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德育教學實踐探索

時間:2022-11-10 03:11:10

導語: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德育教學實踐探索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德育教學實踐探索

一、挖掘德育資源,打造立德樹人新課堂

指出:“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文藝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藝工作者大有可為。”“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作為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基礎課程,講述的是以來,我國一百多年的文學發(fā)展史。文學歷史與社會歷史密切相關,具有極強的時代性。從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百年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走向強起來的奮斗歷程和不斷實現(xiàn)的民族愿景,在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中都有著濃墨重彩的記錄。中國人民自強不息、救亡圖存、為民族解放和復興不懈奮斗的精神,化為一幅幅真實、形象、生動、感人的文學圖景,升騰為最深沉、真摯的家國情懷,積淀在一代代學子心中,最終匯成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生生不息。五四文學濫觴于蒿目時艱的社會,傳播于長歌當哭的時代。個人自立、民族自強的歷史必然要求敲響了時代的大門,現(xiàn)代文學中的左翼文學、抗戰(zhàn)文學、解放區(qū)文學,當代文學中的革命歷史題材文學都真實地記錄了中國革命艱難的奮斗歷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當代社會生活成為作家文學創(chuàng)作的源泉。這些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偉大實踐的文學創(chuàng)作,所體現(xiàn)出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chuàng)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必將更加堅定學生的民族自豪和文化自信。“在無數(shù)藍色的眼睛和褐色的眼睛之中,我有著一雙寶石般的黑色眼睛,我驕傲,我是中國人!在無數(shù)白色的皮膚和黑色的皮膚之中,我有著大地般黃色的皮膚,我驕傲,我是中國人!”回響在詩人王懷讓詩作中響徹云霄的吶喊,從歷史中走來,又奔向未來。它必將在青年人心中激起最澎湃的浪花,同黃土高原、黃河長江、長城泰山一樣,挺起胸膛、沸騰熱血、揚起手臂,永遠堅實地站立在中華沃土上。不僅如此,“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還在回答和呼應青年人的困惑中,啟發(fā)他們思索,引起其情感認同和價值認同。比如,青春應該怎樣度過?怎樣的青春才是最有意義和價值的?對于這些問題,楊沫的《青春之歌》、王蒙的《青春萬歲》給出了最生動的回答。舒婷也在《致橡樹》中對木棉致橡樹的意象化書寫中,詮釋了對愛情真諦的理解。這些必將對青年人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價值觀起到潛移默化的引導作用。

二、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筑牢德育新高地

2018年5月,在與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時指出:“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zhì)、文化素養(yǎng),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這是新時期對高校教育提出的新任務。泰山學院一直把德育工作放在學校教育的中心位置,早在2012年就啟動了“德育系統(tǒng)工程”,將立德樹人貫穿到教育教學全過程。文學與傳媒學院最先響應,在全院建立起了覆蓋各門課程、各個教育環(huán)節(jié)的課程德育體系,制定了詳盡的課程德育大綱,打造了課程德育的經(jīng)典案例和課堂。“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具有豐富的德育資源,但將散落的德育珍珠挖掘和培育出來,就需要在教學思路和理念上多下功夫。(一)德育與文本解讀相結合。“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有自身的特點,文學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因此,對德育資源的挖掘,不能脫離文學作品本身,不能生硬拔高文學作品的主題。必須在細致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主題內(nèi)容、時代背景、作家經(jīng)歷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引發(fā)思考、加以引導。比如,在講授現(xiàn)代作家作品時,通過剖析“棄醫(yī)從文”這一普遍現(xiàn)象,幫助學生理解作家的文學道路選擇問題。為什么一大批作家諸如魯迅、郭沫若等,要走上文學創(chuàng)作的道路?文學對于作家自身乃至對于中國社會起到什么作用?一個個問題的拋出,必將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一個個進步作家“拍案而起”,弘揚正義、為國為民吶喊的身影,也必將更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二)將德育融入情感共鳴。文學是人學,人類共同的情感是理解文學作品的關鍵。“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中的經(jīng)典作品無一不能引起人們的情感共鳴。這種共鳴建立在共同的價值認同基礎上,可以感染,可以傳遞,在給予人類普世性情感的同時,也起到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的德育作用。教師在講授《紅巖》中江姐的形象時,不僅把她當作一位革命戰(zhàn)士,還可以啟發(fā)學生從母親、妻子、女兒的角度來理解主人公犧牲的精神,并以“你能做到嗎”這樣的啟發(fā)式提問,讓學生反躬自省,感同身受。(三)德育與美育相互滲透。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一生身體力行提倡美育,他說:“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偉大而高尚的行為,這由于感情推動力的薄弱。要轉(zhuǎn)弱而為強、轉(zhuǎn)薄而為厚,有待于陶養(yǎng)。陶養(yǎng)的工具,為美的對象,陶養(yǎng)的作用,叫作美育。”艾青也曾說:“我們的詩神是駕著純金的三輪馬車,在生活的曠野上馳騁的。那三個輪子,就是真、善、美。”在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上純金的“三輪馬車”比比皆是,必將深深感染學生,成為他們向真、向善、向美的力量和榜樣!

三、教學與德育相融合,探索德育滲透新路徑

為更好地讓“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中的德育元素產(chǎn)生更好的教育效力,還需要繼續(xù)深化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一)將文學課程與社會現(xiàn)實相結合。2020年的肺炎疫情,打亂了很多人的生活。在線上教學實踐中,教師結合戰(zhàn)“疫”實際,堅持思想引導與課程德育相結合,助力戰(zhàn)“疫”宣傳,鼓勵學生與國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增強師生戰(zhàn)勝疫情的信心。一是在課程開始前錄制了防疫溫馨小提示,呼吁學生做好自身防護,配合國家防疫工作。二是帶領學生重溫食指的《相信》,用詩歌凝聚師生戰(zhàn)“疫”必勝的信念。讓學生在課程學習中更加深刻地感受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相連,14億中華兒女在行動,海外無數(shù)的華人華僑也在行動,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三是鼓勵學生撰寫聯(lián)播報道《一線抗疫群英譜》,激勵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謳歌抗疫英雄,讓線上教學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新陣地、疫情防控的主戰(zhàn)場。(二)搭建德育教學的廣闊平臺。廣闊的社會生活、豐富的社會實踐,也是課程德育的重要陣地。在講述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英雄譜時,教師將身邊的英雄與之融合。泰山消防中隊在2010年被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泰山衛(wèi)士”榮譽稱號。2019年12月,以“泰山衛(wèi)士”消防英雄們的故事為藍本,教師帶領學生自編、自導、自演了一場以紀念授稱九周年為主題的大型情景劇《讓紅旗高高飄揚》,將英雄的故事穿越到了今天,將德育課堂搬到了舞臺,使其成為新型思政課堂的范例,實現(xiàn)了讓學生排演一場,接受一次思想教育的目標。在劇本創(chuàng)作階段,教師還多次組織學生赴泰山中隊采風,通過實地走訪、體驗生活,讓學生更加真實地感受“泰山衛(wèi)士”精神,更加懂得什么是使命擔當,什么是舍己為人。“消防救援”“泰山衛(wèi)士”成了學生熱議的焦點與話題,“火焰藍”“藍朋友”成為學生心中的顏值擔當。

作者:郭曉平 單位:泰山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