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位下高校立德樹人探索

時間:2022-04-27 04:24:55

導語:生態位下高校立德樹人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位下高校立德樹人探索

一、高校立德樹人生態位研究的理論依據

生態位一詞來源于生態學,是生態學的核心概念,意指“生態系統中每一個生物單位(包括個體、群體或物種)在空間與時間、資源與環境上所占據的生態位置及與其他相關生態個體或生態種群之間的相互作用與功能關系”[1]。生物單位的生態位一方面取決于主體自身內部各部分的運行及其相互關系狀況,另一方面則取決于主體與環境的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狀況。在生態系統中,不同生態主體之間的相互關系都是由其生態位決定的,具有特殊性和差異性,同時也具有多樣性和層次性。在生態系統中,各生態主體的生態位是整體關聯和動態平衡的,主要包括“生態位重疊(ecologicalnicheoverlap)、生態位移動(ecologicalnichedrift)和生態位分離(eco-logicalnicheseparation)三種生態位關系”[1]。不同的生態主體所處的生態位是其長期適應不同的生態環境,與生態環境交流博弈的結果,每一個生態主體在生存競爭中都會找到最適合自身發展的生態位,不同的生態主體各自占據最優的生態位,相互競爭與合作,從而保持生態系統的相對穩定和諧。因此,生態位理論是研究生態系統中“生物體之間的競爭性、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性、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和穩定性等問題的重要范疇”[1]。生態位理論為高校立德樹人生態研究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具有很強的實踐指導意義。高校立德樹人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不僅包括高校內部各相關要素構成的子系統,還包括與之有關聯的外部環境子系統,每個構成要素的生態主體通過一定的生態位聯系成統一的高校立德樹人生態系統。新時代推進高校立德樹人工作,必須研究并優化各生態主體的生態位組合,使之能協同一致朝著共同的立德樹人生態目標發揮各自生態位的優勢,減少內耗,提高生態系統的有效協作性和統一性,提升高校立德樹人的核心競爭力。

二、生態位視野下高校立德樹人的基本內涵及其原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系統是社會生態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其內部的各要素主體與外部環境要素都分處于不同的生態位,通過不斷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等的交換,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系統形成相對固定的閾值,從而構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系統在社會生態系統中的多維超體積生態位,所以“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依存于自身特有的生態系統,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應該與開放的社會信息系統、社會實踐生態系統、社會發展的群體需求相協調,與營造自我發展的綠色空間相協調”[2]。立德樹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環節,思想政治教育生態位研究,為高校立德樹人生態位研究帶來了新的理論分析視角。高校立德樹人生態系統就是由高校立德樹人主體、立德樹人客體、立德樹人目標、立德樹人內容與方法、立德樹人內外環境等要素構成的有機整體。這些組成要素在高校立德樹人生態系統中具有自身特殊的生態位,在各自的生態位中各司其職,各盡其能,相互作用,通過生態位重疊、生態位移動和生態位分離三種生態位關系不斷循環演進,保持生態系統的相對平衡和穩定,推動高校立德樹人生態系統在運動中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實現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注重發揮所有構成高校立德樹人生態系統的生態要素主體的作用,使每個生態要素主體都能找尋到適應自身的最優生態位,確保生態位的特殊性和多樣性,使各生態位都能找到各自的平衡點,避免因同質化導致惡性競爭產生內耗,影響高校立德樹人生態系統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借鑒生態位理論,能夠進一步明晰高校立德樹人生態模式的內涵與實質,有效推動立德樹人生態模式構建及科學運行。運用生態位理論研究高校立德樹人生態系統的構建應堅持以下原則:1.系統關聯性原則。系統關聯性指系統是諸要素的有機集合而不是簡單相加,每個要素之間相互關聯,彼此作用,它是系統最基本的屬性。正如薩克塞所言:“生態學的考察方式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它克服了從個體出發的、孤立的思考方法,認識到一切有生命的物體都是某個整體中的一部分。”[3]高校立德樹人是一項系統工程,包括高校內各層級各部門實施立德樹人工作的子系統及家庭、社區、政府等外部子系統,各子系統又內含相關構成要素,各子系統間及各要素間以及系統與所處環境間通過各自不同的生態位發生聯系,相互作用,實現高校立德樹人生態系統整體功能最大化。2.多樣層次性原則。“系統的層次性是指構成系統的要素之間按照整體與部分的構成關系而形成的不同質態的分系統及其排列次序。”[4]生態系統各要素是多樣分層的,各層次的功能不同。高校立德樹人生態系統也是分層次的,不同高校有不同的辦學特色和優勢,所處的生態位不同,具有的功能也不同,在做好立德樹人頂層設計上要突顯學校自身優勢和特色;高校各職能部門、二級學院是高校立德樹人生態系統的子系統,具有各自獨特的生態位,根據其崗位職責和分工,從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等不同層面做好立德樹人工作;不同大學生個體具有不同特點,形成了立德樹人客體不同層級的生態位,高校要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大學生群體采取不同的立德樹人內容和方法。3.動態平衡性原則。任何生態系統都是開放的系統,都需要不斷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等的交換,生態系統在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現出來的運動、變化和發展,從而保持相對平衡穩定的過程,就是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性。高校立德樹人生態系統中各子系統也是通過不斷調整其生態位,從而保持在生態系統中的優勢地位,促進生態系統動態平衡發展的。因此,推進高校立德樹人生態系統構建,要樹立與時俱進的發展理念,把立德樹人工作置于變化發展的社會視野中,把大學生德育教育和人才培養看成是動態發展的過程,實現立德樹人與時代同發展,與學生發展需求相適應,達到社會要求和個人發展相統一。4.協調共生性原則。任何一個生態系統物種都是多樣共生的,物種間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共同保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高校立德樹人工作需要各主體協同合作,化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僵化對立的局面,實現教育者和受教育雙向互動、融合共生,推動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系統格局。與此同時,面對日益多樣化的社會生態,高校立德樹人生態系統的構建還必須統籌兼顧,全面協調,要強化學校、家庭和社會生態位的整體協調性,確保教育的協同性及連貫性,在滿足國家、政黨、社會及大學生不同需求基礎上,實現集體與個人的共生發展,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三、生態位視野下高校立德樹人實現路徑建構

基于生態位理論,構建和諧穩定、充滿生機活力的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生態系統,要在遵循立德樹人生態系統運行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充分調動校內外各生態子系統的作用,使得各子系統都能確立并保持在各自最優的生態位上,通過高校立德樹人生態系統主體、客體、目標、內容、方法、評價、環境等子系統的生態位功能的有效發揮,推動構建高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高校立德樹人生態系統的穩定發展。1.運用系統關聯性原則,形成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的聚合力。恩格斯指出:“許多人協作,許多力量結合為一個總的力量,用馬克思的話來說,就是造成‘新的力量’,這種力量和它的一個個力量的總和有本質的差別。”[5]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生態模式建構亟需整合優化各生態要素主體的生態位,構建有效的協同運行機制,通過統籌校內外多方主體協同育人,匯聚立德樹人的聚合力。首先,從高校立德樹人生態系統內部環境看,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體由全體教職工組成,具體包含黨政領導、各職能部門、管理教輔人員、專任教師、思政課教師、專職輔導員和班主任等,各相關主體要明確各自所處生態位的工作職責,分工明確,協同配合,形成合力,確保育人的全員性。第一,黨政協同,齊抓共管。高校黨委要切實推動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建立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的有效協同運作機制,有針對性地做好立德樹人任務分解,并將其貫穿于高校教育教學管理全過程。通過做好立德樹人頂層設計,明確立德樹人生態系統主體、客體、目標、內容、方法、評價、環境等子系統的架構,統籌辦學治校各領域、教育教學管理各環節、人才培養各方面的育人要素,推動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培育的有機結合,推動構建“大思政”生態系統格局。第二,部門協同,共筑合力。高校各部門都負有管理育人的職責,宣傳部、組織部、校團委、學工部、研工部、教務處等各職能部門和各二級學院應共同樹立起立德樹人的協同意識,既相互分工又相互配合,在學校立德樹人生態系統目標的共同指引下,圍繞立德樹人生態系統不同的生態內容,發揮各自生態位優勢和力量,實現生態位的最優組合和協同效應,推動立德樹人生態系統的構建。第三,專業課教師與思政隊伍協同,聯合育人。思政隊伍包含思政課教師隊伍和高校黨政干部、共青團干部、輔導員隊伍等,他們和專業課教師都是與大學生接觸最緊密的教師群體,對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影響最為直接,三類育人群體要緊緊圍繞高校立德樹人生態系統的目標,依據各自不同的生態位不斷完善溝通協同機制,細化立德樹人生態系統內容的實施。專任課教師和思政課教師除了做好課程育人和科研育人外,還可以通過擔任學生導師、班主任等積極參與學生第二課堂活動,走進學生生活,把立德樹人工作滲透到育人的各領域。高校黨政干部、共青團干部、輔導員隊伍等思政工作者除了立足崗位做好管理服務育人外,還可以結合自身優勢通過上黨課、形勢政策課、創新創業課、軍事理論課等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全方位教育和引導,實現立德樹人目標。其次,從高校立德樹人生態系統外部環境看,高校要積極對接社會,注重家校聯系,充分發揮外部環境各影響子系統的生態位作用,構建科學合理的生態位層次結構,搭建高校、家庭和社會多方主體聯動機制,保持教育內容的系統關聯性和前后一致性,構建高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立體化的育人生態系統。高校要支持政府教育部門、民間社會組織、家庭等參與到高校立德樹人生態系統建構中,建立合作機制、共享機制、激勵機制、評估機制等。通過引進來、走出去搭建多樣化的互動交流平臺,積極引進校外各類德育優質資源,鼓勵師生走出校門,推介立德樹人成果、參加各類學習培訓實踐等。2.運用多樣層次性原則,強化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的針對性。生態位理論強調組成生態系統的各生態要素主體都具有自身特殊的生態位,從而形成多樣化的生態位層級。層級越多,生態位重疊的概率就越小,越不會導致各生態要素主體的惡性競爭,有利于生態系統的和諧穩定發展。高校立德樹人生態系統要實現可持續發展也應遵循這一原則。一是優化教育主體層級。高校立德樹人生態系統實施主體具有明顯的層級結構,要進一步理順高校內部各層級組織關系,形成黨委主要領導親自抓、其他黨政領導協助抓、高校各職能部門和二級學院齊抓共管的組織系統。上一層級的教育主體要加強對下一層級的指導和監督,下一層級的教育主體要強化執行力,協同配合,使得高校立德樹人生態系統目標明確、組織有力、分工合作、協同推進。二是教育客體科學分層。不同高校具有不同的發展歷史和積淀,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也具有獨特性,加之大學生由于其成長環境、家庭背景、認知水平、個性特征等不同導致個體素質各不相同,對他們進行立德樹人培養理應有所區別。要針對不同素質層次水平的大學生確立相應的培養目標,使不同層次的大學生素質都能得到提升,實現立德樹人根本目標。三是教育內容分層設置。高校立德樹人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使之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全面發展的目標必然要求高校立德樹人的教育內容要與之相匹配,要從德、智、體、美、勞等不同方面設置不同的人才培養內容,提高教育內容的適應性。3.運用動態平衡性原則,確保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的發展性。生態系統依靠各組成生態要素主體不同生態位的不斷變化、調整、發展,實現資源和要素最優組合,從而保持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性。高校立德樹人生態系統要保持生機與活力,獲得持續發展的動力,也要樹立與時俱進的發展理念,根據不同時代人才培養的實際需求,不斷調整培養目標和內容及其系統運行機制,使得立德樹人生態系統始終保持動態平衡。首先,高校要與外部生態環境系統保持動態平衡。高校立德樹人生態系統要持續不斷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等的互動和交流,為大學生成長成才提供源源不斷的資源和平臺,實現生態系統的穩定與發展。其次,高校內部生態環境也要保持動態平衡。高校要根據社會發展要求和學生發展實際需求,及時調整立德樹人認識維度和實踐維度,使得生態系統內部各子系統始終保持動態發展。4.運用協調共生性原則,提升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的適切性。生態系統內部各子系統和外部環境子系統都具有不同的生態位,彼此間既有競爭也有合作,通過物質、能量、信息等的互動交流處于同一生態系統中,具有協調共生性。高校立德樹人生態系統的有效建構,也應遵循協調共生性的原則。首先,要保證高校與外部環境的的協調共生。高校應在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的目標前提下,加強與外界生態環境要素如政府、社會、家庭的互動聯系,在合作共贏的基礎上,積極為高校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整合優化資源,協同一致推動立德樹人生態系統的穩定發展。其次,高校內部立德樹人各相關主體也應協調一致,強化系統整合,形成最優生態位組合推動立德樹人工作。再次,要積極構建高校立德樹人生態系統內部師生和諧關系。高校師生作為相對的教育主體和客體,在高校立德樹人生態系統中具有不同的生態位,彼此聯系,教學相長。增強高校立德樹人實效性,最為關鍵的是要充分調動師生的積極性,使他們在生態系統中處于最優的生態位并發揮作用。高校教師應樹立以生為本的理念,遵循“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的原則,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弘揚高尚師德,以“四有”好老師為指引,通過“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真正發揮教師引領示范作用,成為學生的人生導師,通過不斷調整教育內容,創新教育方法,提升立德樹人的實效性。大學生要通過不斷向老師學習和自我實踐,提高自我學習、自我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真正使自己成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田良臣,李棟.生態位理論視域下教育綜合改革新探[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10):25-26.

[2]宣仕錢.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系統的互動與耦和[J].求實,2006(5):81-82.

[3]漢斯•薩克塞.生態哲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2.

[4]高奇.系統科學概論[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1:13.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9.

作者:林曉 單位:閩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