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中學德育教育困境及策略研究

時間:2022-04-27 04:21:43

導語:農村中學德育教育困境及策略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中學德育教育困境及策略研究

德育教育是中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做好中學的德育教育,關乎中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學校教學工作的展開,是學校與學生良性發展的重要一環。隨著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一步發展,社會各方面出現了很大的變化,社會價值觀體系逐漸向多元化發展。與此同時,我國農村城鎮化改革逐漸深入,農村經濟水平逐年提高,但農村學校的學生家長文化素質普遍不高,農村文化氛圍不濃,給農村中學教育帶來了很大困難,尤其是德育教育

一、德育教育面臨的困境

1.農村教學條件落后。農村辦學和城市辦學相比,存在先天的差距和差異。相對于城市學校,農村中學教學硬件條件相對落后,教學設施不能完全滿足學生的教學需求。農村中學缺少高素質的師資力量,請不來、留不住業務水平高的教師。學生學前基礎差,大多數家長文化素質不高,缺乏配合學校進行家庭教育的能力。2.家庭教育缺失。由于農村勞動力外流現象嚴重,許多農村地區的學生被迫成為留守學生。家長外出務工,家庭教育缺失,造成孩子無法接受正常的家庭教育,體會不到家庭的溫暖,使農村留守學生的心理狀況較為復雜。與父母分隔兩地,使得農村中學德育教育工作“勢單力薄”,缺少家庭教育支持和輔助。3.社會現實與學校傳統德育教育內容觀念之間存在沖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傳統道德和思想不斷發生變化和發展,社會價值體系不斷重構,導致社會現實與學校傳統德育教育出現了沖突。越來越多的誘惑和干擾、不良風氣影響著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長。4.教學資訊與教學理念的時代脫節。由于農村地區經濟發展落后,缺少與外界溝通,導致教學理念落后。對于教育部門的新教育政策、教育專家提出的新教育手段,往往由于農村環境偏遠限制而沒辦法及時落實教育政策和更新教育手段。5.農村學生基礎差,缺乏教育基礎。由于農村學生先天教育資源缺乏,大多數農村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比較差,造成接受知識和教育的能力比較差,導致學生無法實現長久有效的自我約束。再加之中學生處于叛逆期,對于教師苦口婆心的傳統式教育容易產生抵觸心理,大大增加了德育教育的難度。

二、德育工作的對策

1.加大對農村辦學的投入。改善農村中學的硬件教學條件,讓農村中學的學生也能獲得城市學校的教學條件,滿足學生的教學需求,增加學生的學校榮譽感。提高農村中學教師待遇,吸引更多優秀教師。通過“請進來、走出去”,增加農村教師與城市教師間的交流,提高農村教師的業務水平和教學理念,掌握先進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德育教學工作的開展。2.加強家庭與學校共建。通過學校成立“家長學校”、“家長委員會”,每學期定期召開家長會談,指導家長進行家庭教育工作,舉辦家庭親子活動,幫助增進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溝通與了解。對于“留守學生”,建立專用花名冊及其家庭住址、學業成績、思想品德、日常行為,父母聯系電話等詳細檔案資料。指定班主任成為“留守學生”的直接代管責任人,全體教師與“留守孩子”結對,成為孩子成為“代管家長”。對于由祖輩照顧的“留守學生”,老師可以多進行家訪,充分了解家庭情況,深入幫助祖輩對學生進行家庭教育。3.引導學生正確的德育觀念。隨著社會價值觀體系逐漸向多元化發展,在學生中積極提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有利于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學校循循善誘、耐心引導學生,培養學生遵紀守法、善良誠信等美好品質。4.引進先進德育教學理念。學校應當積極與教育部門溝通,及時了解時事政策變化,提高德育教學工作的效果。與有經驗的學校建立長效的交流學習機制,多溝通學習其他學校的先進教學經驗,多實踐,進一步提高德育教育水平。從單一的“唯分數論”到全面的素質教育,可以避免德育教育被忽視、軟化,重視德育教育工作,把流為形式的德育工作擺到正確的位置上來,為學生的思想德育打下堅實基礎。5.抓好學生養成教育。日常行為規范的養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部分,有利于學生文明道德習慣、學習習慣、衛生健身習慣、語言習慣、思維習慣等行為習慣的培養。對于不同年齡、不同層次學生,學校德育處針對學生特點,給學生們搭建展示自己的平臺,提高正面宣傳力度,讓學生從實際生活中感受到什么是“真善美”,幫助學生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結合實踐教學,多舉身邊的例子,避免假大空,讓學生切實沉浸到德育教育中來。

農村學生德育教育是我國整個學校德育教育的重要部分,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的建設。隨著這幾年黨和國家對教育的投入不斷加大特別是農村中小學投入的加大,農村中學的德育面臨的問題得到了進一步解決。隨著我國改革進程的不斷深入,農村學校的德育教育水平將會提高到更高的水平。

作者:李瑞 單位:甘肅省靈臺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