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林匹克文化德育教學論文

時間:2022-05-15 10:18:00

導語:奧林匹克文化德育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奧林匹克文化德育教學論文

摘要:奧林匹克文化通過近百年的傳播,我們從接觸、了解、認識到實踐奧運的過程中,充實了我們的民族文化,促進了中華民族與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了解、交流和融合。該文通過對奧林匹克文化與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比較,提出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在現代社會中必須改革,與時俱進,才能生存并發揚光大。

關鍵詞:奧林匹克;傳統體育;文化

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人類的體育活動豐富多彩。然而,從古至今在持續的時間、規模、影響以及所追求的崇高思想方面,幾乎沒有一種活動可以同奧林匹克運動相媲美。尤其在當今社會,奧林匹克運動不僅成為人類社會體育史上規模最大的體育活動,也成為人類歷史上一種宏大社會文化現象,在全球各個領域產生著極其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奧林匹克文化隨著帝國主義的隆隆炮聲傳入中國,通過近百年的傳播,我們由“被動”接受發展到逐漸“主動”接受。從接觸、了解、認識到實踐奧運的過程中,充實了我們的民族文化,促進了中華民族與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了解、交流和融合。本文探討奧林匹克文化對我國傳統體育文化的促進作用,有利于傳統體育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1.重視與社會環境的和諧,加強競爭意識培養

我國是一個禮儀之邦,禮儀文化幾千年來為歷代王朝所推崇,也根植于中華民族的思想意識中。中國傳統體育的精神也深受其影響,重人倫、重道德是中國傳統體育的一大特色。在射箭、投壺、蹴鞠、馬球、捶丸這類競技活動中,也倡導人們保持優雅的風度和揖讓的禮儀。因此,在競技比賽中所體現出的特點是“禮讓先行”,以及“揖讓而升,下而飲”,也就是“禮”和“讓”。

中國禮樂文化還主張萬物和諧,陰陽協調,古代的“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所強調的不是技藝的競賽,而是通過技藝的修養以外達內,由表及里,由形而下,達到道德的升華。因此,中國傳統體育中競賽的目的不是取勝,而是要在競賽中遵從禮的規范,體現競技者的神韻和品格,即“神形合一”,修身養性,藉此達到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境界。

“中庸之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其“持兩用中”的文化內涵深深地制約著華夏民族的道德與行為規范,使得體育文化也毫不例外地被納入“不爭”的節制之下。中國傳統體育規則的制訂,更多的是從禮儀修養的角度出發,對參賽者提出品德要求,人們重視的不是比賽的結果,而是誰更符合禮儀規范,誰更具有謙謙君子的風范,是所謂的“君子之爭”。

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重視和諧。在和諧的思想影響下,傳統的體育競技演化成君子之爭,具有自我修身的特點。但是,隨著人類社會發展,科技水平的提高,社會環境和觀念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現代社會,人類對于自然和自我命運具有很強的駕馭能力,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和激烈的競爭。正是需要與時代和社會環境的和諧,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體育思想必須改變。在競爭的環境中,傳統的體育思想必然演變成為現代體育思想,才能與環境和諧,才能生存和流傳。

而奧林匹克運動中所體現出來的公平競爭特點是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動力之一。在競爭中求生存、在競爭中求完善成了人們的普遍心理需求。競爭精神構成了西方體育文化的靈魂和核心,構成了當代人類自我完善和社會交往的基石。它通過競爭,磨練人的意志,鍛煉人的品格,激發人們奮發向上,努力進取,不斷超越自我的決心和勇氣;它通過競爭,讓人們學會了面對挫折后的堅強,學會戰勝對手更要戰勝自己。而這正是現代社會要求現代人所必備的素質。

“更快,更高,更強”是奧林匹克的格言,她表達了奧林匹克主義所追求的目標:“奧林匹克主義所要建立的生活方式,是以奮斗中所體驗到的樂趣、優秀榜樣的教育價值和對一般倫理基本原則的推崇為基礎的。”它所體現出的就是不斷追求進步,不斷奮發向上,不斷克服困難,不斷挑戰極限去創造一個又一個新的記錄。這是百年奧運不斷輝煌的精神所在,是人類的一種內在力量,是人類社會自強不息,繁榮昌盛的重要品質。人生如賽場,時代要求當代青年必須具有堅忍不拔的進取精神和克服一切困難的勇氣,只有不斷的戰勝自己,給自己提出新的奮斗目標,才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

2.鏟除封建的臣民意識,加強平等意識的培養

所謂平等觀,是指人們彼此之間承認其權力和地位平等的一種理想化表現。它要求每個人都享有平等生存、享受、發展的權利和機會。這種機會面前的平等,不承認任何種族、性別、年齡的差別,更不承認那種由血統、門第、宗法關系所決定的封建等級差別和特權。

我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封建帝王統治的農業文明古國,其封建專制思想影響著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發展。古代的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以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無處不體現出森嚴的等級制度、上尊下卑的階級差異和男女的不平等。整個社會的運行機制也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在這種專制的、不平等的道德教化下,傳統體育也只成為謙謙君子展示“溫良恭儉讓”人格魅力的場所。人們的個性和創造性思維往往被抑制,獨立人格往往被忽視。

奧林匹克運動給現代人提供了一個平等生活的模式。奧林匹克運動中的自由、平等和不歧視原則為運動員提供平等參與的機會,拓寬了人權概念的范疇。《奧林匹克憲章》規定的“努力使運動中普遍貫徹公平競賽的精神,消除暴力行為”,以及一切競技體育比賽中所施行的規則、裁判、仲裁、競賽、選拔和獎勵等,均模擬了法治社會的準則,它教導著每一個參與者遵守規則,在規則面前人人平等,這種平等觀念讓人們學會服從裁判、遵守規則、尊重對手、與人和睦相處,從而使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公民。將奧林匹克的平等觀念引入高校體育改革,對于培養大學生的民主意識,完善和健全民主與法制的各項基本原則,無疑是有益的。

3.正確對待恕道原則,加強公正意識的培養

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儒家強調恕道原則。寬恕、仁愛、和睦就成了人們行為規范的道德準則。孔融讓梨的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他是一個不必通過法制規范,而是靠人的“自律”,靠啟發人的道德之心進行自我教化的典型例子。但這種“存天理”“滅人欲”的思想造成了幾千年中國人文思想淡化物質利益,扼殺個性的一面,養成了人們保守、內向、克制、依賴的心理性格。

受這種傳統思想的影響,在當今競賽場上,我們仍然扮演著這種受冤屈的角色。在前不久亞洲杯上被日本隊用“上帝之手”打進制勝一球的中國男足,輕易地放棄了規則賦予的申訴權利。在第28屆奧運會上,我國擊劍選手譚雪與美國選手扎古尼斯的對陣中,開局階段裁判即有兩個明顯的誤判,致使譚雪冤中兩劍。但中國隊并未當場提出異議,理由無一例外是“畢竟結果無法改變”。只有對競技規則的普遍遵守和嚴格維護,才能保證每一位運動員在公開、公平、公正的環境下展開競爭。而當運動員得不到公正對待時,運用規則進行抗辯、申訴,也就成了維護競賽公正性和運動員合法權益的惟一正確的途徑。類似譚雪的事件雖然轉瞬即逝,其負面影響卻很深遠。讓數以億計的觀眾(尤其是青少年)目睹了世界頂級賽場的不公已經是對奧運公正形象的損害,而作為一個積極參與奧運事務,即將舉辦奧運賽事的國家面對這種不公卻不采取行動去爭取自己的權利,不去維護奧林匹克的公正形象就更是失職和對觀眾的誤導。奧運的主要社會功能在教育,而類似譚雪的事件大大的削弱了奧運的教育意義。公正是奧運的生命元素之一,維護公正需要作出全方位的不懈努力,這是譚雪事件給我們的啟發。

公正是奧林匹克的基本原則。它是構建人類社會公平競爭和規范競爭模式的基石。這種模式既保障了奧運賽場競賽參與者同等的資格、共同的權利和均等的機會,又為社會競爭創建了一種典范。在這種平等的競爭中,人的尊嚴,人的權利,公平地得以展現。奧林匹克運動項目的競賽規則與比賽方法詳細具體,是國際社會公認的并要求每個參賽選手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其公正民主、平等競爭的社會意義,遠非競賽本身所能涵蓋。奧林匹克運動中的Fairplay(費厄潑賴)原則,可使青少年從小就認識到無論是賽場上還是人生中的競爭都必須遵守規則、服從秩序、保證公平。這對青年一代健康人格、民主意識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形成無疑起著積極的作用。

4.拋棄狹隘封閉的農耕文化,加強參與意識的培養

參與是指在某一項具有具體目標的社會活動中個體與群體的關系和聯系。參與有積極參與和消極參與兩種類型。積極參與是指參與者在活動中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參與;也就是參與者能將集體的目標當作個體的目標,能在集體的宏觀行動中找到自己的微觀行為。而消極參與則是指參與者在活動中沒有主觀能動性的參與;參與者往往不明白集體的目標,或不明白自己的微觀行為與集體的宏觀行為之間的聯系。

在中國長期農耕文明的土壤里誕生的封建制度和“儒”“釋”“道”文化使中國人具有“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重視自己的土地和家庭、缺乏協作精神的特質。在政治和社會活動中潛意識地就體現出“事不管己,高高掛起”的消極參與意識或者隨大流的消極參與意識,還有更為愚昧的聽天由命的消極哲學思想。這里的“天”,一是指大自然、二是指封建皇權。這種產生于農耕文明土壤的消極參與意識與現代科技文明是格格不入的。

“參與”已成為當今人類社會活動的基本內容,是體現民主和平等的一種行為模式。奧林匹克的著名格言“參與比取勝更重要”在全社會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它通過奧運會的宣傳、組織和比賽,使運動員和全社會其他與奧運有關的群體在“參與”過程中充分體現自身價值。顧拜旦曾說過:“奧運會重要的不是勝利,而是參與;生活的本質不是索取,而是奮斗。”

奧林匹克格言鼓舞和激勵著成千上萬的青年人勇敢地面對未來,更有無數的年輕人在參與體育運動的過程中得到了公正和平等的教育。美國紐約市一位前任警察局長曾說過這樣一段話:“體育要求孩子們遵守規則,又反過來要求同伴也遵守同樣的規則,這使孩子們對了解個人的價值和尊重別人的權利有了深刻的印象,他們獲得了如何玩的公正的意識,并掌握了社會行為準則,因此體育對民主是再好不過的教育了。”將參與意識融進我國體育教育,有利于改變和消除農耕文明留下的消極參與意識,為樹立良好的社會道德規范打下基礎,為市場經濟建設提供一個良好的道德培養環境。

5.克服愚民的道德教化,強化人文精神的培養

人文精神是對待人的態度和做法。它是一個人、一個民族、一種文化的內在靈魂與生命。人文奧運就是以人為本的文化精神,其基本思想就是通過奧林匹克這一社會文化活動,頌揚人類的真善美,促進人的和諧發展,促進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協作,進而建立和平與美好的世界。

傳統文化中缺少對人的尊重體現在封建專制制度和儒家文化落后的部分。愚民政策、君主制度和等級觀念造成了我國封建社會人文精神的落后和新社會人文精神進步的艱難。蒼海明月曾撰文說:“反觀我國,數千年的文化雖然蔚然壯觀,但因為缺少了人文精神而遜色不少。當歷史行進到二十一世紀時,我們最需要做的是:在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更要傾力構建屬于我們這個世紀的精神家園,改造缺少人文精神的傳統,建設全新的能夠激勵我們不斷前行的,給我們帶來巨大創造力的文化。這個文化既體現中華民族的共同愿望,又能喚醒每個個體敢于舒張個性、勇于創造,既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的自主意識和博愛精神。”把人文奧運的崇高理想,滲透到我國體育教育中,讓學生在體育活動中學習人文知識、培養人文意識、體會人文關懷并學會關懷周圍的人群,有利于將體育改革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面。現在,以人為本的“工程人文精神”已經為當代大學生接受,并成為當代工程科技人員最基本的設計理念,在工程實踐中逐漸受到重視和運用;以人為本的人性化設計理念已成為指導工程科學進步的思維主旋律。因此,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弘揚奧林匹克精神,在體育教育中重視現代體育人文精神教育,具有深遠的意義。

奧林匹克運動從廣義上說是一項全球性的社會活動,競技比賽只是一種手段,建立一個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才是她的最終目的。因此,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應不斷充實和完善我們的傳統體育文化,取長補短,以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魯迅.魯迅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1983.28-31.

[2]商聚德、劉榮興、李振綱.中國傳統文化導論[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