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資辦學思想實踐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19 05:18:00

導語:捐資辦學思想實踐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捐資辦學思想實踐管理論文

摘要:近代,資本主義國家紛紛輸入宗教文化制度,進行文化侵略,寧波等五個通商口岸首當其沖。吳錦堂,作為早期海外寧波華商的僑領,不忘故國鄉土,在日本發家致富后,積極投入到救國的運動中去。他先后在日本、寧波捐資創辦華僑學校、錦堂學校等近代新式學校,在捐資辦學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特色。本文就吳錦堂捐資辦學的實踐,試其辦學特色、動因及其。

關鍵詞:近代中國吳錦堂辦學思想辦學實踐

Abstract:InthemoderntimeofChina,thecapitalistcountriesexportedwesternreligionandcultureinstitutiontoChina,doingculturalaggression.SometradingportssuchasNingboencountereditfirst.AsaleaderofearlyNingbooverseasChinese,WujintangsetupaoverseasChineseschoolinJapanandJintangschoolinNingbo,takingpartinthemovementofrescuingChinawitheducationpositively,andformedhisownfeaturesofrunningaschoolintheprocessofinvestingeducation.ThisarticleisaimedatWujintang''''spracticeofinvestingineducationtostudyhisfeaturesofrunningaschool,thecauseofrunningaschoolandtheeffect.

Keywords:ModerntimeofChinaWuJintangIdeologyofrunningaschoolPracticeofrunningaschool

鴉片戰爭后,寧波被迫開放,西方列強紛紛在甬開辦教會學校,進行文化的侵略。面對這種局面,寧波一批有識之士為謀求育才圖強,抵御外來侵略,紛紛捐資創辦各類新式學堂。他們為近代寧波的教育事業,特別是近代新式學校的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當時,在國內最著名的有陳謙夫1、葉澄衷、“海上聞人”虞洽卿、巨子秦潤卿等人;而在海外,最為積極的應首推旅日華商吳錦堂。

吳錦堂,原名吳作鏌,1855年11月14日生于慈溪北鄉一個賓海小村東山頭張家村(今觀城鎮西房村)。吳錦堂早年家境貧困,后在上海做幫傭,1885年在友人的幫助下東渡日本。因經營有道,資財達百萬日元。吳錦堂作為海外寧波商人的僑領,先后在日本和寧波捐資辦學,為中國近代教育四處奔走出錢出力。蔡元培先生主持的“中國職業教育社”在評論中就把吳錦堂列為“辦學三賢”之一,與陳嘉庚、聶云臺齊名。本文就吳錦堂對中國近代教育作出的貢獻,試分析其辦學特色及其動因。

一.吳錦堂捐資辦學的歷程

中國國門被迫開放后,資本主義國家在輸入商品、資本的同時,也輸入了西方的教育制度和文化知識,對中國傳統教育體制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在這種背景下,吳錦堂并沒有象其他“重利輕義”的商人一樣明哲保身,而是積極的投入到興辦近代教育中去。他對近代教育的貢獻主要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00年至1905年,立足于海外,主要投身于海外華僑學校的創辦。

從十九世紀末開始,由于國內的社會等原因,大批的寧波人涌往日本。旅日華人受到日本國的歧視,許多華僑子弟不能正常上學。而此時的吳錦堂已經發家致富,有一定的資產。為此,吳錦堂熱心公益事業,在日本他為華僑興辦了大量的慈善機構,商務機構和教育機構,而且規模之大在華僑史上也是空前的。1900年,吳錦堂與其他華僑界有識之士慷慨解囊,在神戶創辦了神戶華僑同文學校。后又出資興辦了神阪中華公學2。1905年,吳錦堂親自就任神戶華僑同文學校的副理事長。他對華僑學校給予了莫大的關心,先后盡力十八年,捐款給神戶同文學校、中華公學等華僑學校達萬元之巨。1914年11月,他就一次性捐資給同文學校一萬余元。在吳錦堂的努力下,同文學校成為日本著名的華僑學校,培養出廖承志、林麗蘊等同志,成為中日友好交往的橋梁。

第二階段:從1905年至1909年,是其辦學重心的轉移時期。吳錦堂開始關注家鄉教育事業的發展,捐資創辦近代新式學校。

1905年,吳錦堂回國掃墓,“慨故里之學校不足”,為啟迪民智、發展科學文化,毅然擔當起辦學大任。至此,吳錦堂開始逐步把辦學的重心從海外轉移到了國內。1905年,在家鄉東山頭地方,出資辟地百余畝,開始興建錦堂學校。學校的主建筑是一幢二層的口字形洋式樓房,朱窗紅墻,白灰嵌縫。還在學校外東、西、南三面開鑿小河,以引導清流。學校經兩年后建成,當時學校教室、操場、食堂、宿舍和浴室等莫不俱全。1908年冬,吳錦堂先生還專門聘請了樓艮為學校校長,制定學校的規章制度,并購買了許多圖書設備。1909年5月26日(農歷四月八日),舉行成立大會,學校正式招生。學校學生總數當時定為360人,第一年招初等生40人,高等生80人。經過幾年的發展,錦堂學校已初具規模。

吳錦堂在創辦錦堂學校的同時,不忘資助家鄉其他事業的。1907年,吳錦堂捐款給寧波教育會及寧波旅滬同鄉會辦學達三千元。寧波旅滬同鄉會為家鄉創辦各項事業中,教育是其著力最多的一項事業,所以吳錦堂雖旅居海外,但還是給予大力的捐助。吳錦堂除捐助給政府、社團辦學外,還直接資助其他寧波商人的辦學活動。資助效實中學的創辦就是其中之一。效實中學由陳謙夫發起創辦,提出“合一郡之力,集一郡之才”的方針。吳錦堂得知后,馬上解囊捐助,興建效實校舍。

第三階段:從1910年直至逝世,是吳錦堂辦學目標的轉型期。這一時期他順應發展的潮流,及時調整所辦學校的人才培養規劃。

此時興起了實業救國的思潮,且吳錦堂也認識到普通的辦學思想,不足以快速地發展當地。于是,他及時轉變錦堂學校的辦學目標。1910年,吳錦堂把錦堂學校改為初等實業學校,添設四年簡易科,增收蠶桑生128名,并為附近辦起了短期蠶桑訓練班。1911年,錦堂學校改名為錦堂農業中學堂,聘請奉化前清廩貢生江起鯤為監督。設置農本科、蠶本科兩個專業,學制為預科兩年、本科三年,招收的規模為320名,第一年招四個班共129名。中等農校開辦了一年,時值辛亥革命,吳錦堂遂停辦農校,從此專辦兩等小學。在吳錦堂先生造福桑梓、慷慨捐資、熱心辦學事跡的下,全校師生樹立了獻身教育事業的信念,堅定了勤奮好學的意志,走出了包容,沙孟海等一批又一批人才。

二.吳錦堂捐資辦學的特點

吳錦堂一生為近代教育的發展所作出的貢獻是巨大的。在其捐資辦學的過程中,逐漸地形成了他自己的辦學特色。

1.人才培養與思想道德教育并重。

吳錦堂在捐資辦學的過程中,不僅要求人才的培養,還重視對學生民族主義的教育、思想道德的培養。吳錦堂在創辦同文學校之初,就認為:華僑在日本社會立足,除了要有自己的商業組織,以指導經營,要有自己的慈善機關,以賑濟災民,更重要的,還要辦起自己的學校,對華僑子弟進行文化、技術、民族語言和民族精神的教育。3民族主義一直是我國華人艱苦創業的精神支柱,但當時華人創辦的許多職業學校重技術性人才的培養,輕民族精神的教育。吳錦堂把民族主義教育同人才培養相結合,這在海外華僑學校中是開首例。

思想教育和技術教育并重不僅體現在辦學目的上,在其所辦學校的課程設置上也有鮮明體現。《錦堂國民兼高等小學校改訂章程》第三章第十二節學科及科目中明確規定:一,高等之學科目凡十二:一修身、二經學、三國文、四、五算術、六、七地理、八理科、九圖書、十手工、十一歌樂、十二體操。二,國民之學科目凡八:一修身、二經學、三國文、四算術、五圖書、六手工、七歌樂、八體操。故不論在高等之學,還是國民之學中,都把修身放在第一的位置。在章程的第十三節的科目程度及教授時間中規定:修身期限為每年必學,為道德之要旨。從中可見,吳錦堂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之重視。

2.創“浙江私立學校之冠”

當時吳錦堂創辦的錦堂學校無論是在規模、設備,還是在師資力量上都為浙江私立學校所罕見,一時名滿浙東。浙江巡撫增韞在給光緒皇帝的奏折中就把它稱為“浙江私立學校之冠”。錦堂學校在建校時,就建房七十一間,教室、操場、食堂、宿舍、浴室、蓄水池一一俱全。到農業中學時,學校規模到達頂點。在宣統三年九月其《慈溪錦堂農業中學堂遵造冊報呈請》第九條設備中可見:備堂10間、自修室11間、寢室33間、職教員室18間、食堂6間,還有其它房間67間。學校另有農事實驗場、桑園約76畝。

在學校的辦學資金方面也是十分的充足的。在呈請的第七條記錄:學校經費所出:海地租息、浙江鐵路股息、漢冶萍煤鐵廠股息;經常費數目:地租歲約銀三千元、鐵路股息銀一千四百元、廠礦股息銀四千元。臨時費數目:隨時由校主捐助無定數。至1911年,吳錦堂為錦堂學校耗銀二十萬零五千六百余元。規模之大、資金之充足在當時確為罕見。

在師資力量上錦堂學校也是省內最優秀的。吳錦堂延聘校長、教員,廣求賢才,頗重品德學問。所聘人士均不慕榮利,治學嚴謹,于教學不惜嘔心瀝血。其間,于慈、姚兩邑享有盛名者,不乏其人。若樓琴五先生,德高望重,至今尚深為慈北百姓稱頌,被譽為“奠定慈北小學典范”。

3.著眼實業教育,培養農業人才,為地方建設服務。

如果早期改良派的實業教育思想是近代實業教育思潮的第一階段,那么從1894年到1904年可算是第二階段,1904-1917年是第三階段。4吳錦堂投資近代教育正好趕上實業教育思潮的第三階段,這一時期大批有識之士提出并親自創辦實業學校,如張騫、陶行知、揚賢江。但這一時期辦學的重點在培養人民的農工商業的知識能力,很少學校能夠與當地的實際相結合,服務于地方經濟。

吳錦堂在辦學之初就立志于為三北人民服務,為繁榮當地經濟出力。在《慈溪錦堂農業中學堂遵造冊報呈請》的第一條規定學校的設學宗旨:本學堂因地利之便,設中等農學。分農蠶兩科,……其次,亦足謀生活以自立為宗旨。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于各國人口的增長,棉花的價格不斷增長,但是由于我國的棉花數量少、質量低,在國際市場上沒有競爭力,以至美國的棉花占領了我國市場。5這對于盛產棉花的慈北地區來說是個沉重的打擊。吳錦堂看到了這一點,于是他從實際出發,調整了學校培養人才的規劃。1910年,錦堂學校改為初等實業學校,添設四年簡易科,增收蠶桑生128名,并為附近辦起了短期蠶桑訓練班。

4.吸收外國文化,選派優秀學生出國留學。

在錦堂學校的課程設置中,吳錦堂特別開設了外國文,包括、日文。教授用書也選用日文日語教程和勃耳溫司,教師是日本關西英語專門學校畢業的優秀人才。

除要求學生外國語言外,吳錦堂還每年選派優秀的學生出國留學,以次來達到吸收外國科學文化知識的目的。1912年,吳錦堂從日本致電錦堂學校校長,選派優秀學生兩名去日本學習。這樣,包容、童玉民成為第一批錦堂學校的留日學生。以后,吳錦堂又派胡感和等人去日。在童玉民的回憶中說:“1912年夏動身復申,隨先生之侄啟鼎乘輪至神戶舞子,見先生,聘日語教師每日授日語。第二年四月經岡山縣立學校飯島校長之介紹考入岡山縣立農校……到1919年3月畢業,二人膳宿、旅雜費共日金二千數百圓,皆由先生供給。”6可見,吳錦堂對留學生的關懷和重視。

5.不以多金為子孫計

至1911年,吳錦堂在家鄉捐資辦學達到二十萬余銀元。在捐獻辦學的財產處理上,吳錦堂表現出了一個愛國華僑的高貴品質。早在錦堂學校建成之時,他就已經作好杜絕后世子孫干預的打算,他規定一切學校的動產不動產永歸學校所有,吳氏子孫后世均不得借故干預。清朝駐日神戶領事張鳴祥、駐日欽使胡維德的一個文件之中記載:“神戶華商吳作鏌稟稱:職商又因實業學堂,尤為強國富民之根本,現又設立蠶桑一科,招生開辦,以便逐漸推廣。惟此項學校基地房屋及所捐之地畝鐵路股份,均系永遠作為錦堂學校基本之資產,雖職商子孫,不得干預。若非奏明立案,恐后來或生交錯。”7吳錦堂的這種大公無私,執著教育,愛國、愛民的精神深深地感動著家鄉人民。

三.吳錦堂捐資辦學的原因

吳錦堂捐資辦學、熱心近代教育,有著其深刻的社會、經濟根源,也有吳錦堂本人的主觀因素。通過對其辦學動因的,我們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吳錦堂的辦學思想。總的來說,其辦學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教育救國思想的。

鴉片戰爭的炮火使得淪落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開始喪失了獨立和領土主權的完整。外國侵略者接踵而至,侵略的規模也越來越大。而落后的中國卻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中連續戰敗,使得民族危機不斷的加深。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定,標志著中國完全論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嚴重危機。面對這種現實,國人由驚嘆技藝不如人,進而認識學問不如人。8中國有識之士的救國之路也開始從“言技”到“言教”。十九世紀末,中國社會掀起了教育救國的社會思潮,這使得大批的商人也積極地參與到捐資興學的行列。

吳錦堂長期旅居日本,親眼目睹并親身經歷了海外同胞在異國他鄉處處受到歧視、排斥,而昏庸無能的滿清政府連領土的完整和國家的尊嚴都無法保護,華僑就更如離娘的孤兒,深陷在被侮辱和被迫害的深淵之中。9因而,他更加關注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吳錦堂在救國思潮的下,也從日本明治維新中領悟到了實業救國和教育救國的道路。他認為“日本富強,全靠教育”。他把教育看成是國家生存、爭富強的手段,把它放在與興修水利同等的位置上來考慮。101905年,他在第一次水利建設會議上就說:“近世列國爭強,要在世界上立足,教養二事很重要,國民失養,就無以為生,國民失教,就難以爭存。”因此,吳錦堂積極的投入到興辦教育事業中去,希望以此來達到富國強國的目的。

2.當時的客觀形勢為吳錦堂興學創造了條件。

十九世紀末,在日華商已經成為日本商界一支不可忽視的新生力量。當時,大阪華僑經營日本雜貨貿易已占一席之地,且由于大阪華僑貿易商都集中居住在川口一帶,所以又有“川口貿易”之稱。11但是,此時的華人貿易主要以經營雜貨貿易為主,規模小、資金少、技術薄弱,一有“風吹草動”就會瀕臨破產。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后,清政府在日本的領事裁判權實際上被取消。因而,領事對當地華僑的監督管理權開始大幅度受到限制,華僑公產的維持和運營只得靠華僑自己的努力。12特別是1899年,日本高揚國家主義,在日本國內的全部居留地被撤廢,許多華僑工商業停產歇業。此次變故,反映出原始華僑工商業的一個嚴重缺陷,不能擴大經營規模,提高經營水平,人才缺乏。吳錦堂深深地感到“中國商賈,積習識陋”,缺乏商業人才。在這種情況下,吳錦堂等華商決定創辦自己的學校。

清末教育體制的改革為吳錦堂在國內辦學創造了有利條件。甲午中日戰爭后,教育受到空前重視,大力興辦新式學校作為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被提到議事日程。13政府開始放寬對辦學的限制,開始鼓勵近代商人投資于教育。1898年光緒上諭:各省紳民如能捐建學堂或廣為勸募,準各省督撫按照籌捐數目酌量奏請給獎,其有獨立措捐巨款者,朕必予以破格之賞。在清政府頒布的《學務綱要》等條例中明確規定,私立學校學生待遇等同于公立學校學生。政府的這些舉措為吳錦堂獨資興辦學校創立了條件。

3.啟迪民智,造福桑梓的故鄉情結促使他投身近代教育事業。

“凡吾國各埠,莫不有甬人事業,即歐洲各國,亦多甬商足跡,其能力與影響之大,固可首屈一指者也。……寧波人素以善于經商聞,且具有堅強之魄力。”14這是孫中山先生期望于寧波的語錄。從中可見寧波商人在外的實力。寧波商人憑“三把刀子闖天下”,含辛茹苦,依靠寧波人的勤勞和靈活的經營手腕,創造了不凡的業績,演繹了一部部白手創大業的致富神話。15另一方面,由于中國傳統的宗法社會的延續,安土重遷思想根深蒂固,落葉歸根觀念深入人心,使得寧波商人有報效桑梓、造福故土的傳統思想。因而,當他們公成名就時,不忘家鄉的建設。

吳錦堂在日本發家致富后,也同樣不忘家鄉人民的苦難和家鄉的落后。“人情重懷土,飛鳥思故鄉”,他以拳拳赤子之心,熱心于家鄉的教育事業,“慨故里之學校不足,水利不治,毅然引為己任”。吳錦堂在錦堂學校的校規中,明確規定學校所設是為培養桑梓子弟。在其為學校做的《立校興學》詩云:“吾鄉風土閑難開,目擊頑童憂自來。最是出錢求買賣,學章和淚向優裁。”此詩鮮明地體現了吳錦堂捐資興學的目的所在。

4.吳錦堂的個人經歷促使他熱心教育事業。

吳錦堂出身于貧苦的農民家庭,由于人口多(有四個弟弟,兩個妹妹),田畝少(全家只有七、八畝田),生活困苦。所以吳錦堂根本沒有受教育的機會。他雖然酷愛,但不得已在讀了兩年私塾后就回家從事農業生產。輟學后的他仍渴望學習,不時的跟當過熟師的叔父讀書。吳錦堂除早年飽嘗失學之苦,在以后的創業中也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知識的重要。這為他致富后致力于教育事業奠定了基礎。

吳錦堂熱心還受到康梁的維新思想和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的。開始,吳錦堂等華商深受康梁維新思想影響,于是紛紛捐輸創辦同文學校。維新運動失敗后,吳錦堂開始支持孫中山的革命事業。吳錦堂與孫中山一向交好,孫中山曾贈“熱心公益”匾與吳錦堂,吳錦堂還親自參加孫中山與宋慶齡的婚禮。在潛移默化之中,吳錦堂受到孫中山先生思想的影響。

抱濟世熱忱,推食解衣,不愧萬家生佛;奮海外事業,含辛茹苦,允推當代人豪。”“鄰邦友誼,踴躍爭先;和平親睦,脈脈相沿;眷戀國土,胸惱煩焦;同胞貧困,每動憐憫;浚修湖閘,兼治河川;薄失賑濟,巨款拋捐;東山當舍,教育不偏。”這是寧波慈溪人民對吳錦堂先生熱心公益,捐資辦學的高度評價。吳錦堂先生一生熱心教育的事跡永遠為家鄉人民所銘記。他為近代教育的所作的巨大貢獻,將永載史冊。

注釋:

1陳謙夫,寧波慈溪人,(1880-1945),先后創辦效實中學、慈湖中學(當時稱慈溪縣立中學)和龍東、丈亭、念慈等三所小學。

21939年,與神戶華僑同文學校合并為神戶中華同文學校

3周乃復、童玉民:《愛國華僑吳錦堂》慈溪文史資料第一輯

4劉桂林:《中國近代職業教育思想》,高等教育出版社

5周乃復、童玉民:《吳錦堂辦學育才三則》,慈溪文史資料第八輯

6王泰棟:《愛國華僑吳錦堂》,寧波文史資料第二輯

7寧波文史資料,第二輯,第125頁

8劉桂林:《中國近代職業教育思想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9周乃復、童玉民:《愛國華僑吳錦堂》,慈溪文史資料第一輯

10周乃復、童玉民:《愛國華僑吳錦堂》,慈溪文史資料第一輯

11陸志謙:《神戶寧波幫僑領吳錦堂》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

12陳來革:《通過中華總商會論日本大正時期的阪神華僑與中日關系》中國近代史,人大復印資料,中國近代史

13閻廣芬:《近代商人捐資興學的原因及其現實意義》,教育評論2001年第3期

141916年8月,孫中山先生在省立第四中學寧波各界歡迎會上的演說詞,寧波文史資料,第五輯

15《寧波幫與寧波大學》,寧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