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為本下高中德育工作探究

時間:2022-11-07 10:28:28

導語:以生為本下高中德育工作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以生為本下高中德育工作探究

[摘要]由于品德滑坡,德育在現代社會環境下顯得蒼白無力,面對新時期的現狀,教師不難發現癥結的關鍵在于沒有系統、可操作、講求實效的德育方式。學生要求人們的理解、渴望人們的理解,借此契機,要加強學校德育,努力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思想修養水平,促進學校校風建設,讓文明禮貌之花在校園綻放。

[關鍵詞]高中德育;以生為本;班主任

眾所周知,班主任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而班主任的教育和管理方式也是使學生接受德育最直接的途徑之一。我國長期以來形成的卻是“照搬照套”和“囫圇吞棗”式的班主任教育方式與方法,而這種生硬的教育方式不僅嚴重傷害了學生與班主任的情感關系,而且使得處于人生觀和價值觀認知時期的青少年產生抵觸情緒,由此形成的成績停滯不前的惡性循環就更使班主任德育工作顯得“空洞匱乏”。德育是高中學校的必修內容,學生在學習課本知識之外,更要學會如何與他人溝通交流、如何待人接物、如何更具涵養等。然而,目前很多學校德育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所以探索學校德育工作就顯得格外重要。在探索德育新途徑的過程中,筆者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師生關系,以生為本

師生交往,以學生為本。教師授課的主體是學生,我們要轉變以往教師為主的主人公態度。班主任是學生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領航人,和學生保持良好的師生關系,讓其對班主任敬而生畏,又要和學生保持朋友關系,讓學生覺得班主任很溫暖,內心有一種歸屬感。師生教學互動能激活教學,一般說來,學生喜歡某位教師,其課堂氣氛就會顯得活躍,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油然而生。因此,教師要重視感情的投入,以自己真誠的愛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教師要通過自己的言行或表情傳遞給學生親切、鼓勵、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重視情感因素對學生的影響,想方設法讓學生保持良好的心境,保護學生的自信心,這對培養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很大的作用。尊重學生,升華教學,師生之間必須互相尊重。教師采用不同的領導方式及其所表現的態度對師生關系的影響各不相同,應采用民主的管理方式,尊重學生的民主權利,重視班集體的作用。教師要與學生共同制定計劃、討論問題,引導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發展,在教學活動中,積極營造民主的教育氛圍。教師改變居高臨下的傳統習慣,“蹲下來和學生說話”,把“講堂”變成學生的“學堂”,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自主學習、自由討論,在課堂上暢所欲言。實行民主管理,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也進一步溝通了師生情感,增進了師生情誼。

二、教育環境,以生為本

為構建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實現文化育人,培養學生良好的文化素質修養,班主任可以開展查著裝、查禮儀、查課堂表現的“三查”工作。檢查著裝規范是希望讓學生無論是在校園內還是校園外,都以青春、自然、健康展示中學生靚麗的風采。檢查禮儀是希望學生能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能熱情大方地與人交往,能遵守公共規則。檢查學生的課堂表現是因為課堂禮儀是保證課堂高效的基礎。“三查”能對于禮儀規范要求起到監督的作用,使得規范更好地實施。班主任的工作離不開學校大環境的支持。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契機,學校可以進行“三禮”強化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以學生“三禮”培養為重點,讓學生置身于清新優美的校園環境之中。通過國旗下講話、班會校會、廣播電視、板報櫥窗、校園網絡和校本課程等途徑宣傳禮儀、禮貌、禮節方面的知識和道理。通過班級合唱比賽等活動,帶動學生唱響國歌;結合日常紀律衛生考核,規范學生儀容儀表、著裝發型、言行舉止,培養學生良好的公民素養;倡導紳士風度、淑女風范,評選班級紳士和淑女,以學生的榜樣力量感染同學。為進一步優化育人環境,凈化學生思想,養成文明習慣,使“三禮”德育別具一格,學校可以通過升國旗儀式、主題班會和教師教育的“三活動”,貼近學生實際,體現德育工作的實效性。通過開展“三活動”,優化了育人環境,凈化了學生思想,使學生的行為習慣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好轉和規范,校容校貌有了較大程度的改觀,使“三禮”德育別具一格。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任何一個集體如果沒有制度約束,那必將是一盤散沙。高中生雖然經歷幼兒園、小學和初中的教育,由于年齡和學段等關系,學校及教育工作者對他們的要求必會呈現極大的差異性,為了將本校的校風或校規等文化積淀以及符合高中生特點的學習、生活、紀律要求等外在規范逐漸內化為學生的意志品質,可以自行編寫學生手冊。我們的目的是既要制定規則,還要執行規則,突出規則的目的和意義,通過科學有效地制定規則,使學生的日常生活有規可依、有法可循,明確約束的終極意義就是保障和護航。通過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去使用規則,使學生手冊真正對學生而言入眼、入腦、入心,使得外在的約束內化為自身的習慣和素養。俗話說得好,“播下一種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也許我們不能在三年短暫的時間內完全改變一個人,但一定要讓學生在三年中有收獲,學生養成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要培養謙遜禮貌的性格,以及不屈服敢于吃苦耐勞并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耐心和毅力。

三、學科教學,以生為本

在學科教學中,尤其是語文學科教學中,更要本著“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德育教學無小事”的原則,讓學生得以鍛煉并發揮其長處。愛活動、愛表現,是學生的天性,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盡量安排活動,給學生自由表現的空間。在教材中,有許多課文具有很強的故事性和形象性,這正好為學生的表演提供了契機。通過學生的表演活動,把抽象的文字符號還原成生動的活動情境,不僅能夠一改以往“一言堂”的局面,而且能促使學生迅速地理解課文,豐富語言積累,提高語文綜合素養。把課本劇引入課堂,是閱讀教學中促進學生全身心感受讀物的有效手段。它不僅能將閱讀課文的思想內涵和語言形式轉化為個體的親身經歷與自我認知,同時又重視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和合作,促使學生在情感、認知和生理心理上的全面發展,為課堂教學帶來了生機和活力,較好地營造出高效課堂。將德育納入學校計劃,不僅能以規范、穩定的形式,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活動,而且還能從課程的角度全面審視德育,對傳統的德育弊端進行綜合治理,以實現傳統德育向現代德育的轉變。學校德育管理是—個復雜而又艱巨的系統工程,實踐證明,在新的歷史時期,學校德育必須突破傳統的德育模式,創造性地開展德育活動,整合資源,引導學生參與、體驗、學習、交流,促進他們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全面地提高學生的政治思想素質,從而增強學校德育工作的實際效果。青少年學生的成長需要全方位的引領與指導,我們還可以嘗試在某些學科的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行德育滲透。如何將這一舉措覆蓋到學校全面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把學生良好個性品質的培養與訓練納入校園的各個角落,真正實現全員參與、全面滲透,還有很多方面很多工作有待深入改善。

[參考文獻]

[1]張香蘭.當前中國道德教育的文化使命[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4):33-35.

[2]葉飛,檀傳寶.改革開放30年德育理論發展脈絡探析[J].教育研究,2009(1):19-24,85.

作者:蘇艷 單位:遼寧丹東市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