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政治教學探討論文
時間:2022-05-19 09:10:00
導語:新課程政治教學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時展的需要,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我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實現中華民族經濟騰飛的必然要求,也是培養21世紀人才的客觀要求。為了實現這一轉變,高考率先改革,推出新高考方案,引導新課程的改革,作為一名中學政治教師,必須緊跟時代步伐,從學生的身心特點出發,因材施教,運用多種手段與方法著力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創造能力以及發展潛能,從而提高其政治素質、文化素質、心理素質和勞動素質,使之全面、和諧的發展。為了在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有效地貫徹素質教育,本人在近幾年的教學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大膽的嘗試以供廣大同行共同探討研究。
一、注意從邏輯上把握學科內及學科間的聯系
教育活動有著多種目的,或為傳授知識,或為培養技能,或為確立態度——人的價值觀。三者相互滲透,同步進行,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價值態度的確立。因此,政治教育的使命決不是讓學生死記硬背一些書本知識,也不是讓學生用書本知識去附合一兩個現實熱點問題,而是要通過這種知識的傳授,去改造一個人的思想,幫助其建立一套科學思維方法,這樣,在若干年之后,他可能完全忘卻中學所傳授的政治知識的具體內容,但是,科學的思維方法卻牢牢扎根于他的大腦之中,在他一生之中,不管是他思考問題還是解決問題,他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方法去想、去做。只有深刻的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才會在政治教學中,真正地改變那種說教式的方法,不是用一兩個生動的事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而是從知識本身嚴謹的邏輯體系中真正領會到學習的樂趣,真正樹立起學習政治學科的興趣,從而從心里真正地信它、實踐它,而這一切就需要我們去深入地探討政治理論的內在邏輯規律性。
世界著名教育學家皮亞杰曾說過,“知識之間是相互聯系和溝通的”,政治學科的知識當然也不例外。而正是這種統一完整的知識體系,在教學中卻被人為的一框題一框題地分割開來,編者是出于方便教學的考慮而教者卻長期忽視這一知識相通的規律性,對每一知識點的講授不可謂不深刻,而對于知識點之間的關聯性,則成為政治教學中最薄弱的一個環節,往往被我們所忽視,在宏觀上把握不夠,從而使統一不可分割的知識體系變得孤立、零碎,在不知不覺中陷入了行而上學的思維之中,要突破這一薄弱環節,必須從知識的內在邏輯關聯性上把握知識架構,從而在教學中,讓學生建立真正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這也是靈活運用知識的必備條件。
比如,在《經濟常識》的教學中,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主線,共同富裕是目標,它既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又是我們黨的中心任務,我們下面從生產力這一角度著眼去建立《經濟常識》完整的知識體系。
生產力的解放與發展需要從三個方面做起:
1、運用科技、改進勞動工具,提高勞動者的文化素質直接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在《經濟常識》的理論中,可以說許多地方都滲透著科教興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思想。象價值規律的第二個作用,三大產業的發展,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對外開放中的技術交流等章節,都是這一思想的具體體現。
2、從生產關系的變革著眼,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這是教材闡述的核心內容。眾所周知,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反之,則阻礙生產力的發展。所以,教材中關于所有制結構的調整,分配方式的變化,市場體系的建立都是為適應現階段生產力的發展而對生產關系的調整,因此,衡量其優劣的標準,也只能是是否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3、從上層建筑著眼發展生產力。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這作用于經濟基礎;適應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會促進經濟的發展,反之,則起阻礙作用。在教材中,第四課產業結構的調整,第五課財政稅收、第六課銀行和儲蓄者,第七課消費結構的變化,都滲透著國家運用經濟、法律、行政等手段進行宏觀調控,以促進經濟發展。
另外,《政治常識》中國家機構的設置,國家職能的變化,國體、政體、黨的性質、民族、宗教政策的制定;《哲學常識》中理論的變化發展等等都是有關上層建筑的內容,它們的調整與變化莫不由經濟發展所決定,反過來又促進經濟的發展。
以上是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來分析《經濟常識》的內容,通過分析,我們完全可以要求學生根據這一理解重新編排教材體系,建立真正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當然,我們還可以從其他角度入手來把握教材,比如經濟的概念等。這樣的話,雖然我們只有一套課本,但我們教給學生的又不止一套課本的理論思維方法。不僅經濟學如此,哲學、政治常識,乃至學科之間的知識體系,莫不如此。只要我們在教學中肯動腦筋,鉆研教材,一定會形成屬于自己的一套知識體系。
二、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與新課程改革相適應,新高考改革方案,由“知識立意”轉變為“能力立意”,而所謂的“能力立意”其實質就是學以至用,突出了知識運用能力的培養。這無疑將對傳統政治教學方法、手段、評價目標形成沖擊,這也給我們加強政治教學改革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契機。學習知識的最終目的是使用知識為我們服務,而政治教學很顯然的一個目標就是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給我們在教學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政治教材的編寫總是會滯后于時代新的特點,這要求我們在講授書本知識的同時,還應向學生講授國內外發生的重大時事政治,包括它的背景材料、事件內容、發展趨勢、結果及影響等。讓學生對這些事件有一個全面的、宏觀的理解與把握,在這當中,尤其應重視的是我們黨和政府在現階段的重大路線、方針與政策的學習。
其次,運用所學的經濟、、哲學、政治知識對這些事件進行分析,通過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的分析,使學生真正懂得隱藏在這些事件背后的真實本質,做到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與規律,提高學生對事物認識的深刻性。進而,培養學生形成一種科學的思維方法與思維習慣,使之在對任何問題的分析時,都能不被現象所迷惑,都能夠準確地把握其實質。
最后,組織指導學生撰寫相關的小論文或調查報告
在政治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應充分發揮,只有充分調動其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積極挖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其學習熱情,政治教學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組織指導學生撰寫相關的小論文或調查報告則是調動學生學習熱情的有效方法之一。
在組織指導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觀察、了解、分析新情況、新問題,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得出具有新意的結論,培養學生的開放性思維與創新能力,通過這種訓練,使這一開放性思維與創新能力轉變為學生自身能力的一部分,真正提高學生的素質。另外,在指導中,應引導學生關注具有現實意義的、大家普遍關心的、現實性很強的“熱點”問題,這樣,既可以增強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可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堅定其社會主義方向。
三、加強政治課教學的實踐性操作
近幾年的政治課教學,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從而使政治教學流于空談、流于說教,因而對學生缺乏足夠的吸引力,使學生缺乏學習政治的興趣與熱情。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必須大力加強政治教學的可操作性,如社會調查、參觀訪問等,使政治教學走出課堂。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政治教學一旦離開了活生生的現實,必然會陷入空泛,陷入說教。所以,加強政治教學的實踐性,可幫助學生真正掌握書本知識并在實踐中應用、發展,從而提高其理論修養與政治素質。比如,在思想政治教學中,有關黨的重大決議、決策、決定等,是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由于其總是關系到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而一直是人們議論與關注的焦點,也是學生的熱門話題。針對這類的“熱點”問題,運用社會調查法,能夠促進學生深刻地理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正確性,科學性,前瞻性,進而激發學生愛黨、愛國的熱忱。
如在安徽省試點的費改稅政策,我們在教學中首先給學生講清楚關于費改稅政策出臺的背景,內容等,使學生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然后引導學生深入農村實地調查費改稅的具體實施情況,以及農民對費改稅的態度等等,通過這一系列的調查,可以讓學生從實踐中把握我們黨的性質、宗旨,國家的性質等相關知識。
這種“立體式”的教學方式,對于解決政治課堂教學中的“重、難、熱點”問題具有良好的作用,也是課堂教育與社會教育有機的結合,促進學生真正地從應試教育向能力教育轉變的必然要求。
總之,本人在教學中,經過以上幾方面的努力,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效果。這表明,在教學中,只要肯動腦筋,想辦法,在教學實踐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貫徹素質教育,就一定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與社會效果。
- 上一篇:思品課行為訓練管理論文
- 下一篇:電子公司先進事跡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