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課行為訓練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19 09:12:00

導語:思品課行為訓練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思品課行為訓練管理論文

思想品德教育亦稱德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生的思想品德是由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即知、情、意、行四個要素組成。這四個要素在小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既有各自的特點,又互相滲透、互相促進、互相聯系、互相制約。而“行”德育的關鍵,是出發點,也是歸宿。可見,小學思想品德課中的行為訓練是十分重要的,直接指向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德育目標。能否真正讓學生把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轉化為道德行為,并使之科學化、持久化,是教學成敗的關鍵所在。因此,必須加強道德行為的教學,以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

一.準確把握教材,規范學生的道德行為

道德是在道德認識、情感、意志的支配下,在道德規范的調節下,在行動上對他人、對社會作出的反應,是衡量一個人思想覺悟高低、道德品質好壞的重要標志。在德育過程中,要重視訓練學生言行一致,對他們的行為提出嚴格的要求和進行嚴格的訓練,使他們通過實際活動認識行為的社會意義,掌握調節行為的能力,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1.基礎性小學階段是基礎的基礎,道德教育的目標也要充分體現其基礎性,即在小學階段對小學生進行做人的啟蒙和熏陶。教會學生做人,做個好學生、好公民,是小學德育的首要任務,也是主要目標。只有首先使學生成為一個好學生、好公民,才能真正循序漸進地將其培養成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事業的接班人。

2.層次性中國教育歷來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德育的內容也應具有層次性。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把握好“度”。學生道德行為的形成是一個由低到高、從簡單到復雜的長期過程,教師不能隨意提高或降低要求。

如敬愛父母與處理好家庭關系方面的要求,從“幫助做家務”(低年級)到“和家庭成員一起創建愉快和睦的家庭”(中年級)再到“對創造家庭的幸福起推動作用”(高年級),層層深入,循序漸進。

3.示范性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少年兒童追求上進、向往英雄、好模仿。通過讓學生收集榜樣人物的故事,把抽象的道德標準人格化,使學生在形象性和現實性的范例中獲得難望的印象,用榜樣示范法對學生起導向和促進作用。在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懂得雷鋒、賴寧等是英雄,但也是普通人。只要我們從小事做起,高標準、嚴要求,持之以恒,一定能成為優秀的少先隊員;同時,還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向身邊的榜樣學習,因為他們更易促使學生產生你追我趕爭當先進的積極性,使學生產生一種追求道德真善的推動力。在思品教學中,教師要靈活地選擇和運用形式多樣的行為訓練,從而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達到理想的效果。

4.暗示性針對思品課中的“做一做”,教師在布置時可用暗示性的指導語。例如要求學生為身邊人做一件有意義的事,“使別人因為你的幫助而感到快樂”就是暗示著這種幫助是不需要任何回報、是無條件的,從為他人服務中領略樂趣,產生愉快的情感體驗。

二.適當超越教材,強化學生的道德行為

1.舉一反三,遷移升華。要使學生的認識內化為自覺向故事中的人物學習的欲望,增強教學效果,促使學生把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為,在教學《講信用》一課,我提出這樣的要求:把別人對你或你對別人守信、失信的事編成一個小故事,講給大家,聽同時說說你當時的心情和現在的想法。通過自己練習講——組內試著講——全班交流講等多樣化的形式,個個領悟了:守信用就會與別人融洽相處,反之則會失去信任,促使學生把“講信用”逐步付諸于行動。

2.講評結合,規范行為。隨著科學技術的進一步擴大,網絡社會離我們越來越近,網絡德育將成為思想品德教學的新亮點。網絡在給我們生活帶來極大方便的同時,也存在著負面性,特別是黃、賭、毒的侵毒。在教學《相信科學,不迷信》時,運用《電腦“算命”可靠嗎》作為拓展材料,讓學生講一講、評一評,從而更堅信科學的力量,從小抵制迷信思想觀念的侵蝕。又如在教學《愛惜自己的名譽》、《分清是非》、《培養健康的興趣愛好》時,可讓學生上網搜集一些有關中小學生手黃、賭、毒方面信息影響的事例,讓學生各抒己見,闡述、評價黃、賭、毒對人的不良影響,從而提高學生辨別是非、抵御黃、賭、毒的能力,為培養健康、文明的小網民打下基礎。

3.豐富實踐,養成習慣。小學德育處在改革開放的大環境、大背景下,要正視變革社會對學校德育提出的挑戰,通過改革努力增強德育的時代性與開放性。德育要開放,要加強社會實踐,要讓學生知道社會上的人們關心的問題,要引導學生用正確的觀點、方法、態度去認識重大現實問題。時代的發展既向德育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同時也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要大膽地讓學生走上社會,接觸火熱的生活,深入到企業、農村、機關、市場……把握住一個個?機,對學生進行有意識的教育訓練,使學生能準確、敏捷地選取道德行為的“鏡頭”,真正實現“曉之以理、導之以行”,使道德行為由偶然性變為必然性。

4.勇于創新,一鳴驚人。創新能力是一種能積極改變自己以適應環境的應變能力、創新能力。陶行知曾說:“非給學生種種機會練習道德行為不可”,我們應嘗試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創新,讓學生主動參與,在活動和交往中實現培養學生健全人格這一目標。如在教學《愛護有益動物、保護珍貴動物》和《分清是非》這些課文時,有的學生居然想到用“模擬法庭”這種活動形式,既增加學法,又導實行。又如在教學《愛護花草樹木》一文時,一方面設計讓學生通過繪畫感知花草樹木的美麗,同時讓學生欣賞有關散文,認識花草樹木的用途,學生在感知美的同時也就潛移默化地受到了高尚情感的熏陶,逐步形成道德行為,美激情、情育人。

5.“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的養成需要正確的指導和反復的訓練。我們要反復抓、抓反復,同時把思想品德課的教育內容延伸到家庭、社會,構建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的教育網絡,使這三方面協調起來,為現代化建設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