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音樂教學中德育教育因素論文
時間:2022-09-10 05:52:00
導語:中小學音樂教學中德育教育因素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鍵詞:音樂教學滲透德育
與其他藝術形式相比,音樂是最能表達感情的藝術,《樂記》中有這樣的記載:“凡音之起由心生也,人之心動,物使然也”。而道德教育的關鍵則在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沒有感情因素,就不可能達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因此,音樂教育與道德教育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將德育教育滲透到中小學音樂教學中去,不僅會使得教學效果深刻而有力,而且也是十分必要的。只是目前,我國的中小學音樂教學實踐中普遍存在一些問題,許多音樂教師把重點放在了音樂知識和技能的教授上,這偏離了教學大綱的要求,也有悖于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初衷。培養學生對于音樂的感受力和審美力,讓學生從音樂課學習中感悟人生的真諦,學會如何做人,這才是中小學音樂教學的目標。
如何在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從音樂教材中挖掘德育因素
首先,對全冊教材進行德育滲透的分析,力求吃透教材,明確滲透德育的著力點,達到音樂學科德育滲透的預期目的。以《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九年級)》教材內容為研究對象,確定滲透德育重點主要包括:愛祖國、愛家鄉、愛學習、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
團結友愛、文明禮貌等。然后,做好德育滲透的單元備課:依據大綱的要求,切合學生實際,設計每一個單元德育滲透的側重點。最后,在課時備課中體現德育滲透點:每節課依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在課時備課過程中確定德育滲透點及滲透方法等都要體現出來。如在教唱《江河萬古流》(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時,教師先讓學生欣賞《話說長江》的音樂畫面,再欣賞《長江之歌》、《黃河船夫曲》、《塔里木河》,給學生以身臨其境的感覺,仿佛置身于祖國秀美壯闊的山河之中。此時,教師再用優美的伴奏、抒情的范唱向學生介紹作品,那么學生對《江河萬古流》的美的感受就不言而喻了,同時,在學唱過程中,更加激發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德育的滲透點在不知不覺中被學生接納,并化為自醒自悟。
二、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因素
德育的實施,應該在學生喜聞樂見、積極參與的課堂活動中體現,喜歡參與的活動是學生愉悅身心的樂園、學習本領的課堂、施展才能的舞臺、塑造心靈的基地。因此,教師要認真設計教學中的各個環節,使德育滲透在教學的全過程,不追求形式生硬說教,要見縫插針聯系實際,要制定切實可靠的音樂常規來訓練學生講文明、有禮貌的好習慣,從學生步入音樂教室、師生問好、坐站姿勢等都要養成一定的規范動作,以培養遵守紀律、舉止文明、尊老敬師的良好行為,基本訓練要通過發聲練習、節奏訓練,聽音練耳等培養學生和諧統一的良好心態,新課教學要結合教材采用多種方法,使德育內容有機地滲透在教學中,課堂小結要面向全班各類學生,鼓勵他們發揚優點,克服缺點,通過這些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習慣和高尚的行為。
1、在唱歌教學中凈化學生的心靈
歌唱教學是音樂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歌唱最易使學生直接感受音樂藝術的魅力,同時又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陶冶情操的過程。歌曲以它獨特的美———樂曲的旋律美、歌詞的語言美、音響的意境美、表達的情感美在學生們的心靈中扎根,從而促使學生形成積極向上、朝氣蓬勃的精神面貌,凈化學生的心靈,美化學生的行為。
《青春舞曲》是一首維吾爾族民歌。歌曲中以“太陽”“花兒”
“鳥兒”等大自然生態的變化為借喻和依托,抒發了維吾爾族青年贊美青春、珍惜青春年華的歡樂情緒。這首歌曲活潑明快,富于民族特色,歌詞具有教育意義,教育人們要珍惜青春,不要虛度年華。中學生正值世界觀和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這首歌曲引導學生于歡樂、健康中步入青春期。《小鳥,小鳥》(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是電影《苗苗》的主題歌。歌曲描寫了小鳥在藍天陽光下,自由自在地飛翔,抒發了對小鳥的熱愛,同時也暗示了人們渴望自由的心情。在這個單元里選材都與動物有關,其目的就是啟發學生愛護動物、保護動物,教唱這首歌時,要把親切深情的感情教進去,才能讓學生體會到美好的學習環境來之不易。為了祖國美好的明天,我們現在必須努力學習。
2、在音樂欣賞課中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音樂欣賞教學是通過對古今中外音樂作品的欣賞,培養學生健康的情趣,開闊視野,提高鑒賞能力,培養高尚的情操。特別是通過對我國民歌、民族音樂的欣賞,使學生熱愛祖國民族音樂文化,激勵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如在欣賞《黃河大合唱》時,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認真聆聽音樂,還要事先根據學生的各自特點,或組織學生收集有關《黃河大合唱》的音樂、文字、圖片等資料,或組織學生舉行不同形式的演唱會,或組織學生出版專題音樂墻報、手抄報,或組織討論《黃河大合唱》的社會價值和藝術價值,討論人民音樂家冼星海對中國音樂事業所做出的偉大貢獻。《怒吼吧,黃河》是《黃河大合唱》的終曲,在欣賞之前,教師先為學生介紹作者的生平和歌曲的創作過程,以利于學生對歌曲的理解。在欣賞的同時,教師還可以播放有關的錄像,使學生感受作品的宏大氣勢、黃河的洶涌澎湃,體會中國人民為抗日戰爭的勝利,為新中國的誕生而斗爭的偉大形象,進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
賀綠汀指出:“音樂是培養人民高尚道德品質、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一首好的歌曲,常使人浮想聯翩,回味無窮,尤其是對青少年更能產生深遠的影響,甚至作用于他一生。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一首《義勇軍進行曲》曾鼓舞了多少愛國志士不怕拋頭顱、灑熱血,走上抗日最前線。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可采用各種教學手段使學生較深刻地理解歌曲、樂曲的思想情感,就可使情感的正強化功能充分發揮作用,引起他們感情的變化,產生心靈的震顫,從而深刻理解歌曲、樂曲的思想感情美。深入淺出地介紹偉大音樂家的生平故事和講解音樂家的優秀作品時,會激發學生各種美好的感情,提高他們對生活真與假、美與丑、善與惡的識別能力。公務員之家
三、在教師自身形象中滲透德育因素
教師的人格在學生品德形成中具有參照作用,能對學生產生潛在的、持久而深刻的影響。一個獻身于音樂教育事業的教師應當具有遠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豐富的知識,認真的態度,這將會對學生起著示范作用。教師整潔大方的衣著,自然端莊的教態、形象生動的語言、富有激情的歌唱,優美動聽的琴聲,準確嫻熟的指揮、工整認真的板書都會時刻影響著學生,使學生耳濡目染。因此教師在各方面要率先垂范,用自身的形象去感染學生、教育學生,真正做到以情動情、以愛育愛、以德育德,有效提高德育滲透的實效。《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教師應當把德育貫穿和滲透到教育和教學全過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樂記》中也記載:“樂也者,施也。”因此,教師要重視發揮音樂的教育作用,通過音樂藝術的魅力,給學生以積極向上、奮發進取的精神力量。
總之教學探索證明了在音樂教學中加強德育,不但有深遠的歷史意義,而且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正像音樂教育家賀淥汀說過的一樣:“一個人有了一定的音樂修養,不但不會妨礙他的專業,由于經常接觸優美純潔的音樂,使他的思想潛移默化,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我們在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通過革命傳統、愛國主義和高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學生的素質,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最實質的問題就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人。不但使學生學到作品知識能準確的把握作品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真正懂得我們中華民族是經過無數苦難磨練的威武不屈的民族,我們的民族是不可戰勝的。從而喚起學生正確的學習動機,使他們自覺的為了祖國的強盛而學習,為了祖國的明天而加倍努力。
- 上一篇:對獨立學院體育師德建設認識探討論文
- 下一篇:金融危機下港口碼頭產業發展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