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博客的小學德育論文
時間:2022-09-28 04:40:12
導語:基于博客的小學德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博客對小學德育的優勢
1.博客的共享性促進了師生、生生互動
青少年時期學生處于生長發育旺盛時期、性格叛逆期,內心世界復雜,同時面臨各種心理困惑,從心理學角度考慮,作為具有社會性的“人”都有著感情上的雙重需要:宣泄與認同。博客利用Tag日志分類方式,為博客中日志添加Tag,使不同日志間的用戶相互關聯;聚合RSS種子,連接自己認為最有價值的學習個體或群體,零壁壘地汲取當中的知識,匯聚為個人的文獻中心和交流平臺。對于閱覽博客其他學習者來說,通過閱讀自己感興趣的博客內容,學習者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并通過留言、評價或郵件等形式進行交互,進而通過博客這一共享交流平臺建立學習共同體,同時促進學習者和者相互了解和交流。同時博客架起了師生之間一座心靈溝通的橋梁,師生可以敞開心扉,自由地進行心靈交流、思想碰撞,教師可以通過學生日志及時捕捉他們的思想動態,及時地引領與關懷,從而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正如在附小的博客群首頁引言所說的:“博客群是附小師生共同的一片天空,共同的心靈家園,網絡記錄的文字,同樣是心與心的交流。在這里,你可以與老師傾心交流,談天說地,像朋友一樣分享生活的喜怒哀樂;在這里,你可以傾聽花開的聲音,與孩子分享成長中的一點一滴,重溫童年的純真時光;在這里,無論是家長、老師、學生,只要你輕敲鍵盤,一切溝通沒有溝壑,只有真誠、平等、友愛、成長!”
2.博客的個性化突出了德育的主體性
博客簡單易用,學習者只要掌握了基本打字方法就可以在網上建立自己的個人空間,同時可以隨時隨意寫下自己看到、聽到或想到的信息,隨時把看到的有價值的信息摘錄到Blog中,以便實現信息的過濾和知識的整理。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一方面是個體自我建構的活動,另一方面也是一種社會性的建構,建構主義提出的交往、對話、協商、合作、共同體等重要概念,由此提出了學習是交互性的理論觀點,因此在德育過程中教師是學生的幫助者、促進者,德育內容由教師強迫命令轉變為學生自主參與,體現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博客的特性決定了它是開放的私人房間,博主可以充分利用超文本鏈接、網絡互動、動態更新的特點,可以將學生受教育過程、生活中有趣的故事、閃現的靈感等及時記錄和,真正發揮德育主體的作用,滿足學生情感德育所要求的心靈碰撞。華南理工大學附屬小學非常注重信息化校園的建設,建成了學校網站、德育專題網站、班級博客、學生成長檔案袋、師生博客群、附小社區等多個平臺,構建了豐富的、開放的、共享的多媒體網絡教學資源庫。網絡技術的開發以及校園博客的創設為新時期開創新的德育模式創造了良好的機遇和條件。
網絡博客的發展為小學德育途徑的拓展提供了更全面、更有利的技術支撐,基于博客對學生德育活動產生的影響和作用,筆者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初步探索出如何利用博客為平臺構建博客德育模式,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道德水平的提升和道德行為的改善。
1.以“知情意行”全面協調統一建立博客德育模
生理學與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情緒、情感已不再僅僅是認知活動的伴隨狀況和心理過程的副現象,而是在個體道德形成過程中顯現出獨特的功能和作用。學生在博文寫作的過程中,有自由的空間、不受約束,他們都能夠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感官去體驗社會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會,博客內容能夠反映兒童的生活經驗。因此,作為學校領導要積極探索博客中的德育因素,把博客德育納入學校德育的一部分,制定相關的德育目標,使其朝著良性的方向發展,發揮博客德育的積極作用。為此,我們構建了以生為本、“知情意行”全面協調統一的博客德育模式,在整個模式中,博客作為橋梁有效地發揮了連接學生內在知識和外在知識、內化學生的見聞和情感等功能。通過教師、家長的積極引導和教育,使學生走向知情意行和諧統一發展的完美人格,使其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
2.以博客群為平臺創設德育文化氛圍
依托于優質的教育資源和教育技術,華南理工大學附屬小學的博客群成為了師生虛擬的網絡交往模式。在班級博客、學生博客、教師博客組成的博客群里可以看到最新的博文、熱門博文、教師和學生發表博文的動態,通過這些博客可以了解老師、學生的思想動態、學習狀況和生活情況,進而增加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德育主體性突出,發揮了課堂之外的德育功能。通過班級博客及教師博客,以教育述事的方式,將德育生活化、細節化,更有利于執行操作,也適合教師在學校當中引導學生進行以點帶面探微式細節化的德育。
(1)班級博客引領班級德育氛圍的創建
班級博客是將學生學習生活體會的個體性和公共性的有效結合,它所提供的內容可以是反映了一段時期內班級發生的事件(記錄),可以通過博文評論功能用來進行交流和為他人提供導向性幫助,可以包容整個互聯網絡,具有較高的精神共享和價值。班級博客是學校網站的重要組織單元,班級博客又是每一位學校博客系統的總入口,這樣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個性特點的人文支架搭建起來,極大地豐富了學校班級網站的內容。班級博客的欄目內容豐富,通過介紹班級特色,展示學生優秀作品,以此來增強班級學生的自豪感和凝聚力;通過開辟討論區,引導學生一起來討論班集體的建設,吸引家長為孩子的成長出謀劃策;設計綜合評價區,由任課教師、班主任對學生進行評價,學生之間進行互評,促進學生的自我反思和相互啟發;學生個人博客上寫下來的一篇篇生動的文章、拍下來的一個個精彩的瞬間、畫出來的一幅幅動人的畫面,都能上傳到班級博客中。班級博客成為了教師、學生、家長共同交流的空間,延展了道德教育的空間和內涵。
(2)學生博客記錄學生成長的電子檔案袋
通過日志、圖片和聲音等數據庫進行學生成長檔案的記錄與呈現,不僅可以多視角、多層面展示學生的成長過程,有助于管理、搜尋與分析檔案資料,還能將評價與學生的學習、成長過程結合起來,與教師互動、同伴互動、家校互動結合起來,讓教師、家長更加準確地了解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動態,把握最佳的教育契機,以取得良好的德育實效。閱讀者的評論與回復帶給了博主滿足感和幸福感,激發了繼續寫博的信心;同時也讓孩子們之間的距離拉近了,一些不愿意表白的話語可以在日志中流露,讓文明、謙讓、寬容、關愛等美好品質漸漸地養成,有力地促進了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博客之星劉心儀同學,從四年級開博以來,她創下了每天一篇博文的好習慣。她的博文集里有七色生活、隨心練筆、英語天空、網絡實踐園地、美術畫廊等欄目,這些都完整地印證了心儀個人成長的點點滴滴。如今,劉心儀同學的博文數量達到1016篇,博客訪問量達到116433人次。她把學習、生活與博客相結合,真正體驗E時代學習的快樂,有效地做到知、情、意、行的統一。
3.以活動為載體開展學生興趣話題討論
“活動德育”即以活動的廣泛開展促進和激發學生的道德需要,以活動為載體,堅持在各種類型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中,突出思想內涵,強化道德要求,不斷提高學生需要的層次。德育內容應貼近學生生活,德育方式應以活動化體驗為主。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采取感性的、實踐的方式,在一定的情境中讓學生去經歷、去感悟、去建構自己的價值理想,去提升自己的生命價值。學校通過開展與道德教育相關的、學生感興趣的一系列活動,能夠將抽象的德育知識有效地轉化為學生喜歡的、感興趣的內容,提高德育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開展網絡調查活動
博客平臺能自然而然地將興趣點相同或不同的學生放入都是創設的論題中,討論將在課外延續、回味。我校利用網絡博客平臺從學生生活入手,設計了“我最喜愛的學校活動”、“我最喜愛的校園景點(設施)”、“學生幸福感調查”的系列問卷,抓住博客的相關功能開展了“幸福附小校園”為主題的“我用畫筆說數據的活動”,學生通過對學習生活的細致觀察、認真思索,通過博客的投票功能邀請本班同學參與數據調查活動,繪制出藝術化的圖畫反映出同學們喜歡的電影、受歡迎的書籍、營養早餐、作業負擔、睡眠時間、男女生比例等問題在博客上,反映出學生的“幸福指數”。圖文并茂,使我們教育工作者深受啟發。通過博客功能開展的網絡調查活動,內容貼近學生生活,能夠找準學生興趣結合點,與學生的興趣愛好達成一致,從情感上滿足學生的需求,使學生暢所欲言。
(2)開展研究性學習,構建開放的德育實踐模式
我們針對當前的德育實踐“重活動,輕實效”、“重說教,輕體驗”的問題,利用博客共享性的優點,開展以網絡夏(冬)令營活動為載體的研究性學習和綜合實踐活動。以“選擇與確定主題”、“制定計劃與安排活動”、“三方(學生、教師、家長)互動”、“呈現實踐成果”、“總結、評價與獎勵”五個環節開展,學生將活動計劃、活動手冊、研究性學習成果上傳到博客,從而實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開放式德育體驗教育模式。
4.以博客為平臺滲透學科德育的教與學方
利用博客開放性、交互性等特點,可以有效地整合德育資源,把小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知識傳授以及學科基礎教學三者融為一體,脫離出教室的局限,形成開放交流的教與學互動課堂,引導學生在常規的學科學習過程中,進行學科德育滲透。教師在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中恰當地選擇和鏈接博客中的資源進行教學:課前,教師布置學生提前預習,在學生博客上呈現預習結果,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查找資料,在網絡資源中獲取信息,擴大了知識面;課中,教師運用學生博客,調用學生資源進行擴展和分享,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地進行思想交流、觀點碰撞,從而營造了新的教與學環境、使德育內容有機地滲透到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中;課后,教師布置作業,學生在博客上提交作業,教師進行修改,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可以互相評論、回復,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充分鍛煉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以博客為平臺滲透學科德育的教與學方式,使學生的道德行為得到提升,道德情感也逐漸升華,真正促進了學生的知情意行統一。
5.以家校聯盟共同體形成德育合力
博客的開放性、共享性特點使得學校、家庭、學生有機地聯系起來,創建德育的共同體,共同發揮對學生個體的德育作用。通過博客其他老師、學生共同分享、交流,學生在這種活動中能夠加深情感傾向性、深刻性與穩定性,促使理智調控學生個體的思想感情。在老師和家長共同參與的過程當中,對于學生德育行為出現的一些問題能夠進行及時的解決和引導,同時對于那些有利于促進學生成長和發展的行為,老師和家長通過對學生的積極評論和回復可以激發學生的內在潛力,樹立起學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這種內在的驅動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學生道德認知能力的提升、道德情感的升華和道德行為的改善。華南理工大學附屬小學還搭建了家校通博客平臺,促進家長之間的交流,開設了“家教錦囊”、“家校動態”、“家教征文”、“心靈啟航”、“家長委員會”、“家校溝通”、“家長咨詢與答復”等欄目。通過家校通博客平臺,給家長了解學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一個窗口,為家長之間交流教兒育女經驗創設了一個橋梁,這樣能夠把家長的力量有效地凝聚在一起,形成德育合力,提升道德教育的時效性和廣泛性。
6.以博客評比為機制促進德育目標實現
基于班級博客和學生個人博客對網絡德育實踐的積極作用,學校也制定了相關的措施來推動學校博客的健康發展和完善。例如,為了鼓勵學生堅持寫博,在博客里表達自己的思想,讓記錄、交流、分享成為健康網絡生活新方式。同時也可以用獲得的積分換取更多的新服務?!安┛团判邪瘛笔菍懖┑膶W生最喜歡關注的欄目,當學生看到每天發送評論、寫博文和登錄都會獎勵積分,這樣日積月累下來,只要每天辛勤地耕耘自己的博客,就一定會有收獲。為了引導學生健康地使用博客,我校還舉辦了“博客之星”的評比活動,對“博客界面整潔美觀、突出個性;博客內容(包括文章和照片)健康向上,經常更新博客;所設欄目分類能顯現出自己的愛好與特點;博客中有文字、圖片、Flash動畫或視頻等類型文件;博客受到同學或老師關注,并經常去關注同學的博客;博客的評論、留言數量不少于5篇,博客積分不少于200分”等內容進行評分,評出包括最佳博客技術獎、最佳博客文章獎、最佳博客人氣獎。
三、博客在小學德育應用的效能
為了調查博客在小學德育應用中的效能,我們針對學生和家長設計了問卷,其中回收209份家長調查問卷,552份學生調查問卷,均為有效問卷。75.6%的家長認為學生個人博客主要作用是提供展示平臺、培養積極生活的態度,而78.95%的家長認為班級博客(網站)的主要教育功能在于增加了教師與學生、家長互動平臺。從學生調查問卷得出,34%的學生表示經常瀏覽班級博客(網站)和學生個人博客,班級博客(網站)的主要效果在于建設了有特色的班級文化。而且13%的學生每天會使用個人博客,25%的學生2-3天就會使用個人博客,學生最喜歡的個人博客功能為分享他人博文互相評論。學生認為個人博客的教育效果為記錄同學的成長過程(64%)、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臺培養積極的生活態度(61%)、讓家長老師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40%)。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學生個人博客可以提高學生運用信息技術學習的能力(55%)、豐富課堂內容培養自主學習能力(54%)、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53%)、以及在分享與肯定中體驗到快樂學習的幸福(45%)。
四、結語
總之,博客作為一種簡單易用的學習平臺和學生成長網絡平臺,受到廣大師生的喜愛和關注,它的開放性、共享性、個性化等特點使得博客在小學德育中得到了有效的利用,提升了小學德育效能,但由于網絡資源很豐富但良莠不齊,博客對德育所起的作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要在博客的管理方面做到規范化、制度化,及時攔截那些會對學生產生有害影響的網絡內容,主動引入有利于學生發展的博客內容,從而有利于學生道德認識的提升、道德情感的升華和道德行為的改善,進而提高學生的道德踐行能力。
作者:曹慧萍單位:華南理工大學附屬實驗學校
- 上一篇:現代教育技術中的小學德育論文
- 下一篇:少數民族地區中學德育論文