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德育課程改革路徑研究

時間:2022-06-11 04:01:40

導語:中學德育課程改革路徑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學德育課程改革路徑研究

摘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德育工作者應該深入研究的課題。當前,中學德育“重說教輕實踐、重形式輕效果、重智育輕德育”等現狀影響了德育效果,需要通過改革提升德育課程的教學質量。課題組提出把德育課程與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有機結合起來進行深入研究,旨在從核心素養角度探究中學德育課程改革路徑

關鍵詞:核心素養;中學德育課程;教學改革;路徑

一、研究背景

社會需要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其中“德”處在首位。但是,中學德育“重說教輕實踐、重形式輕效果、重智育輕德育”等現狀影響了德育工作的效果。中學德育課程無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方法都應該加以改革,才能被學生接受,從而發揮其應有的教育價值。2016年9月13日,“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正式,“核心素養”被置于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為中學德育課程的改革指明了發展方向。因此,課題組提出把德育課程與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有機結合起來,進行深入思考與探究。

二、研究內容

1.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共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審美情趣,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于探究,樂學善學、勤于反思、信息意識,珍愛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勞動意識、問題解決、技術應用等十八個基本要點。2.中學德育課程。中學德育課程是一門為中學生思想品德健康發展奠定基礎的綜合性必修課程,融合了道德與法治學科、主題班會、國旗下講話、每月一事、社會實踐、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內容,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直面他們成長中遇到的問題,引領學生了解社會、參與公共生活、珍愛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惡和美丑觀念,做負責任的公民。

三、創新德育路徑

德育課程的有效落實除了借助傳統的主題班會課、道德與法治課堂、家長講壇、學校舉辦的各類德育活動之外,課題組還創新德育路徑,使德育課程更有時代氣息,讓學生喜愛,被學生接受。(1)成立“德潤能仁”“心靈驛站”名師工作室。工作室主要成員為具有多年德育工作經驗和心理健康教育經驗的一線教師,他們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較強的行動力,樂于探索德育工作方法。(2)七、八年級道德與法治課堂設置“聆聽窗外聲音”環節。每堂課由一名學生上臺主講5分鐘~10分鐘,教師指導其他同學用所學的道德與法治知識對其所選取的話題、表達的觀點進行點評,發揮引領、點撥和糾偏作用,這樣不僅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也培養了學生價值判斷、價值選擇等素養。(3)創辦《德潤能仁》和《靜聽花開》兩份德育簡報。《德潤能仁》由學校“德潤能仁”德育名師工作室教師編寫,每期內容為反映當下學生突出問題的案例與點評,以及優秀傳統文化介紹;《靜聽花開》由沈莉紅老師組織并指導學生編寫,開設學生喜聞樂見的欄目,采用約稿和投稿的方式,讓學生和家長積極參與到學校德育課程改革之中。(4)開通“歲月如歌H靜聽花開”微信公眾號。定期帶有時代氣息的家庭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素材,利用網絡的力量與同行、家長和學生隨時隨地進行互動交流,實現教師、家長和學生的共同學習,共同成長。(5)開設“經典電影賞析”校本課程。一部好電影有時勝過十堂說教課,我們利用社團課組織學生觀看一些經典電影,并組織他們開展“好電影,我分享”成長沙龍活動,讓學生在看電影、寫影評、分享交流的過程中觸動心靈,健康成長。(6)編寫校本教材《能仁新父母》。其中開設美文欣賞、心海泛舟、專家視角、集團聯動等欄目,由德育教師、班主任、集團教師、家長代表等撰稿,介紹在家庭教育中如何讓孩子學會做一個負責任的人、如何對孩子進行科學的賞識教育、教師如何向學生學習、如何陪孩子在錯誤中成長、如何與孩子有效溝通等,這無論是對家長,還是對教師都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

四、研究成果

回顧兩年來的研究過程,我們課題組認為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效果,科研目標初步達成,育人目標也初見成效。1.厘清育人的核心理念。通過兩年的研究與思考,我們清晰地認識到:核心素養是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面向未來的教育必須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要讓德育產生效果,就必須讓學生在深度學習中被喚醒,被吸引,而不是被控制。因此,課題組確立了“教師是學生的人生導師,教師是學校發展的基石,教師是最需學習的群體”的教師觀,“每個孩子都是等待發掘的寶藏,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創造者,每個孩子都以錯誤為成長的墊腳石”的學生觀,以及“把課堂還給學生、引領學生自主發展,把舞臺讓給學生、欣賞學生生動發展,把時間留給學生、鼓勵學生自信發展”的教學觀。2.開發符合學情的德育課程。有效的德育課程應具備自主性、豐富性、長期性等特點,課題組從德育的有效性出發,積極開發符合學情的德育課程。在德育課程的實施中,課題組教師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通過“我向校長提問題”“我是校長助理”“文明習慣我點評”等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校管理中,培養學生的自治能力。德育工作如果手段簡單,或者是只顧教條灌輸,就會缺少科學性,流于形式,沒有真實的指導意義。因此,課題組舉辦了由學生策劃的“尚運動展芳華”為主題的體育節、“中秋月圓情滿能仁”為主題的中秋活動、作家進校園、“青春怒放”14歲青春儀式等豐富多彩的系列活動。德育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課題組突出“德育中踐行,踐行中領悟,領悟后踐行”的德育過程,指導學生堅持“每日三省吾身”,讓他們學會在反思中改變與提高,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3.教師的專業能力得到提升。通過研究,教師的專業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每位教師形成了具有自身特點的育人風格。兩年來,本課題組教師參與各級各類教學評比課、執教課題實驗課、展示優質課近四十節,蔣國生校長更是多次為全市德育課教師作專題講座、上示范課,沈莉紅老師成長為南通市學科帶頭人、相永昌和戎士鋒老師成長為海門市學科帶頭人、施莉莉老師成長為能仁集團學科帶頭人。課題組教師注重研究和思考,把自己在研究中的經驗、困惑、反思形成文字,在各級各類報刊發表文章共計三十篇,使課題起到了較好的輻射作用。4.提高了家長的育人品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成長成才的搖籃和基礎,父母的育人品質至關重要。本課題在研究過程中引導家長參與進來,通過能仁新父母學校、家校共編《能仁新父母》、家長開放日、家長體驗日等活動,讓家長明白要保證孩子的健康成長就必須與學校積極配合,形成合力。家長不僅要重視孩子的學科知識學習,更要重視孩子明辨是非、健康生活、責任擔當等人文素養的培養。作為父母要堅持學習,終身學習,與孩子共同成長。

五、結束語

德育課程改革涵蓋的內容和路徑有很多,對于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教師要加強學習,有足夠的應對策略,更要有深厚的文化積淀和研究素養。如何保證教師課題研究行為的常態化和自覺化,如何使研究成果更具有普遍意義和實用價值,這有待我們進一步探索、總結和完善。盡管本課題研究暫告一段落,但我們的思考并未結束,我們一直在追求的路上。

參考文獻:

[1]林崇德.21世紀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2]李曉東.新時代中學德育課程的發展及其應對策略[J].中國德育,2018(02).

[3]曹紅燕.構建基于核心素養的德育管理體系[J].江蘇教育,2017(74).

[4]謝世君.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體驗德育課程[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7(23).

作者:沈莉紅 單位:江蘇省海門市能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