獨特的發展優勢,挖掘潛在興趣和能力,重燃成功的希望,一生都走在助人的路上,締造自己的幸福人生,這才是為學生提供的最好教育。為了達成這樣的思想政治研究“社會治理教育目標,一線教師需要通過文化的熏陶來滋養學生的心靈,理性對待在教學改革和創新中不斷累積下來的實踐經驗,將學生學習成果最大化,為德育教育打好堅實的基礎。

結合上海推進德育教育綜合改革的巨大探索,我們可以發掘“社會治理”在理論指導、創新實踐和評估保障三大主題方面的沿革趨勢,“社會治理”的深入發展需要理論支撐和實踐鞏固,同時還需要探索和認證,但我們可以預見到,堅定馬克思主義理念,多方位推進課程改革和模式變通,最終“社會治理”的視域會被越來越多地接受和實施,進而形成可持續推進和顯現長效的有機體制。以此為借鑒,在架設德育教育培育路徑的實踐探索中,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指引作用,以政治認同完成學生文化人格的體驗,不僅把握思想政治教學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又充分展現其他學科課程的育人價值,構建思想政治課、綜合素質課和理論教育三位一體的德育課程體系,融通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功能與價值。

作者:劉峰 單位:硅湖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胡群英、李麗.論心靈教育的思政功能和意義[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08):71-72.

[2]申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案例選析[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

[3]鄒宏秋著眼教數學實效探索政課與理論融合新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11,(22):38-392.

[4]高德毅、宗愛東,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01),33.

[5]國曉華.新課程背景下對體驗式教學中“學生體驗缺失”的思考[D].南京師范大學,2006:18.

[6]蘇雁、李錦.思修課,可以體驗著上[N].光明日報,2014-7-21(06).

[7]石華玲.思政理論課突出“因專業施教”的方法與路徑[J].職業時空,2011,(07):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