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課程一體化探索及嘗試

時間:2022-11-07 10:26:27

導語:德育課程一體化探索及嘗試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德育課程一體化探索及嘗試

一、“一主”:以課堂為主陣地,實施學科育人

課堂是落實德育的主陣地,課堂教學不僅擔負著傳授知識的任務,更負有培養(yǎng)品德的使命。一些教師錯誤地認為,德育主要是班主任的工作和思想品德課的任務,其他學科教學的責任就是傳授知識。事實上,真正的學科育人不能只依靠少數(shù)學科或者少數(shù)幾堂課,而必須在每一科、每一堂課中滲透落實。因此,學校首先從改變教師觀念入手,提出了課堂教學必須從“學科教學”轉向“學科育人”的理念。同時,學校組織各學科教師討論梳理本學科的德育元素,確定實施辦法,并據(jù)此編制各學科的《德育指導綱要》,要求任課教師備課時結合《德育指導綱要》,詳細設計單元或章節(jié)的知識重難點、德育滲透點以及德育活動方案,形成融合德育元素的學科教案。這樣,通過“備課挖掘—授課滲透—拓展延伸”,使知識傳授與德育齊頭并進,使學科育人落地生根。

二、“兩翼”:以主題班會和自主管理為兩大抓手,落實自主育德

主題班會是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有效方式,它通過“情境再現(xiàn)—根源反思—價值認同—道德重構”的模式,實現(xiàn)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學校將主題班會作為校本課程進行研究,根據(jù)學生年齡特點,將初中階段的德育總目標和學生的共性問題分解到不同年級,編寫出序列化的主題班會教材,并通過每周一個主題,逐層推進品德教育。在組織形式上,將主題班會設定為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經驗交流會、知識搶答賽等形式,使學生樂于參與,形成積極的班級輿論,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葉圣陶先生說:“教是為了不教。”就德育工作而言,“管是為了不管”,即通過德育,使學生學會自我管理,最終達到“君子慎其獨”的理想境界。因此,學校廣泛推行學生自主管理:各級部健全學生會和班委會組織,級部實行班級值周制,班級推行值日班長制,學生會參與一日常規(guī)檢查;設立安全志愿者、樓道管理員、交通文明崗、綠化小衛(wèi)士等多個自選崗位,讓學生通過參與年級管理提高自我約束能力,培養(yǎng)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學校還實行學生“品行積分卡”制,將學生的一日常規(guī)分解成條目,班班張貼,讓學生對照標準在積分卡上給自己打分,由班級每周統(tǒng)計、級部每月匯總,最終成績作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和評優(yōu)樹先的重要依據(jù)。這樣,使學生通過自我激勵達到自主育德的目的。

三、“三結合”:家校社攜手,合力共育

學校教育是對未成年人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在德育實踐中,學校充分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積極打造德育課程一體化的實施平臺。同時,學校將德育工作向家庭輻射,向社會延伸。例如,建立并完善家訪制度,由任課教師利用假期走訪學生,送教入戶;成立家長委員會,定期召開會議,向家長通報學校教育教學情況,聽取家長的意見和建議;舉辦家庭教育專題講座,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人才觀、質量觀,掌握科學教育子女的方法;充分利用家長資源,開展家長義教進校、親子共學等活動,并先后開發(fā)了軟陶、剪紙、木刻等13門家長義教課程,豐富了校本課程內容,為培養(yǎng)學生特長、陶冶學生情操搭建了多元平臺。學校還通過“互聯(lián)網+”積極引領家庭教育,打造“兩微一端”平臺,與家長保持及時的信息互動交流,共享優(yōu)質教育資源。社會是大德育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章。在德育實踐中,社會資源的積極參與,極大地豐富和完善了學校的德育課程體系。如交通、執(zhí)法、工商等多部門合力,共同整治校園周邊環(huán)境,開通學生綠色通道,呵護學生安全,讓學生感受到社會的關愛;公安消防部門定期到學校舉辦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專題講座,提高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學校積極聯(lián)系市圖書館、博物館對學生實行周末免費開放,使之成為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第二課堂。學校還與超市、城區(qū)法庭、社區(qū)敬老院結成聯(lián)誼單位,開辟青少年法庭、愛心服務站等校外德育基地,拓寬了德育渠道。

四、“雙滲透”:學校文化、實踐活動滲透思想教育

一是學校文化滲透德育。學校文化是一所學校的靈魂,在學校教育工作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學校將文化建設定位為“啟真”,即啟發(fā)教育學生求真知、明真理、做真人,并圍繞“啟真”確定了“三訓一風”。學校還將環(huán)境作為“第二支教師隊伍”進行建設,注重發(fā)揮外顯文化的熏陶作用。比如,依托廣場、大廳、走廊、教室四個文化陣地,懸掛名人畫像,張貼勵志名言,挖掘鄉(xiāng)土人文資源,展示師生才藝作品,廣泛宣傳孝誠仁愛等傳統(tǒng)美德以及歷史、文化、科技、勵志等多領域內容,讓每一面墻都會說話,讓每一個角落都能育人。二是實踐活動滲透德育。德育的目的不僅在于“知”,更在于“行”。因此,學校注重德育實踐活動對德育的內化作用,努力使學生把德育內涵付諸實踐。例如,學校通過開展愛心捐款、讀書征文、演講比賽、清明祭英烈、國旗下演講等主題活動,弘揚民族精神,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通過開展“校園體育節(jié)”、手工作品展評、書法繪畫展評等特色活動,陶冶學生情操,展現(xiàn)學生精神風貌。學校還將教育足跡延伸至校外,積極組織學生開展假期研學旅行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祖國大好河山、中華傳統(tǒng)美德、光榮革命歷史以及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激發(fā)對黨、對祖國、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堅定對“四個自信”的理解與認同。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對德育課程一體化的探索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只要教育者堅定地探索,堅持問題導向、科學設計、系統(tǒng)規(guī)劃、穩(wěn)步推進,德育之花一定會在育人的沃土上結出累累碩果。

作者:徐延瑞 陳興偉 單位:山東省新泰市青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