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材德育課程研究
時間:2022-10-18 10:32:36
導語:高中語文教材德育課程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是我國普通高中教育使用范圍最廣的語文教材,對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德育課程的關注和教學探究是解決當下普通高中語文教學德育功能難以發揮實質功效的重要舉措。對學校德育的發展也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教師、學校層面應努力從多方面提出有效性對策,真正發揮高中語文教材的隱性德育作用。
關鍵詞:語文教學;德育;隱性德
育課程《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擁有豐富人文內容的語文課堂,理應成為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陣地。而隱性課程潛藏性、廣泛性、持久性的特點,預示著它對語文德育功能發揮的重要意義與引用價值。語文教材是語文教學依托的重要載體,因此,關注高中語文教材中隱性德育課程的研究勢在必行。隱性德育課程不僅具有隱性課程的特點,而且結合德育本身的特點發揮獨特的作用。在具體實踐中,由學校內部各種環境因素構成的隱性德育課程主要是通過依靠環境育人的精神作用機制來實現德育目標,以達到“潛移默化”的德育實效,成為德育,尤其是學校德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內容全、知識范圍廣,適應國家普通高中教育培養目標的要求,同時也蘊藏著豐富的隱性德育課程資源。因此,積極探索研究高中語文教材中的隱性德育課程對學校德育顯得尤為重要。
一、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的隱性德育課程資源概述
語文教學中的隱性德育主要依托語文教材,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的隱性德育課程資源主要包括道德教育資源、心理教育資源、思想教育資源和政治教育資源。高中語文教材中有利于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關于弘揚個人美德、文明禮儀、尊老愛幼、熱愛自然的內容不勝枚舉。高一語文教材中詩人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讓學生感受到了保姆與“我”之間的關懷之情;高二語文教材中《竇娥冤》中竇娥對婆婆的孝心感天動地,讓學生唏噓不已;高三語文教材中《陳情表》一文中催人淚下的文字展現了祖孫之間的相依之情。高中語文教材中關于親情的描寫無不教育著學生感恩父母、尊敬長輩。高中語文教材中蘊含豐富德育資源的古代優秀倫理文化對學生優秀人格養成、正確“三觀”的確立也有著重要影響。古人歷來注重道德修養,儒家倡導“仁義”、道家主張“不爭”、理學家提出“慎獨”,這些都是君子修身立德的準則。有感于《荊軻刺秦》中“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學生真正明白了何謂“舍生而取義”。通過對教材中此類優秀篇目的不斷地滲透式學習,學生于無形中受到這些優秀倫理文化的感染,情感得以陶冶升華。道德教育資源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三觀”,高中語文教材中豐富的心理教育資源,又可幫助學生學會與人相處、應對挫折。辛棄疾一心衛國抗金,奈何南宋朝廷一次次的阻難,面對如此境遇,他依然沒有放棄,甚至高唱“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份老當益壯,志在千里的胸襟抱負怎能不讓我們敬佩?再如一生仕途不順的蘇軾,面對一再被貶卻寵辱不驚,泰然自若,這才有了“一蓑煙雨任平生”,“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千古名句。除了道德教育資源和心理教育資源,高中語文教材中涉及人生理想、親情愛情、生活智慧的內容共同構成針對學生的思想教育資源。而教材中彰顯愛情精神的人物及其事跡的講解又成為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和政治教育的最好途徑。
二、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隱性德育課程教學探究方法
1.語言顯現法。語文學習是學生情感參與最多的學科知識學習,學生的情感參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教師善于運用生動的語言描述、充沛的感情流露比實物和影像更能給學生帶來更大的思維空間。如在魯迅的《祝福》中,作者對祥林嫂之死并未做過多交代,對封建禮教也是只字不提。這時學生心里必然是有疑問的,此時教師若能用語言適當引導,如“以儒家‘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為核心的封建禮教,受到了新文化運動的猛烈抨擊。魯迅先生作為新文化運動的旗手,憑著對當時社會的了解,用文學的形式表達了對封建禮教泯滅人性的憤怒,提出了‘打倒吃人的禮教’的口號,那么在魯迅的文章中封建禮教又是如何吃人的呢?祥林嫂的死又因由何在呢?”在這樣的引導中學生獲得了知識,于無形中也收到了隱性德育的影響:對深受迫害的勞苦大眾的同情。2.拓展顯現法。語文教學是開放度最高的學科教學。高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詩歌、古文對內含著優秀的倫理文化。適時有效拓展是實現語文教材德育功能的重要方法。講解《燭之武退秦師》一文時,教師不應停留在對文言知識的講解,而應深挖里面的“大義”,適時發揮教材的德育功能。如講解中應引導學生關注燭之武前后態度的變化,帶領學生一起探究燭之武前后態度變化的原因,在一問一答中讓學生明白了何謂“家國天下”、何謂“舍生取義”。3.朗讀顯現法。“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朗讀是語文學習的基礎,也是最能調動學生情感參與、引起學生情感共鳴的方法。學生情感的參與是德育的開端和重要途徑。詩歌學習中教師應尤其注重朗讀法的運用。如,講解《雨巷》一詩時,老師只需為學生解讀一些基礎知識:什么是詩歌的意象、意境,應用何種語調、懷著何種情感去朗讀。剩下的便是讓學生反復誦讀整篇詩文,于無形中通過自身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解讀理解丁香姑娘的象征意義———理想。而在這一過程中語文教材的隱性德育功能也于潛移默化中得以實現。
三、結束語
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是我國普通高中教育使用范圍最廣的語文教材,對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德育課程的關注和教學探究是解決當下普通高中語文教學德育功能難以發揮實質功效的重要舉措。對學校德育的發展也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教師、學校層面應努力從多方面提出有效性對策,真正發揮高中語文教材的隱性德育作用。
作者:徐改聰 單位:四川省攀枝花市第七高級中學校
參考文獻:
[1]閻立欽.語文教育學引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87.
- 上一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構建研究
- 下一篇:中職德育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